人的心理神秘深奧,趣味無窮,它的廣度和深度常令人驚訝、震撼。迄至今日,我們仍然沒搞明白人的心理是怎麽回事?人的意識究竟是什麽?人的無意識裏到底隱藏了多少無法知曉的秘密?人們在疑惑,為什麽有人會罹患精神疾病,瘋瘋癲癲,神誌不清?為什麽有人智力超常,過目不忘?為什麽有的人剛才發生的事就不記得了,但幾十年前的事情卻記憶猶新?還有,我們為什麽會做夢?那些夢境究竟隱含著什麽意思?
有關心理或心靈的問題無窮無盡。
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裏有一句話:“有一種比大海更浩瀚的場境,那就是天空;但比天空更浩瀚的,那就是人的心靈。”
"There is one spectacle grander than the sea, that is the sky; there is one spectacle grander than the sky, that is the interior of the soul."
——Victor Hugo《Les Misérables》 (悲慘世界)》
“心理”和“心靈”實際上是兩個看似接近,但意義和內涵上有著重要的差異。
心理通常是指心理學(psychology),它是一門科學。心理學源於“psyche”(靈魂),但現代心理學逐漸脫離靈魂概念,轉向實驗科學,研究大腦的神經活動和心理過程。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情緒、行為等,強調通過實驗和分析來理解人的行為和內心活動。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
心靈(soul/spirit)仍是神學、哲學和文學的重要主題,是一種更深層的內心存在,常指人的靈性、自我意識、良知、道德感等。這類內心存在既抽象,又難以測量,偏向於主觀體驗,目前還不能被實證科學所接納。
因而,心靈與心理學相互相存,心理是“心”的顯現,心靈是“心”的本質,彼此無法分割。
心靈有著悠久的過去,心理學隻有短暫的曆史。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已經認識到心理和精神疾患與其他軀體疾病一樣,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需要醫學治療。
公元300多年前,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已經提出了人性的兩個世界:一是軀體所在的現實世界,二是靈魂所在的靈性世界。柏拉圖的三個靈魂學說實際上就是對人的心理的探索。
中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提到的“神形合一”、“形神相印”、“心主神明”思想中的“神”實際上就是對人體心理的描述。
公元1世紀,在土耳其佩加蒙(Pergamon)建立了豪華的醫療康複中心,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精神病院——阿斯克勒庇(Asklepion)醫院。該醫院周圍流淌著清甜的泉水,人們相信那“聖水”能治愈百病。精神病院的創始人、曾被譽為“神醫”的蓋論(Galan)認為,萬病皆由心起,若心靈健康則疾病就會自愈。他開出的治病“處方”是閱讀、看戲、聆聽美妙的音樂、健身、蒸汽浴等。阿斯克勒庇醫院的治療人員還扮成“醫神”向病人傳授“神靈”治病旨意,暗示病人馬上就能恢複健康。據記載,那些古老的心身療法在恢複健康方麵非常成功。蓋倫醫生所從事的“心理和道德治療”,已成為臨床心理學實踐的先驅。
阿斯克勒庇醫院(Asklepion)
心理學經曆了漫長的時間才成為一門科學,因為了解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並非易事,它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觀察、解釋和分析。19世紀前的心理學發展曆程幾乎都被忽略了。
直到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1832-1920)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這才表明了現代心理學正式發軔,心理學開始成為一門科學。馮特也是第一個將自己稱為心理學家的人。
心理學家威廉·馮特(1832-1920)
馮特的心理實驗室之所以成為心理學的裏程碑,是因為在他之前,心理學似乎一直屬於哲學範疇,是研究普遍的、基礎的問題,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等內容。
然而科學就不一樣,科學強調的是對客觀事物建立一個可檢驗性的解釋,能對客觀事物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係統。
馮特發展並應用了實驗的方法,客觀地檢驗和測量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動的過程。他試圖通過測量被試從感知球落下到其按動發報鍵之間的時間來判斷他們的思維速度。馮特的心理實驗標誌著現代心理學與以往的思辨、描述和分析性心理研究不同,他將心理過程用可以重複實驗的科學方法進行驗證,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其實,馮特並不是第一個進行心理實驗的人,德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古斯塔夫·西奧多·費希納(Gustav Theodor Fechner 1801-1887)已在物質刺激與心理感覺之間的數量關係做了大量的研究,於 1860 年出版了《心理物理學綱要》,該書標誌著心理物理學的誕生,也表示著心理學並不隻是哲學的一翼,而是一門科學。
德國的另一位生理物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的研究也對馮特的心理實驗產生了重大影響。亥姆霍茲是第一位用物理方法測量神經傳導速度的人。他發現,感知信息通過神經傳導到大腦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變成意識的知覺。也就是說,大腦在我們所意識不到的範圍裏進行了感知信息的加工處理。
雖然一些生理心理學家和物理心理學家都對心理學的誕生作出了貢獻,但是馮特所創立的心理學實驗室,以及他所運用實驗研究方法,對人的感知覺、反應速度、注意分配、感情以及字詞聯想的分析等進行了研究,取得了開創性的重大成就。
繼馮特之後,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於1890年編寫了首本教科書《心理學原理》,將心理學推向專業化的道路。
1887年.斯坦利•霍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創辦了第一份心理學雜誌——《美國心理學雜誌》。1892年,霍爾擔任了第一屆美國心理學會會長,心理學開始在美國發展。
自20世紀起,心理學迅速發展。行為科學開始轉向關注心理過程的根源,神經科學和計算機科學AI也滲入心理學界,心理學正飛速地在深度與廣度上拓展。
無論在網上書店還是心理學網站,在心理學這個欄目裏,多數是關於個人成長、個性特點、戀愛技巧、幸福源泉、事業成功、快速致富、婚姻美滿、養育健康寶寶的秘籍和親子教育的指南等,琳琅滿目,內容豐富,吸人眼球,使人不免產生一種試圖將這些心理學的人生真諦一下子融化成自己的知識、學問和技能的衝動。
人類認知功能的探索和人工智能的開發已耦合在一起,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人工智能是否會超越人類,認知心理學家和人工智能研發者的答複不盡相同,眾說紛紜。
盡管心理學發展趨勢一派大好,但人們對人類大腦、心理功能、靈魂和心靈的奧秘仍然相知甚少。
德爾斐太陽神廟
早在2500年前,古希臘的德爾斐太陽神廟前一座石碑上就鐫刻著:“人啊,認識你自己。”
思想家盧梭也說過:“我覺得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備的,就是關於‘人’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