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神秘的心靈(22) - 玩具Labubu

(2025-07-25 11:17:39) 下一個

2025 年 6 月 10 日在北京永樂國際拍賣行,拍出一款約 131?厘米高的薄荷綠人形 Labubu,價格為170,000 美元(1.08?百萬人民幣),刷新人偶類拍品記錄,懵呆了我們這些外行人。不管Labubu有多麽地“邪氣可愛”,但一隻玩偶從原價幾十元飆升到幾千甚至上百萬人民幣,這種現象也確實令我膛目結舌。

Labubu

幾年前國內的一些老人們被保健品、營養品蠱惑得不知真假,將一輩子省吃儉用的錢買了成堆成堆的非正規廠家生產的瓶瓶罐罐,老人們幾乎耗盡所有積蓄來囤積一輩子都吃不完的保健品,家人根本無法阻止他們的非理性購買,因為老人們從保健品的購買過程中獲取了情感上的滿足。

看來國內的情緒性消費轉到年輕人那裏了,他們從Labubu身上尋找到“獨特的陪伴心理”,就像那些購買保健品的老人在推銷員身上獲得的心態一樣,以非理性的購買來消除情緒的焦慮、孤獨與失望。

年輕人反對這種說法,覺得太落伍了。於是我問AI。 我想知道:“年輕人為什麽花那麽多錢去買Labubu?”

AI Deep Seek回答是:

年輕人願意在Labubu這樣的潮玩上投入大量金錢,背後是多種社會、心理和經濟因素交織的結果,遠不止“買個玩具”那麽簡單。Labubu的形象由香港藝術家龍家升設計,其精靈古怪、略帶調皮又充滿想象力的造型具有獨特的設計魅力。

年輕人花大錢買Labubu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情感層麵:尋求治愈、陪伴、情感寄托。
  • 心理層麵:享受盲盒帶來的驚喜刺激、滿足收集欲和成就欲。
  • 社交層麵:獲得社群認同、進行社交展示、融入潮流文化。
  • 經濟層麵:被稀缺性吸引、存在(或期待)增值獲利的可能性。
  • 外部推動:強大的品牌營銷、社交媒體影響、消費主義環境。

AI Gemini的說法大同小異,認為年輕人對Labubu的追捧,願意為此花費高價,是“獨特設計 + 盲盒刺激 + 社交傳播 + 情感寄托 + 配飾功能 + 稀缺性”等多重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它滿足了年輕人追求個性、表達自我、融入社群、尋求刺激和樂趣的多種需求。

Chat GPT從心理層麵上對人們購買Labubu作出的分析挺有意思。它說,這種情緒性消費,並不等於“非理性消費”,有時恰恰是對壓力的自我調節機製。一個人可能在工作後筋疲力盡,卻因快遞送來了 Labubu,看到可愛精靈的Labubu而不禁笑出聲來。那一刻,它不是玩具,而是日常的心理緩衝區。Labubu 的魅力不在於它的完美,而在於它真實又叛逆。它不討好,不刻意可愛,甚至有點怪。另外,它還限量供應,越稀有越貴,甚至有人為了抽隱藏款Labubu而熬夜排隊、搶盲盒、拚手速。你說這是智商稅?不,這正好擊中了許多年輕人的內心。這是時代的鏡子。

一隻玩具能治愈人們的心理焦躁嗎?不能?但好像又能。人們一邊罵“被割韭菜”,一邊樂在其中地當“快樂的韭菜”;一邊說“拒絕消費主義”,一邊手抖下單“隱藏款”。他們說:我們窮得隻剩下情緒,隻好買點情緒安慰。

諷刺的是:“情緒穩定靠毛絨,心理安慰靠盲盒。”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