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神秘的心靈(18) - 夢是什麽?

(2025-07-20 11:02:02) 下一個

我是一個多夢者,不知是因為自己原本睡眠就不踏實,還是因為自己對夢深感興趣,因而自己很少在非夢期間醒來。在夢境中醒來的一大好處是,我有機會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夢。

我經常以夢來度量自己是否睡著了,有時我覺得自己一直沒有睡著,但是睜開眼睛後發現剛才感知的情境原來不是現實,而是一場夢,那我就相信自己睡著過了,不必擔心自己的睡眠問題,盡管時鍾常顯示我隻是打了個瞌睡,僅僅睡了幾分鍾而已,但也表明我的大腦已經清除過垃圾了。

人們常覺得夢很神秘,因為大家不知道那些稀奇古怪的夢究竟意味著什麽。其實,夢不應該神秘,因為每個人都做夢,隻是有人記得,有人不記得。一般的人很難操控自己的夢,也擺脫不了夢。夢明明是自己頭腦裏的東西,卻不知道它怎麽冒出來,也不知道它何去何從。

自古以來,哲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生物學家都在探究“夢”,研究夢的機理,分析夢的含義,從神秘主義預言到理性的科學分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夢的含義有不同的解讀。

考古學家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塊粘土板上發現了5000多年前人類記錄夢的痕跡。那時,人們相信夢是來自亡者的占卜信息,可以預言未來。一些族人會進行孵夢儀式,期盼在夢中獲得預言能力。

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夢是一種情感的產物,是靈魂在自由狀態下的展現。清醒時,靈魂受到理性的控製,但在睡眠中,靈魂能夠自由地顯現出隱藏的欲望和本能。因此,夢反映了人性的內在衝動和欲望。(《理想國》“The Republic”)

柏拉圖的學生亞裏斯多德在《論夢》一書中寫道:夢是一種持續到睡眠狀態裏的思想。夢並非神秘的預兆,而是自然的生理現象,夢是由白天的感官印象在睡眠中的延續。夢是一種情感的產物。”

亞裏斯多德解釋道:在睡眠時我們沒有直接的聽覺、視覺,感知不到任何東西,但我們的感覺器官似乎正在進行運動。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夢是一種基於感覺印象的呈現,是一種持續到睡眠狀態中思想。有些人一生中從未做過夢,而另一些人則在年老時才做夢。這毫不奇怪,隨著年齡的增長,夢最終會出現在他們麵前。 (《On Dreams》  By Aristotle,Written 350 B.C.E。)

斯多葛學派的創始人芝諾(Zeno of Citium)指出,夢與清醒時的知覺是相似的,隻不過在夢中,靈魂的感官功能被暫時解除。夢實際上是靈魂對現實世界感知的一種變換形式,但它不具備預言或神秘的意義。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公元前540年—前480年)認為:“夢揭示了靈魂的真相,夢境中的象征和隱喻意義提供了對現實生活的深刻理解。”  “其他人不知道自己醒著時做了什麽,就像他們忘記了自己睡著時做了什麽一樣。”(《論自然》by Heraclitus)

雅典阿斯克勒庇神廟(Asklepieion of Athens)是位於雅典的一座古希臘神廟,修建於公元前419年至418年。古希臘醫學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崇拜者們相信:夢是病人和治療之神之間的橋梁,夢可以傳達神明的指示,治療之神會在神廟附近的禁室中孵化(incubatio)(孵化即引發夢的儀式性睡眠),病人將通過夢境來獲得有關疾病治療方法和人生命運的預示。於是,無數的患者在阿斯克勒庇俄斯的神殿中睡眠,半睡半醒地期待著夢境中神所給予的啟示,令疾病好轉或治愈。

佛經中提到,夢可以揭示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聯係,但夢的本質是無常和虛幻的,因此不應執著於夢境。夢與不同層次的意識有關,即與粗意識和精微意識關聯。心智和體內的特殊能量可以創造出一種特定的夢的狀態。在修夢觀瑜伽時,首先要在夢中認識到自己是在夢中,然後經過長久修練,就能做到控製夢的內容,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夢,最後可以使自己的夢中的人體和現實的人體分離。這是一種修行技術,就像靜坐冥想一樣,能調動個體精微的意識和體內能量。

佛教典籍中寫道,在人的睡夢中,那些存留於心智中的潛隱刻痕有可能會被喚醒而變成顯現的意識。有些潛隱刻痕會以不同的方式顯現,直接影響人的行為,但人卻不能有意識地想起來該行為的緣由。(《智慧之海》,丁一夫,2018.)

藏傳佛教對夢的解說更為詳細。藏傳佛教中提到:意識包括“顯現”意識和“潛隱”意識。在潛隱的意識中,還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被外部條件喚醒的,而另一類則不能被外部條件喚醒。人們在白天的行為和經曆會存儲到人的心智中,沉積到潛隱意識,形成潛隱刻痕。

藏傳佛教把睡眠看成一種滋養的方式,就像食物一樣,能夠在身體裏儲存,讓身體恢複。

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是心理學界研究夢的鼻祖。他於1899年出版的《夢的解析》一書,詳細闡述了他的夢的解析理論。 他把夢描述為理解無意識心理過程的捷徑,是一種(受抑製的)願望(經過改裝後)的達成。夢是無意識的窗口,它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毫無意義的,不是荒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識昏睡,而隻有少部分乍睡少醒的產物。夢完全是有意義的精神現象。夢可以看作為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它是由高度錯綜複雜的智慧活動所產生的。所有侵入夢中的思想和圖像都是在處理來自身體的訊息。

弗洛伊德認為夢有四類基本功能:凝聚作用、轉換作用、象征性作用和補償性作用。

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對夢的探究是情有獨鍾。他說:夢中所產生的意象,比清醒時的概念和經驗還要來得生動和逼真。其中一個理由是:在夢中,這類概念可以表達無意識的意義。夢有時在意外還沒有真正發生前就可能宣布出來。這未必是奇跡或是先知先覺。我們生命中的許多危機都有著悠長的無意識曆史。我們朝著危機一步步地走去,並沒有察覺累積下來的危險。但意識所不能看到的,通常都為我們的無意識所認知,無意識能通過夢把消息傳達出來。(《榮格談人生信仰》)

“夢是自我開發的方式,夢就是二號人格的重要表現。”(《紅書》, 榮格)

榮格在《紅書》中還提到:“夢是我靈魂的指引,我豈能不愛我的夢、不把他們當作我每天沉思的表達?”

“我隻是靈魂的表達與符號,夢境裏的殘渣都是我靈魂的話語。”

“現在,若你的創造力轉到靈魂那裏,你就會看到,你的靈魂怎樣青蔥翠綠,它的田野如何果實累累。 ”

“靈魂那處就是孤寂的沙漠。就在那裏,他們找到了豐富的視野、沙漠的果實、罕世難逢的靈魂之花。”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在《理解人性》和《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中探討了夢與個體生活風格和自卑感的關係。阿德勒的理解是,個人的夢、白日夢和幻想是人格的統一體,因此“隻有將夢視為生活方式的表達之一,才能找到對夢的充分解釋。”

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空間,我在那裏不需要應對當下的現實,卻可以一再地想象、設想、構思。這是一種排演的方式,讓我嚐試新的可能性。

近期腦功能的研究表明,人在做夢時,大腦的視覺皮層、邊緣係統高度活躍,而邏輯推理相關的前額葉皮層活動較低。這可能解釋了夢境的生動性和象征性。

究竟什麽是夢?

事實上夢的具體定義和解釋可能因文化、宗教和個人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心理學將夢定義為人類的一種心理現象,是在睡眠狀態下產生的一係列感覺、思維、意識和情感的綜合體,它反映了夢者的記憶、情感、想象和創造力。夢境的內容和形式可能受到夢者的個人經曆、文化背景、心理狀態和生理因素的影響。

在21世紀,對夢的研究和解讀已經進入生理學、心理學、神經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的綜合研究領域,然而,當下卻仍是混沌一片,雖然已經萌發了許多亮點與希望。AI的運用對夢的解析起到了不同凡響的效果。平時,我經常讓AI解析我在夢醒之後記錄的那些我認為有意義的夢境,與AI進行探討與爭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對夢的理解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