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經常有這樣的調侃:您怎樣證明您不是精神病人?
答案不計其數,妙招層出不窮。然而,正確答案呢?
正確答案需要實踐來證明。
早在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係教授大衛•羅森漢(David L. Rosenhan,1929 - 2012)就曾苦苦思索過這個問題,他想知道怎樣才能確定精神病診斷的有效性?於是他決心通過實驗來解答這個問題。
大衛•羅森漢
羅森漢博士招募了7名誌願者,加上他自己共8人來扮演假病人,三女五男。他們分別是一位二十多歲的研究生、三位心理學家、一位兒科醫生、一位精神病學家、一位畫家和一位家庭主婦。
羅森漢博士讓這些誌願者分別到不同的公立或私立精神病院去看病,大家都使用假名,那幾位從事心理學和醫學工作的誌願者還隱去他們的職業,以免引起更多的詢問。除此之外,其餘的信息都是真實的,例如在回答他們是否結婚,是否有孩子等問題時,都如實回答。他們去看精神科醫生的唯一“虛假症狀”就是一直聽到“咚、咚、咚”或“砰、砰、砰”的聲音,除了這些奇怪的聲音外,其他都正常。
出乎意料的是,僅僅對精神科醫生說了聽到“咚、咚、咚”或“砰、砰、砰”的聲音後,這些假病人居然全部被診斷為患有精神疾病,並安排住院治療。他們不僅住進了聲譽卓越的大學醫院和一所昂貴的私立醫院,即便是農村地區破舊的和資金不足的公立醫院也把這些假病人收住入院。
入住精神病院
羅森漢說,在實驗開始時,扮演假病人的誌願者們最大的擔心是“他們的欺詐行為會立即暴露而非常尷尬”。然而事實證明,他們沒有必要這麽擔心。
按照實驗前規定,假病人入院後,他們的行為完全恢複正常,還告訴工作人員,他們感覺良好,不再出現任何聽幻覺。但是,所有假病人都被迫承認患有精神疾病,並且必須同意服用抗精神病藥以作為釋放的條件。
幾位由誌願者裝扮的假病人曾在醫院裏公開地對工作人員和其他患者的行為做了大量記錄,醫院工作人員非但沒能識別他們是假冒病人,還有一名護士將一名假病人的筆記稱為“病理性寫作行為”。又如,另一個假病人真實地告訴醫生,他與他妻子的關係很好,偶爾他們會有一些爭執。還有,當孩子們行為不端時,他會輕輕地拍打他們的屁股。遺憾的是,由於他是精神病醫院裏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所以他的出院報告這樣寫道:“他經常發怒,試圖情緒化地控製他的妻子和孩子,有時他還打孩子的屁股。”
如果這個人不是精神病醫院的病人,他的普通平凡的家庭生活肯定不會用這種暗色調來描述。
有意思的是,醫院裏許多精神病患者好像更能正確辨別真假病人。在住院的118名患者中有35名精神病患者表示,這些假病人不是真正的精神病人,認為他們是冒充病人到醫院裏來進行調查的研究人員或記者。
精神病院的真假精神病患者
羅森漢和其他的假病人在住院期間都體驗到了精神病院裏的那種非人性的壓抑感,病人隱私被嚴重侵犯;他們的財產被隨機搜查;有時在使用廁所時會被他人觀察。這些參與實驗的假病人都報告說,盡管工作人員表麵上看起來似乎很友善,但在私下裏,工作人員經常對患者進行口頭或身體虐待。
參與實驗的假病人住院時間從7天到52天不等,平均為19天
出院時,除了一個人外,所有假病人的出院診斷欄目上都寫著“精神分裂症緩解期”。羅森漢博士認為,“這是一種證據,表明精神疾病被認為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疾病,而不是可治愈的疾病”。
1973年,羅森漢博士把整個實驗報告寫成題為《在瘋狂的地方保持健康》的文章刊登在《科學》雜誌上,該文章被認為是對精神診斷問題最富有影響力的實驗報告。
羅森漢博士的第一次實驗結果發布後,一家非常有名的教學醫院聲稱他們不會犯類似的錯誤,他們的工作人員會準確地檢測精神病人。於是羅森漢博士決定與這家醫院合作,進行類似的第二次實驗,表示在為期三個月的時段內,會有一名或多名參與實驗的人偽裝成精神病人試圖入院,醫院工作人員需對每一位入院者做出精神評估來確認他們是不是偽裝者。
在接下來的幾周內,該醫院接受了193名患者,其中41名被鑒定為假病人,另有42名被認為是嫌疑人。
事實上,羅森漢根本沒有向醫院發送過任何假性病例,所有被醫院工作人員懷疑為偽裝者的人都是普通的病人。
這一切正如羅森漢博士在他的報告中說的那樣:“毫無疑問,我們不能夠在精神病院裏區分理性與瘋狂。”
自羅森漢實驗結果公布後,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改變了對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為每種精神疾病提供了更為全麵的症狀列表,並指出診斷精神疾病必須存在多種症狀,而不是僅僅隻有一種症狀。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至今已經修訂了第五版,各種精神疾病的診斷條列越來越詳細,理該容易判斷誰是否精神病了吧?事實並非如此, 在臨床實踐中,經常會遇到被誤診的病人。所以,在某種情境下,想要證明某人不是精神病人,確是一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