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母親的房間,麵對著自己多年來辛苦陪伴照顧的親人,但她卻睜大眼睛呆呆地看著你,沒有絲毫情感反應,全然不知道你是誰。她把自己的女兒遺忘了。作為女兒,那種難言的心痛大概隻有經曆過的人才能體會。
人老了,難道避免不了遺忘嗎?
學生說,我為什麽記不住老師教的東西,老遺忘書本上的重要內容?我如果能過目不忘,記憶超強,那該多好?
世界上有過目不忘,不會遺忘的人嗎?
美國電影《雨人》中的萊蒙,其原型是金·皮克(Kim Peek),被認為是“不會遺忘”的人。他是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一位腦功能有某種缺陷的患者,然而他卻被人稱作“專家”,因為他擁有超常記憶能力,精通從文學到曆史在內的15門學科,能一字不漏背誦至少9000本書的內容。
“不會遺忘”的金·皮克
但是金·皮克的基本生活能力較差,他並不幸福。
俄羅斯心理學家亞曆山大•盧裏亞(Alexander Luria,1968)曾經研究過一位記憶超強的人S,他似乎具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他瞥一眼排列著的數字,過了好久仍能全部回憶出來。每到一處,周圍情景的圖像和聲音全都湧入S的腦海,以致他不能與人進行正常的交談,他的思慮不斷被切斷,他時常苦惱萬分。
事實上,遺忘是記憶的一個特殊功能,是對已經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從記憶存儲庫中召回,不能再認回憶,或者錯誤地再認回憶。這是一個自發的、漸進的過程,是一種記憶的喪失。
人類的各個感覺器官接收到的信息非常多,遺忘能使人們隻保留重要的、相關的信息,以減輕大腦的空間壓力,有助於協調新信息的存儲。遺忘具有積極意義。
遺忘分為暫時性遺忘和永久性遺忘。前者指在適宜條件下還可能恢複記憶的遺忘,信息仍然存儲在內存係統中,但由於某種原因,它無法檢索提取。比如,有時我們見到一位好久沒有謀麵的熟人,卻一下子想不起他的名字,好像那名字就在唇邊,但怎麽也說不出來。待那熟人離開後,馬上記起那人不就是張三嗎,怎麽叫不出他名字呢?
永久性遺忘是指不經重新學習就不可能恢複記憶的遺忘,記憶已經消失。例如兒時的鄰居,以前就不怎麽熟悉,幾十年不見,已經完全不記得他的名字,如果不經人提醒,就不可能再恢複記憶。
遺忘的速度與記憶的時間相關。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 Ebbinghaus) 在1885年提出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該遺忘曲線表示,遺忘的速度在記憶過後發展最快,然後慢慢放緩,直到遺忘的停止。也就是說,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後慢”。艾賓浩斯認為,一般情況下,記憶力再好的人,遺忘也是不可避免的。
遺忘是有選擇性的。人們所忘記的事情與情感因素有關。個體會很快忘記那些他漠不關心的事,相反,那些能引起強烈情緒反應的事情則難以忘懷,無論是幸福美滿的喜事,還是悲傷痛苦的壞事,通常能銘記在心。比如,那些患有精神創傷後應激性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的病人,他們所經曆過的可怕的創傷事件會不斷地閃回,令人痛苦不堪。
所以說,一個事件是否被遺忘,與該事件相聯係的內容多寡、與它所喚起的情感以及個體當時的身體狀態密切相關。尤為重要的是,記憶是主動的,但遺忘卻是被動的。就是說,人能夠主動選擇記住某件事,而不能選擇忘記某件事。有人說,我要把某件事情徹底忘掉,但往往事與願違,人們不能主觀地控製遺忘。
在醫學上還有各種病態性遺忘,例如休克或腦震蕩等引起的遺忘,被稱為失憶; 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某特定時間段的記憶喪失;還有眾所周知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會出現嚴重的記憶障礙。
遺忘是心理學界和腦科學界研究的重點內容。美國心理學家凱洛•維特(Carol Wade)認為,有五種機製會導致遺忘的發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增強記憶、減少遺忘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