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
2015 (1)
在科學裏,各種各樣的“自由”的假說被證偽。這求真之難,成就了科學,也成就了藝術。
現代藝術可能無關真偽,但有關真偽的學問與追求,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藝術,不管人們以什麽名字去定義。
許多思想,學說被證偽以後,人們知道自由的價值絕不是產生垃圾。恰恰因為垃圾,藝術才變得有意義起來。
如果自由的價值僅僅隻是抽象的自由的話,所謂更高境界的藝術,就如空中樓閣。
當藝術的定義,變成了一種對非理性的定義時,藝術其實失去了更多的空間與自由。
當藝術家對真善美都感到是一種束縛與負擔的時候,自由已經變得多餘,回收廢品之再利用就成為一種新的藝術。人們也再度懷疑語言的真實與意義。
在我看來,科學與藝術,都行走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在艱難的平衡中,努力地擴展著理性的空間,也就是在擴展著自由的空間。
擴展理性空間,於是擴展自由空間,是正麵積極的角度。與慎獨相通。
無路之路,取自Osho有關道的書名:Tao: the pathless path.
這是Osho奧修對道的理解。齊白石在論述繪畫之道時說,繪畫之道就在於似與不似之間。正是在似與不似之間,存在著無窮的藝術空間,有著無數的藝術形式與道路。然而麵對前輩藝術大師已經走過的路,許多人卻覺得無路可走
所接觸到的你的言論中,最能引起共鳴的,就是你關於“格物致知"的評價. 而你在這裏提到的理性空間,自由空間的關係,又是這一思想的近一步延伸.
飛機上天這個因為拓寬的理性(areodynamics)的空間,而擴張了自由的空間(human beings fly with airplane)的例子,因為時看得見,摸得著,就成了一個淺顯,人人都能懂得道理。科學領域中的事務大多如此.
那麽在藝術領域中呢,有沒有類似的例子?
我自認是個很perceptive的人,也常常想把物質世界中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或理論,延伸到精神世界中去.例如,心理學中講到的transference,是不是有點像物理中的共振? 量子力學中的uncertainty principle, 是不是和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不謀而合?
一下子問了好幾個問題,希望能慢慢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