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親密

人未識,情己在。這是一種追求,追求一個人的親密與寧靜。
個人資料
正文

從電影生命樹,看虎爸的成與敗 (圖)

(2012-01-13 11:05:56) 下一個

從電影生命樹,看虎爸的成與敗2011年各類熱門電影排行榜中,有不少將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排在第一。評論界有人認為,過去廿年來康城電影節金櫚獎獲獎水平最高的電影作品應屬這部的生命樹。這部電影的深刻在於各類觀眾都可以從這部電影中,得到他們知識水平層次相應的解讀。這正是導演Malick拍這部電影的初衷之一。

他用詩化的旁白,影視的意識流,童年生活記憶,自然景觀,樹枝,樹葉,草地,河流,六十年代的社區與現今城市建築與荒原等各種符號與象征,讓讀者跟隨電影走進自己的逝去的歲月,自己的童年,記憶中的父母,成長的苦惱,以至於一身的成敗與生命的終極意義。不多的故事情節與家庭生活中,卻充斥著現代人類的各種心靈糾結與矛盾緊張感:虎爸與慈媽,自然與美德(nature/grace),生命與死亡,水與樹,天空與大地,城市與荒原,仇恨與寬容,接受與反叛,父與子,兄與弟,現實與夢想。對這部電影,評論界們有著各式各樣的解讀。其實這部電影的成就在於用另一種真實,擬或說源於真實生活的思考,來深化我們對生活與生命本身意義的理解。

為什麽這麽說呢?我們來看看,這部電影如何真實地反映了三代移民在美國的奮鬥史與成敗,特別是他們內心世界與自我評估,這樣的分析,主要也是便於我們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守護我們的家庭,讓生命之樹長青。

理解這部電影的關鍵之處,我以為是要結合導演Malick的自身經曆。電影中的Jack的藍本就是他,這正是我們說這部電影真實感人的地方。電影中,Jack的一個弟弟在19歲意外死亡,並沒有交待死因以及是哪個弟弟,而現實中Malick的小弟弟19歲在西班牙自殺。真實的曆史,應該從Jack的父親說起,關鍵是Malick的父親是一個從敘利亞移民到美國的黎巴嫩人的兒子, 參過軍,酷愛音樂,卻成為了地質工程師。他在軍隊與美國公司的工作經曆,從他在家庭與對孩子的教育上體現出來。

從Brad Pitt 演的Mr. O'Brien ,也就是Malick的父親來看,父親並不得誌,沒有實現他所認為的美國夢,成家立業後的父親,回首往事,認為應該成為音樂家,還不是工程師。盡管他弄了幾十個專利,並沒有發財,還麵臨失業。電影中沒有說,為什麽父親會成為工程師的?我們有理由推測,是不是那個從敘利亞移民過來的祖父的指點呢?按我們中國第一代移民父母對職業的選擇來看,推子女選伯克利,選斯坦福,做工程師的父母真的不在少數。因為對第一代移民來說,認為子女的生存與安定最重要。從電影中父親在美國軍隊與工程師的經曆看,也是不盡如意。所以父親告誡孩子要想成功,不能當老好人。並說要自己做老板,而且親自教孩子們如何打架自衛。其實正如美國職場生涯的挫折經曆,讓Mr. O'Brien成為一個虎爸式的帶點暴力式的人物,有理由認為,二代移民後代的Mr. O'Brien與他父親的爭取所謂美國夢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具體地說可能表現上幾個方麵:其一是不再像第一代移民父母那樣推崇做順民;二是不像第一代移民那樣認為美國是個公平的社會,而是一個叢林法則的社會;三是不再推孩子做工程師之類的,要做資本家與老板,或者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

現在再看看虎爸方式的成敗如何:成功的一麵是,作為大兒子的Malick,作為移民之第三代,考進了哈佛大學,大學時代主攻的是哲學專業。哈佛畢業後,獲得著名的Rhodes獎學金去牛津深造。但是他放棄了獲博士學位的機會,翻譯了一本海德格爾的哲學著作後,到了MIT教哲學,兼為一些雜誌與報紙寫文章。但最終走上寫劇本,譜曲,自拍自導自演的生涯。現年68歲的Malick隻拍過五部電影,結過三次婚。正如電影中Jack一樣,Malick盡管事業成功,然後內心生活並非一帆風順。電影中,事業有成的Jack老在荒原中尋找的片段就是一種象征,一種尋找生命之終極意義的努力。其中亦有更深的原因,他年輕時心中曾非常憎恨他的父親(虎爸們要擔心啊),一度希望父親死去,電影中,他父親在車下修車,他的眼光老盯在頂起車子的千斤頂搖把上,暗示他內心有一種想動一下那個千斤頂,將父親壓死的衝動。隨後畫麵出現道白,為什麽老爸不現在死去。他該死的。

Jack內心矛盾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弟弟在西班牙學吉他,因為承受不了壓力,刻意將自己的手弄斷,Malick曾飛到西班牙幫助他弟弟,但是後來他弟弟還是自殺。可以看出,不管是現實生活還是電影裏,弟弟的死讓Jack或Malick非常的難過,潛意識裏肯定有一些陰影。電影中,Jack有次在他媽媽睡覺前給孩子們蓋被子時,問媽媽,你最愛我們中的哪一個?這實際上反應的就是Jack心中潛意識的認為媽媽最愛最小的弟弟。電影中有不少他欺淩小弟弟的場景,一次強迫小弟弟將手指放在高壓氣槍前,並狠心地開了一槍,小弟弟負痛跑開了。另一次是糾纏著要小弟弟跟他摔跤,小弟弟掙紮著走開了。Jack成長過程中的這些暴力與叛逆,會不會跟虎爸式的教育與壓力有關呢?不管從何種角度看,小兒子的自殺是虎爸教育的敗筆與最壞結果之一。

也許有人會好奇的問,從虎爸成敗的角度來看,那位二兒子的結局如何呢?至少我沒有查到。從電影的結尾的暗示看,或許金錢與成業上的成敗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培育內心的勇心,愛心與美德。電影的結尾,Jack走出荒原,越過一道門坎,與父親和解,與母親,兄弟們在海邊相擁,經曆了普魯斯特式的重現時光中相逢。這是一種象征,電影中以另外場影作過同樣的寓意,有兩次外星巨石撞擊地球的場麵,接著巨浪與火山,一次可能導致了生命的誕生,另一次可能滅絕了恐龍,也促成了生命的新進化。痛苦與災難可以孕育希望與創造。

電演裏,父親曾帶著孩子們種下一棵小樹,母親對Jack說,你會比樹兒長得更好。成年後成為建築師的Jack,看到新摩天大樓前種了另一大樹,引發了對似水年華的追憶。

Malick的電影,可以說是以另一種方式,在漫漫時空裏種下的生命樹。等待有緣的人,去理解,去孕育,去成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