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親密

人未識,情己在。這是一種追求,追求一個人的親密與寧靜。
個人資料
正文

一個人的親密

(2005-12-22 10:12:26) 下一個

記得很久以前,在國外的廁所裏,看著門上各種筆跡的留言與圖畫。其中一句到如今還記得:Apathy is a serious problem, but who care?

 

冷漠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是誰在乎呢?

 

這話卻讓我在乎了好幾年,揮之不去地糾纏著我。分析冷漠,還得從其反麵著手,那個人人都在乎的很的問題,親密。在一個浪漫都變成大規模生產的商品時代(有特色的生日卡,網上找到的笑話,小品,散文,短片,音樂等,更不用說可以廉價購買的性交易),我們大多數的人其實生活都豐富起來,而我們始終覺得意猶未盡的人生,浮出水麵的,恰是親密的困境:人與人,先是渴望親密,又最終拒絕親密。大多數人的婚姻就是這種親密困境的真實寫照。人渴望的是一種特殊的親密感,一種和諧而豐富的親密感。那種人與人的互助,理解,關懷,熱愛。人因為追求這樣一種親密而相愛,而成就婚姻,而結果卻是,婚姻往往成為了親密的敵人,隻留下牽引,責任,限製與操縱。

 

親密確是一個難題,有著許多不可逾越的障礙:一個人的親密與開放的親密。一個人的內在本身就充斥著矛盾,連自己都不能把握自己的本性,連自己都不能對自己很親密,連自己都時常憎恨自己。又如何能完美地保持著與他人的親密呢?

 

最近有部英國電影“Closer”,就描寫這種愛情的陷井,因為相愛著,就想知道愛人的隱秘,而那些隱密與真實,卻是另一個人想要苦苦堅守的距離。電影的男主角,最後是兩個愛他的女人都選擇了離開他。其中一個女子,離境時的護照上顯示男主角確實有理由懷疑她,她確是以假名在英國生活。自稱與這個男人相愛,卻連真實的姓名都不讓他知道。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更為深刻的意義:有一種親密,有一種愛情,有一種真實,是建立在開放的親密之上,因為我們自己的內心的困境,因為他人就是地獄的存在,我們無法擺脫一些囚禁,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天性,另一種執著。

 

人不識,情己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人未謀麵,天各一方,但是卻自有一種真實,一種人性,一種親密。它既是一個人的親密(我的,或是你的),也是開放的親密(就象電影Closer裏一樣,尋找一種生命自己的完整與深刻,更親密,更親密

 

當我們講人格的時候,就知道人格就是一個人選擇出來的,麵對社會與他人的形象,說白一點就是麵具。一個人苦苦想戰勝自我,把握自己,去努力塑造的形象與人生追求。一個人首先要找到的是內在的親密,接著就是開放在外的親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一個人的親密 回複 悄悄話 回寂寂,謝謝.
就這個話題,寫了不少的東西.但是覺得有一些東西,我還沒有想透,還在困惑著我.我在三毛遺書發表後,寫了房間,旅館與塔裏的女人一文,其實與這個話題有關.還在想如何繼續探討
寂寂 回複 悄悄話 喜歡你的親密係列,讀來特別有啟發。“人未識,情已真”是我的真實網戀經曆。這種情和真,現實中完全無法達到。我一直試圖用世俗淺白的道理去給這種現象一個解釋...你文章中的這個追求親密理論,似乎非常powerful。我好象一下子就明白自己網戀經曆中的許多困惑和所作所為了。
JNBY 回複 悄悄話 我想你說的有道理,我老公也說過類似的話,雖然我沒有完全徹底的明白你的這一句話。比如什麽叫“讓親密成為可能的他人”?不必刻意來回答我,也許我過2天再讀就明白啦~~~

我是個搞理工的人,想問題的思路更簡單一些。
一個人的親密 回複 悄悄話 他人就是地獄,也許還有另一種意義,那就是其實我們的人性中,就根置著他人.我們精神世界中掙紮著的,也許不是外在世界中的形形色色的他人,不是大街上走著的他人,而是我們內心中那些讓自我成立的他人,讓親密成為可能的他人.
JNBY 回複 悄悄話 "他人就是地獄"。第一次知道薩特這句話是十幾年前了,我老公(那時他還隻是我的一個好朋友)告訴我的,很是不理解,可是他卻是很認可的。他是個溫柔,體貼,細心又儒雅的丈夫,可有時又給人很冷漠的感覺。我一直不甚理解。今天偶然讀到你的這篇(是這個題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再看這句話,突然就明白了- 那不是冷漠,隻是有時候他需要“距離”,而這時的“親密”,就帶來了“地獄”的感覺。

謝謝你!不知道你是不是(或者曾經是)薩特的fan。我老公是,或者應該說曾經是,因為我不知道他現在還是不是了。我們家有好多薩特的書。
一個人的親密 回複 悄悄話 看過許多有關Closer的評論,大都關注在故事的情節。但是我個人覺得,首先是電影取名closer,這是一個比較式,更接近,更親密。我們一身中會遇到許多的有緣人,誰會走到closer的境地呢?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愛情,其中的一種就是能抵達那種親密的。我覺得這部電影正是講這樣一個過程,雖然兩對人都沒有成功。
安貝兒 回複 悄悄話 一個人兄弟,今天回到你這裏來,還是沒忍住要寫個評論。

您這篇文章表達的意境如幽穀鶴鳴,怎一個“高妙”二字了得。

奇怪的是Closer我也看過,我所領悟到的卻和你這裏說的大相徑庭。

馬路上邂逅的那一對基本上是一對有大把青春可以揮霍的孩子,雖然他們以為在認真地愛戀對方,可他們的關係更多是戀(感情上的需要)而不是愛(感情上的給與)。而且兩人也不是認真的,雖然他們以為自己很認真,其實是要求對方認真。所以才有電影結尾時那個Jud Law演的男子的突然醒悟:原來不光自己是不認真的,那個女孩甚至連真名實姓都沒有告訴他。

而年齡稍長的一對恰恰相反。兩人都是玩了命地認真。也玩了命地受傷,結果卻是兩人又回到一起。Julia Roberts演的那個女藝術家曾經這樣評價Jud Law's character: He is like a kid, he keeps his eyes closed when making love.

Julia Robert's character in the movie is kind of fragile and drepssed at times, but really really real. Natalie is simply juicy and delicious (sensure and exotic), I don't blame you for loving her.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