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天地

在有生之年看世界,寫遊記。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伊比利亞半島遊(11)馬拉加:畢加索原作看個夠!

(2024-01-12 12:00:21) 下一個

那天下午,離開龍達馬廄,我們就直接向南,開到阿爾伯蘭海(Alboran)邊的太陽海岸(Costa del Sol),入住Torremolinos小城的海洋之家(Ocean House)。阿爾伯蘭海是地中海的附屬海域,介於伊比利亞半島和非洲北部之間。我們在這個海濱度假村住三晚,從這裏出發去馬拉加和直布羅陀。

依山傍海的馬拉加

海港城市馬拉加(Malaga),位於地中海太陽海岸的東端,可謂這條著名海岸線上的一顆明珠,是到安達盧西亞必去打卡之地。從Torremolinos 出發,約40分鍾車程。

次日九時許,我們就到馬拉加了。頭天龍達的地導“手杖先生”,(名字沒記住)已在車站等著我們,繼續領我們City walk。今天,他變身“綠褲先生”。顯得有點文藝氣質。他先讓我們坐在車上,領略這個城市依山傍海的綽約風姿。

 

馬拉加三麵被群山環繞,南麵濱臨地中海。不僅有棕櫚樹成蔭的沙灘、白色遊船、白色的城市,還有古老的阿爾卡薩巴堡壘(Alcazaba),吸引了很大比例的西班牙國際度假遊客,越來越多的遊輪,抵達馬拉加港。

 

 

 

 

 

沒想到,摩爾人的阿爾卡薩巴堡壘腳下,還有更古老的羅馬劇場遺址!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已兩次看到羅馬橋,還是第一次看到羅馬劇場。

 

扇形的露天劇場建於公元前一世紀,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一直使用到公元三世紀。隨著羅馬帝國衰亡,它也被毀。公元八世紀時,被摩爾人用作采石場,挖掘用於建造阿爾卡薩巴堡壘的石頭。該劇場於1951年被重新發現,後來全麵挖掘修複。如今,劇場和堡壘都成了馬拉加的寶貴旅遊資源。

 

 

畢加索博物館:跨越八十多年的作品,永遠的變形

 

1881年10月25日,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出生在馬拉加。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上半葉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自從2003年畢加索博物館開放以來,遊客對此城更是趨之若鶩。當然,博物館是我們此行的主要目標。

 

博物館坐落在狹窄的小巷子裏。據導遊介紹,建畢加索博物館,起意於1953年,50年後才建成,遂了藝術家的心願。該博物館的創建歸功於藝術家的兒媳婦和孫子,他們捐贈的285件作品構成了收藏的核心。

 

 

 

我們到那兒時,博物館門口已排起了長龍。

 

 

 

 

畢加索作品,以前看的不多,不懂,還不大喜歡。在我們這樣年紀的人的生活環境裏,西方印象派和立體主義銷聲匿跡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次參觀,像一頓畢加索藝術的盛筵,助我對這位天才藝術家的認知上了一個台階。

 

在羅伯托·奧特羅的畢加索肖像(上圖)前,導遊“綠褲先生”,學著藝術家的姿勢說:“要了解畢加索的畫,得從了解他這個人和他的女人開始。”這是那天我唯一記得的,這位導遊的“金句”。

 

這個博物館,正是著眼於幫助人們理解畢加索的藝術演變與其豐富多變人生的連接。在一定程度上,展覽追隨藝術家的腳步,按主題和時間順序布局,既展示作品,又通過照片和傳記文摘向遊客介紹不同時期畢加索的談話,他的妻子或情人,及作品風格的變化。展現了藝術家的驚人的多樣性,和內在的統一性和連貫性。

 

畢加索說:“我花了四年時間能像拉斐爾一樣畫畫,但花了一輩子才像個孩子一樣畫畫。”(It took me four years to paint like Raphael, but a lifetime to paint like a child.);“愛是生命中最能撩動激情的。”(Love is the greatest refreshment in life)。覺得這兩句話,特別有助於理解他的作品。每當他生命中的新女性出現時,他都會改變風格,以表達她的身體特征和氣質。

 

 

展覽從1894-1906肖像係列開始

 

這幅《留胡子男人的肖像》是畢加索14歲時(1895年)的作品。簡直難以相信!就這一幅畫,就足以讓那些說他不會畫畫,隻好畫人們“看不懂的畫”的人閉嘴。

 

難怪畢加索的父親,一位美術學校的教授,在仔細觀察了畢加索偶爾對其未完成的素描塗色後,驚覺十三歲的兒子已經超越了自己,發誓從此不再畫畫。

 

天才跳過了兒童畫。像是要補上這一缺憾,他很快就偏離傳統畫法,一輩子像孩子那樣,按照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畫物體,而不是他所看到的東西;他跟著自己的激情改變,不斷創新藝術:立體主義、新古典主義和超現實主義...。

 

 

接著是1906年-1914年的“人體”主題

 

這幅《阿維尼翁的年輕女士》(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在紐約的MoMA也看到過。創作於1907年,是一幅原始立體主義作品,被廣泛認為具有開創性意義。

 

據介紹,作品描繪了巴塞羅那Carrer d'Avinyó街妓院裏的五名妓女。這些非傳統的女性,呈現出棱角分明和脫節的體形。這次旅遊,讓我從中看到明顯的伊比利亞風格和非洲的特征。

 

根據畢加索的說法,民族原始主義促使他“解放一種完全原創的藝術風格,具有令人信服,甚至是野蠻的力量。(to "liberate an utterly original artistic style of compelling, even savage force." )從根本上偏離了傳統的歐洲透視繪畫,轉向平麵的二維畫麵。

 

 

1911年-1922年的“立體主義:靜物” (Cubism: Still Life)。這幅《靜物與吉他》於1920作於巴黎。

 

 

《奧爾加(Olga Picasso )肖像》上下圖都是1923年的作品。圖中的奧爾加,原是俄羅斯芭蕾舞演員,在巴黎認識並嫁給畢加索,成為他早期繆斯女神之一。

 

 

《坐著的奧爾加》

 

 

《戴白帽的保爾》,保爾是畢加索與奧爾加的兒子。

 

 

1927-1932的主題是“變形與抽象”(Metamorphosis and Abstraction)。在這一時期,畢加索將人體分解成獨立的部分,並讓這些部分隨機連接或合並;或將人物形象重塑為球體和三角幾何圖形;或將其轉變為一團扭曲。他在他的“神奇畫作”中展示欲望。

 

牆上的關於這一時期的資料,還包括瑪麗-泰蕾茲·沃爾特 (Marie-Thérèse Walter)的照片。她生於法國,是西班牙畫家和雕塑家,是畢加索的情人之一

 

上圖《女人》1927。

 

 

《帶沙灘球的泳者》作於1929年。

 

 

《午睡》1932年。

 

 

1934-1939的“不屈的外觀”(Unrelenting Looks)。這一時期介紹的畢加索的浪漫伴侶,是多拉·瑪爾(Dora Maar)。她是一位法國攝影師、畫家和詩人。她被描繪在畢加索的許多畫裏。

 

上圖,《舉起雙臂的女人》巴黎,1936年。

 

 

《戴帽的女子》1938。

 

 

《多拉·瑪爾的肖像》巴黎,1939年。

 

 

1944-1950,“戰爭的麵孔,和平的麵孔”(the face of war, the face of peace" 。主題邊上是年輕藝術家弗朗索瓦絲·吉洛的肖像照。她與畢加索結識於1943年。戰後,兩人成伴侶。1947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克勞德出生。

 

上圖,1946年的《扶手椅上的女人》,畢加索把她畫成一朵光芒四射的花朵,寓意慶祝法國的重生。弗朗索瓦絲·吉洛到臉龐和茂密的頭發也激發了一係列從現實主義到抽象主義的石版畫的靈感。

 

 

《婦女》1946年。

 

 

1944-1971 的“肉體景觀" (Carnal landscapes).

 

上圖,《傑奎琳》畫於1961年。《紐約時報》將其描述為“畢加索第二任妻子傑奎琳·羅克的黑色、灰色和白色立體主義油畫”。這幅畫曾是畢加索孫子家中被盜的兩幅畫之一,半年後,失而複得。

 

 

 

畢加索的瓷盤畫《六牛頭》和《兩牛頭》1957年。

 

 

《畫家和模特》1963。

 

 

《浴者》(Bather)1971 。

 

 

《拿鏟子的孩子》1971.

 

 

《持劍的火槍手》1972。從92歲的畢加索模擬紡織品的裝飾圖案中,我看到了鬥牛士的影子。

 

 

《人物(靜坐的女子)》1971年。

 

看到後來,不禁想起老子哲理名言:“大道至簡”。畢加索的簡化變形重建,使他的作品更加傳神。就如他說的:“如果我畫一匹野馬,你可能看不到那匹馬......但你肯定會看到野性!”.(If I paint a wild horse, you might not see the horse… but surely you will see the wildness!)

 

 

結束參觀後,出門前,見有一個以畢加索生前工作室作為背景的影棚,我們站到背景前,麵對鏡頭踩下腳底的快門,於是,就有了這張有意思的照片!

 

漫遊(City walking)馬拉加市中心

 

 

從博物館出來,導遊領我們去打卡市中心的馬拉加大教堂(Malaga Cathedral)。這又是一座由原清真寺改建的基督教教堂。始建於1528年。建築數次中斷,直到18世紀方才完工。所以,建築風格相當多樣。

 

 

大教堂北側鍾樓,呈哥特式風格。南側鍾樓一直沒建成。

 

 

 

教堂的正立麵是18世紀的巴洛克風格,很漂亮。令人仰頭欣賞良久。導遊說,他帶領的City walking在這裏結束。我們自由活動,閑逛市中心。

 

哦,對了,“綠褲先生”還有一“金句”:大教堂前的餐廳賣炸小魚(Pescado frito),是最棒的。我們嚐試了,果然,比後來吃的都好。炸小魚是西班牙南部海岸,尤其是安達盧西亞,的傳統菜肴。(下圖)

 

 

吃了午餐,我們向集中地方向漫步,一邊隨手拍街景。

 

 

 

 

闖進我鏡頭的女郎,紅褲與餐廳的紅傘相呼應。

在馬拉加度過極其豐富充實的大半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