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天地

在有生之年看世界,寫遊記。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英倫散漫遊(六)倫敦街景,同學一起蕩馬路

(2023-05-05 09:36:25) 下一個

與同學見麵,是這次在倫敦特別向往的事。那天是周六,承蒙兩位當地同學的費心安排,我們在倫敦城西的Battersea公園相聚了。在世界疫情持續盤桓中,跨國相聚著實難得!四十多年前,在上海的校園裏,有誰會想到,有一天,我們會在倫敦的公園一隅,席地而坐,吃著當年的“小同學”(上世紀文革後,77、78級大學生的年齡最大相差十多歲)一手準備的午餐,回首似水年華,笑談人生滄桑…,感慨萬千。濃濃的同學情,難以忘懷。

當年的“小同學”,如今已是“老倫敦”了。聚會後,我們欣然跟著她去乘巴士,蕩馬路,看野眼。當然,聊著天。

同學先帶我們去皮卡迪利街(Piccadilly Street)。這是倫敦最具標誌性的時尚中心,女士愛去的地方。

 

對街,看見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BAFTA),這是世界級的影視活動場所,頒發“英國奧斯卡”的地方。

有名的高檔百貨公司:福特納姆和梅森(Fortnum's)就在這條街上。這家三百多年的百貨公司,外觀經典好看,不張揚。

櫥窗裏看到女王的“海得拉巴的尼紮姆”(Nizam of Hyderabad) 玫瑰胸針的設計模型。那枚胸針,是她與愛丁堡公爵結婚時的禮物。

不遠就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這是同學最想帶我們去的地方,說,皇家藝術學院的廣場上,常常有各種雕塑展覽 。可惜,當時正在維修。

再朝前走,就是伯靈頓拱廊(Burlington Arcade),這是一種有棚的筆直長條市場。記得,第一次見識這種拱廊是在意大利米蘭。

走過皮卡迪利廣場,同學把我們帶到攝政街(Regency Street)。她說,她最喜歡攝政時期的建築(Regency architecture),這條街就是代表。從她那裏,第一次聽說倫敦出生的偉大建築師約翰·納什(John Nash)。這段“四分之一圓環”街道和兩側的建築,是納什的攝政風格的典範。這種風格在喬治亞時期的新古典主義基礎上,增加了優雅與輕靈的元素。看著通體奶油色的建築,感覺童話的氣息撲麵而來。

攝政街有倫敦最好的餐廳、酒吧、咖啡館和甜品店。有時間的話,可以逛一天。

同學又把我們帶進她喜歡的攝政王公園,說,這個公園也是倫敦攝政建築的一部分,非常有味道。但我們時間太少,又累了,就沒往西向深處走。找個樹蔭坐下。

樹叢後,隱約可見優雅的淡粉色的建築。

小憩之後,我們沿著攝政公園東側走,她說,這裏有許多好看的建築。果然,淡粉色的坎伯蘭別墅(Cumberland Terrace),清新明媚,吸人眼球,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又是納什的作品。

街邊,一座古舊建築與遠處的教堂尖塔的重疊。

乘巴士回旅館時,拍到攝政街的北端的萬靈堂(All Souls Church),這也是約翰·納什的代表作之一。

英國攝政時期是指從1811年到1820年,但這個術語應用於建築時,變得更寬泛,一般指1795至1837年間在英國建造的古典建築。在這個時期裏,高度原創、多產的約翰·納什,是喬治四世國王的禦用設計師,他在倫敦留下了一係列大手筆。用一個建築業大拿的話:“倫敦從來沒有像攝政時期那樣美麗”。感謝同學,帶我們更多地了解倫敦。

在倫敦,遊客乘公交車十分方便,你隻需有一張 Contactless 信用卡,上車“滴”一下就行。而且,車費很公道。在一天內,車費累積到7鎊,就封頂了,再乘就免費。在英倫,Contactless 信用卡特別有用,連上收費廁所,也可以“滴”一下。所以不用換多少英鎊和歐元。

 

每次乘倫敦的雙層巴士,總喜歡走到上層。如果幸運的話,可坐在第一排,車拍街景。下麵是幾張車拍照。

 

查令十字路(Charing cross road )上的皇宮劇院廣場。

 

 

巴士將上Chelsea 橋。

 

 

Shaftesbury 大道上的桑德海姆劇院(Sondheim Theatre),正在上演音樂劇《悲慘世界》。

 

 

 

Lower Sloane 街上,維多利亞式連排公寓典雅壯觀。

 

這次車拍撞大運,竟拍到簡·奧斯汀(Jane Austen)最喜歡的兄弟Henry與其妻的故居— Sloane街64號(上圖,中間那幢藍灰色公寓)。亨利夫婦在這棟樓一直住到1815年。簡在倫敦旅行期間就住在這裏,隨其兄參加倫敦富裕階層的社交活動,走訪景點,上劇院。這些活動讓她深入了解了倫敦攝政時期的社會生活,日後成了創作背景。

 

現在的樓麵,是1897年重新裝修的。比較特別的維多利亞風格。

 

其實,說我的運氣好,不如說倫敦的文化曆史深厚,城裏的街道和建築,常常藏著故事。

 

 

維多利亞大街上,新老建築並存。

 

 

離大英圖書館不遠拍的街景。

 

 

在聖·Pancras教堂邊,看到這個名為“飛行”(Flight)的雕塑。這是倫敦猶太藝術家David Breuer-Weil的作品。雕塑是一名飛行者正欲“起飛”,卻被各種粗細繩子羈絆住。發人深思。

 

 

頭天去西敏寺,雖然步行得四十來分鍾,還是選擇了步行。因為看過地圖,這一路合適看街景。

 

 

Kimpton Fitzroy 倫敦酒店,帶複古色彩的維多利亞時代建築。

 

 

沿著charing cross 路向南走。皇宮劇院的紅磚立麵成了一側街的顏色。

 

 

 

維多利亞式公寓樓是倫敦街景的一大特色。顧名思義,這種樓房是在1837到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建造的。這種紅磚白砌,高傾斜的屋頂,外形混合多變的建築,對視覺很有衝擊力。

 

 

 

 

Charing cross 路上也有許多新建築。金黃色的是Outernet London,一幢綜合性用途的大樓。

 

 

路過中國城,見張燈結彩一片紅彤彤,猜一定是為即將到來的女王登基70年白金禧慶典。(拍照時是2022年五月)

 

 

走過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高高的柱子上,“站著”的是納爾遜上將,紀念他在1805年,率英國海軍大敗法國和西班牙艦隊。

 

 

 

從上世紀末起,國家美術館前的雕塑展覽基座,(也被稱廣場上的第四基座),成了世界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公共展示處之一。現在的作品是去年才更新的:一團巨大的白奶油,頂著一個鮮紅的櫻桃,上麵還不可思議地停著一隻大蒼蠅和無人機。

 

這個雕塑名叫《THE END》,是一位英國多媒體女藝術家Heather Phillipson的作品。

 

這個當代藝術品引來眾多不同的評論。焦點是,那架無人機是真的,且正在拍攝廣場,視頻的提要可在專用網站上觀看。你在那裏拍它,殊不知自己已被人家錄了像。

 

路過唐寧街。

 

在二戰婦女紀念碑前照張相。

議會大廈和大本鍾。

西敏寺東端的亨利七世的聖母堂,外觀也華美。

倫敦的街景很精彩。我想,主要歸因於建築風格豐富多樣。從格魯吉亞時期、攝政時期、維多利亞時期風格,到泰晤士河兩岸的超現代天際高樓,融合和諧。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的首都,像個四十多歲的美人,既有閱曆沉澱的典雅氣質,又有從容的時尚風範,風姿綽約,風韻猶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