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41) 一二八抗戰(下)

(2023-05-26 13:04:40) 下一個

節選四十一    一二八抗戰(下)

 

按照蔣介石的命令,第五軍進入上海後歸第十九路軍指揮,也就是說,總指揮蔣光鼎的指揮權從3個師擴大到5個師,並且由非中央軍指揮中央軍,這對拚殺了半個月的第十九路軍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2月13日,日軍一個大隊一度越過蘊藻浜、紀家橋一線。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張炎旅當晚組織夜襲,一舉擊潰這股日軍,奪回了陣地,並繳獲槍械甚多。至此,野村的作戰企圖全部被粉碎。

在後方,蔣介石正調動各條戰線上的兵力秘密地向上海移動。為什麽要秘密調動呢?一方麵他對外交止戰抱有很大的期望,不想公開刺激日方而使外交努力付之東流;另一方麵,他對與日本全麵開戰非常悲觀,認為必敗無疑,故此必須控製戰事的規模。

2月13日午後,日本第九師團主力到達上海港。屢攻不克的戰地指揮官、海軍中將野村吉三郎,乖乖地將指揮權交給了陸軍中將植田謙吉。

2月18日,植田謙吉中將向蔡廷鍇中將發出最後通牒。蔡廷鍇、蔣光鼐接到通牒後,下令前線部隊向日軍陣地猛烈開炮,作為對植田的回答和警告。囯民政府外交部也對外表示:“中國在滬駐軍,為保衛中國土地計,迫不得已,亦惟有從事自衛,奮鬥到底而已。”

20日晨,植田向日軍發出總攻擊令。他一改兩位海軍前任的戰法,采取中央突破,兩翼卷擊的戰術,以第九師團主力突擊江灣、廟行結合部,企圖北與久留米旅圍攻防禦吳淞的第五軍,南與海軍陸戰隊合圍堅守閘北的第十九路軍。日軍先以大炮轟擊,繼之以步兵協同坦克部隊,向中方陣地猛烈進攻。

2月22日,日軍第九師團集中進犯第五軍八十八師之廟行陣地,飛機轟炸竟日不停,數千發炮彈轟擊中國守軍。上午9時許,該師五二七團三營的陣地被敵軍突破,整個營從營長到炊事員全部壯烈犧牲。植田見其戰術終於有了成功的苗頭,急調主力從此突破口猛攻。

廟行方向的險情反而使第五軍軍長張治中冷靜下來。本來,他作為中央軍校的教育長,給學生們講得最多的就是“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隻不過投入到淞滬戰場後,各條防線馬上麵臨強大的防禦壓力,竟一時忘了自己所一貫主張的戰術。而日軍的突破卻提醒了他:不能跟著植田的部署被動防禦,要打到日本人身後去,即使丟掉部分陣地也要掌握主動權。

於是,張治中向全軍下達新的作戰命令,並通報第十九路軍。他命令八十七師二六一旅旅長宋希濂率該旅主力,由紀家橋渡河抄敵側背;八十七師二五七旅旅長孫元良率所部向廟行鎮增援;八十八師師長俞濟時率全師從正麵向敵反攻。第十九路軍聽說第五軍要反擊,第六十一師剛升為副師長的張炎率全師僅剩的兩個團,由竹園墩也向敵側背出擊。

在國軍多麵夾擊下,日軍第九師團及久留米混成旅團之精銳主力竟被包圍。植田被此反擊打的措手不及,忙命令部隊回縮。但日軍潰敗時一部被截留在金家寨、大小麥家宅一帶。這千餘日軍拒不投降。血戰到晚上20時,被中國軍隊全部殲滅。史稱“廟行大捷”!

廟行大捷痛殲日軍,轟動中外。蔣介石代表國民政府發來賀電:“自經二十二日廟行鎮一役,我國我軍聲譽在國際上頓增十倍,連日各國輿論莫不稱頌我軍精勇無敵,而倭寇軍譽則一落千丈也。望鼓勵官兵奮鬥努力,並為我代為獎慰也。”

日本勞師動眾,前方卻無法獲勝,全國震動。2月23日,日本內閣會議作出決定後,參謀本部迅速成立上海派遣軍司令部,由前陸軍大臣、陸軍大將白川義則接替植田謙吉中將指揮,增派第十一師團、第十四師團和飛機200多架來華,準備在上海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

這是國家意誌的較量:當日方在鹽澤幸一少將指揮時,其大約隻有兩個團的地麵兵力,中方第十九路軍直接參戰兵力僅一個旅加一個團;到野村吉三郎中將指揮時,日方兵力增加到了1萬人的規模,中方十九路軍投入了全部3個師3萬多人;等植田謙吉中將接替野村後,日軍陸海空兵力已達3萬人,中方增援了第五軍,使我軍投入兵力達到了5萬人。這次,白川義則大將又將帶來4萬日軍,展現了日本不獲勝決不收兵的強硬姿態!

關鍵的時刻,蔣介石底氣不足了:我方要想抵抗住白川,必得投入10萬以上的兵力,可是怎麽知道日方會不會再增兵呢?這樣豈不是要沿著跟日本全麵開戰的路線走下去了?看來還是要靠外交來止戰。在軍事戰場上,我軍已予日寇極大懲創,世界有目共睹,打出了我民族之尊嚴。目前,不妨在軍事上降低姿態,以利於爭取外交解決的空間。

2月26日,蔣下令駐浙贛邊界的戴嶽第三十六旅調滬杭沿線東側地區,以資戒備。27日,蔣又電令第十四軍軍長衛立煌所部第十師和第八十三師“盡數乘民船秘密東下至荻港以東、蕪湖以西登岸候令”。現在,他的目的已經不是增援上海,而是秘密構築第二、第三道防線了。

2月28日晚,中國外交代表顧維鈞在英國駐華艦隊司令凱萊的居中調停下,偕十九路軍參謀長黃強到英艦“肯特號”上,與日海軍司令野村及日本首相私人代表鬆岡洋右會晤。雙方磋商三小時,達成諒解事項五條。第二天,中國政府對五項內容做了同意的回複,但日本政府卻未予回複。日本帝國不願意在沒有勝利的情況下與中國簽署任何協議。

蔣介石以軍事忍讓換取外交止戰的策略並沒有在內部解釋清楚,造成了部下們的不解和猜疑。抗日的烈火已經在國軍將領心中燃起,自動請纓的張治中將軍樹立了一個榜樣,使得很多人紛紛效仿,向軍政部請戰的報告源源不斷而來。何應欽為首的軍政部為了製止這一現象,竟然發出通令:“第十九路軍有三個師十六個團,無需援兵,盡可支持。各軍將士非得軍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動者,雖意出愛國,亦須受抗命處分。”

然而,第十九路軍蔣、蔡兩將軍正為此咬牙切齒,痛罵南京政府誤國!在此之前,第五軍的增援對戰局起了決定性的支持作用,以至於原本對蔣介石有成見的蔣光鼐和蔡廷鍇開始對其刮目相看。可是,到了白川率4萬日軍大舉增援的當口,國軍所有的增援卻反而停止了!

2月29日,白川到任,日軍集中向閘北之八字橋、天通庵發動猛攻。戰鬥慘烈至極,雙方形成拉鋸戰,陣地失而複得、得而複失。日軍受到重創,一名大佐聯隊長戰死。而十九路軍每投入一個疲弱不堪的營、連,幾乎都要全部消耗在陣地上。

3月1日,十九路軍再次請調兩個師的電報還是毫無音信,設防瀏河的最後一個團也被調往正麵防線。這支苦戰了一個多月的英雄部隊成了強弩之末。

白川領教了正麵中國軍隊的厲害,開始重新審視戰局。他畢竟是當過統帥之人,視野更開闊,瀏河的空虛終於被他發現,令其大喜過望!他命令正在渡海的援兵改變登陸地點,直接搶登瀏河,包抄中國軍側翼。

第五軍在後路受到直接威脅的情況下,忍痛放棄堅守了一個多月而沒有被日軍突破的第一道防線。3月2日,蔣光鼐、蔡廷鍇懷著滿腔的痛憤,通電全國:“我軍抵抗暴日,苦戰月餘……日寇猝增兩師,而我已後援不繼……側麵後方,均受危險。不得已於3月1日夜將全軍撤退至第二道防線……”

3月3日,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被迫退守至嘉定、黃渡之第二道防線,日本上海派遣軍終於進占真如、南翔。東京這才鬆了一口氣!皇軍終於獲得了標誌性的勝利,也成功地轉移了國際聯盟對“滿洲事件”的注意力。其時,傀儡皇帝溥儀已經被帶到了東北,“滿洲國”也正式掛牌,可以見好就收了。派遣軍司令官根據日軍參謀總長的電報指示,發表停戰聲明。

同日,國聯會議做出決議,要求中日雙方下令停戰。中國方麵早已求之不得,隨即宣布停戰。1932年5月5日,中國和日本在上海正式簽署《淞滬停戰協定》。協議規定:日軍後撤,恢複“一二八”以前的狀態;中國軍隊卻不可以回到原來的市區;雙方曾經交戰的區域為非軍事區,隻能由中國警察負責治安。這就為未來日軍在上海的作戰設下了不對稱的優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