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48) 血祭長城(下)

(2023-06-12 14:44:14) 下一個

節選四十八   血祭長城(下)

 

話說日軍除了對古北口的重點進攻,還在其他幾個長城關口發動了攻擊。其中,喜峰口長城要塞本來由東北軍萬福麟第五十三軍一部駐守,但該軍在熱河之戰中畏敵退縮,士氣已泄,隻盼著西北軍宋哲元第二十九軍趕快來接防。二十九軍與東北軍商議好,將於1933年3月9日夜裏由二十九軍接防。

可就在3月9日午後,日軍第十四混成旅團一部已開始從喜峰口關外發動進攻。在日軍炮火攻擊之下,東北軍五十三軍竟紛紛不戰而逃,將喜峰口的一線陣地放棄。宋哲元第二十九軍馮治安第三十七師趕到,在喜峰口附近與日軍展開肉搏戰,他們手提大刀,殺聲震天,幾處高地失而複得,得而複失。當日12時30分,占據火力優勢的日軍終於攻陷第二關門。

為了奪回喜峰口,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命所部第三十七師趁夜偷襲日軍,以避免白天敵軍的火力優勢。3月11日夜,三十七師采取迂回戰術,分左右兩路向敵出擊。趙登禹旅長帶傷率兩個團從左翼出潘家口,繞至敵右側背,襲其喜峰口西側高地。佟澤光旅長率兩個團從右翼經鐵門關出董家口,繞至敵左側背,擊喜峰口東側高地之敵。王治邦旅在第一線固守,候左右兩路出擊得手後,即行出擊。官兵們身攜手榴彈,手提大刀,夜暗踏雪,奇襲敵營。日軍有的在睡夢中就被手榴彈炸飛,有的未及還擊,就被大刀砍殺,屍首分家。二十九軍官兵乘勝占領日炮兵陣地,毀其大炮,燒其輜重糧秣。

這個局部勝利就是聞名全國的“喜峰口大捷”,雖然從大局上二十九軍未能真正收複喜峰口,但卻對雙方士氣的改變起了重大作用。中方報紙上宣稱“二十九軍先後殲敵五千有餘,奪回喜峰口”,輝煌的戰績轟動了全國。日本軍人的武士神技被中國軍人的大刀所破,以致當時日本《朝日新聞》稱:“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口峰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3月24日,麵對局部的勝利和全國上下高漲起來的抗日熱情,蔣介石從保定到達北平,開始潑冷水,對於正在長城各關口英勇抗擊日軍的國軍部隊沒有繼續增援的表示,反而說不能希望再增加援軍。此時,蔣介石剛得到對中央蘇區第四次圍剿慘敗的噩耗,他宣稱,“我們的敵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因此,在各地剿匪的百萬大軍是不能動的。

然而,國軍將士對外敵之仇恨豈是“土匪”可比?全軍上下請纓抗日者甚眾。蔣介石更嚴厲警告:“若複以北上抗日請命而無意剿共者,當以貪生怕死者視之……立斬無赦。”4月7日,蔣介石進一步說:“東三省、熱河失掉了,自然在號稱統一的政府之下失掉,我們應該要負責任,不過我們站在革命的立場上,卻沒有多大關係。”這般邏輯,豈能不招致國人的批評?

作為一個國家領導,尤其是負責全國武裝力量的領袖,蔣介石逃避不了保衛國家的責任。而敵對的中國工農紅軍的存在和發展,給了他一個暫時不去抗日的理由,這就是他自欺欺人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其實,“安內”之後如何“攘外”?他此時基本不知道,更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武藤信義司令官見中國軍隊並沒有被打服,決定進一步擴大行動,將關東軍預備隊第三十三旅團投入,向長城東段界嶺口、義院口方麵進攻;又調上第六師團,重點突破冷口;在古北口主戰場,第八師團也準備向南天門進攻。

從4月3日起,日軍飛機大肆轟炸冷口後方遷安縣城一帶,並連續派小股部隊偵察地形。4月9日晨,兵力雄厚的第六師團分兵三路,發起全麵進攻。商震第三十二軍傷亡甚重,難以抵擋,戰到4月11日,撤至灤河西岸事先預設陣地。遷安失陷。

遷安一失,在喜峰口附近的宋哲元第二十九軍頓時腹背受敵,處境危險。隻得奉令撤至通縣以東沿運河布防。

4月中旬,日軍第八師團第十六旅團開始從古北口居高臨下,向南進攻。此時,關麟征第二十五師因傷亡太大,已撤至密雲整補,南天門及附近陣地由黃傑第二師接替防守。日軍以炮火持續轟擊,掩護地麵進攻。第二師連續作戰五天五夜,傷亡甚大,疲勞至極。此後,中方由劉戡第八十三師接替南天門防務。八十三師與敵激戰直至高地全化為焦土,才放棄中央據點高地南撤。日軍最終占領南天門。

這以後,日本關東軍也麵臨打不下去的局麵。武藤信義所率領的日軍第六師團、第八師團、混成第十四旅團、第三十三旅團、騎兵第四旅團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總計也就4萬餘人,經過熱河之戰和長城進攻戰,死傷累計數以千計,不僅官兵疲憊,同時武器彈藥消耗得也很厲害。至於各路偽軍3萬多人,比起中國國軍的戰鬥力還不如,幫不了日軍多少忙。東北四省這麽大的地域,也有內部治安壓力。日本天皇裕仁從國際局勢考慮,認為占領華北的時機並不成熟,否定了日本軍方擴大戰果的提議。於是,日軍從4月19開始撤出長城一線。國軍趁機回頭,順勢收複一部分失地。

蔣介石見自己嫡係部隊3個師都阻擋不住日軍的1個旅團,明白靠現有的華北兵力取勝無望。為了緩和華北局勢,他請出了隱退於莫幹山中的盟兄黃郛,任命其為“國民政府行政院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負責北上與日方交涉停戰。這個職位受行政院長汪精衛的直接領導,而汪此時同蔣立場完全一致。

黃郛北上之前,先在上海同日本駐華使館武官秘密接洽,探討妥協的辦法。在日方的恫嚇之下,他密電北平的何應欽,要其先在前線撤軍。於是,中日兩軍在前線的表現大變,如同演戲一般配合。

1933年5月3日,日軍休整和補充完畢,再次入關作戰,而中國軍隊奉命不再像前次那樣拚命抵抗,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二軍、第五十三軍、第六十七軍等部節節後撤。至5月23日,日軍先後占領冀東的豐潤、遷安、遵化、唐山、玉田、薊縣、三河、香河、平穀、密雲、懷柔等縣市。中方守軍退至平、津附近。日軍雖然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對北平形成威逼態勢,但並沒有進一步的攻勢。

5月17日,黃郛到達北平,對新聞記者發表談話,既聲稱對日本“絕不妥協,亦不求和”,又表示“於互相諒解之程度下,謀一和平解決辦法”。

5月22日,汪精衛指示黃郛“除簽字、承認偽滿洲國割讓四省之條目外,其它條件皆可答應”。當晚,黃郛與日本駐北平武官永津中佐進行密談,達成協議,寫成停戰案概要備忘錄,隨後迅速得到何應欽的承認,並派專人赴密雲,向日軍請求進行停戰談判。在此期間,黃郛同蔣介石保持直接聯係,共發出四通長電,詳細匯報談判進程。

5月30日,中、日雙方代表在塘沽會見,中方首席代表為參謀本部廳長熊斌中將,日方首席代表為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少將。31日上午9時30分,停戰談判正式舉行。岡村寧次首先提出停戰協定草案,並說明這是關東軍的最後案,一字不容更改,要求中國代表在上午11時前作允諾與否的答複。中方代表熊斌提出《中國軍代表停戰協定意見書》,被岡村棄而不顧。態度強硬的岡村還表示,中方對日方所提停戰協定草案,隻能回答“諾”與“否”,一切聲明必須等待停戰協定簽字以後再行商議。雙方相持到10時50分,離最後時限隻有10分鍾,熊斌被迫在一字不容修改的日方提案上簽了字。

這個史稱《塘沽協定》實際上承認了長城是中國與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的“國界”,並且劃出綏東、察北和冀東為日軍自由行動區,也喪失了部分華北主權。所以協定簽字後,南京國民政府不敢公開全文,但仍然被內部不平人士泄露出來,遭到了國內廣泛的抨擊。

1933年6月上旬,中國軍隊完全撤到了協定規定的防線之後。日軍撤走了第六和第八師團,但將一個旅團留駐密雲,一個騎兵團留駐玉田,以“監察中國軍隊”。為後來發動新的侵華進攻準備了前沿兵力。

麵對國內各界的批評,1933年6月3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自我勉勵:“我屈則國伸,我伸則國屈。忍辱負重,自強不息,但求於中國有益,於心無愧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國民黨承認自己是軍閥/地方自治的一支不甘心,抗日的本質是為了統一。如果滿洲獨立,蒙古,新疆,甘寧回,西藏,四川,雲貴,兩廣,福建,山西基本上都會獨立。而分離的領頭羊,一個是日本支持的滿洲,一個是蘇聯支持的蘇區。抗日剿共是一體兩麵。
國日蘇在滿洲的爭奪上,國最弱最應該作壁上觀虎鬥。蘇次弱,然而操作成功,終於讓國頂在前麵去當炮灰消耗日。黃金十年就戛然而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