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之出版感言

(2023-06-21 14:46:13) 下一個

本套節選稿是應美國某中文報社之邀寫成的。當時約定每周出一期,每期字數不超過3000字,分一年刊登。於是,我大致將《民國風雲錄》原稿一章的7000至9000字壓縮為節選稿的一期。現今報社已按計劃刊登了約定的節選稿,也就是本博客所發的節選內容。

有閱讀過《民國風雲錄》原書的朋友反映,這套節選稿的水準明顯不及原稿。大家應該可以理解,出自同一個作者之手,刪減了這麽多字數,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相當的損失。為了讓讀者對原書的整體內容和寫作動機有所了解,現將書尾的《出版感言》轉貼於下,作為在本博客連載的結尾。

如有讀者希望繼續閱讀《民國風雲錄》,歡迎直接下載民國風雲錄 on Apple Books,本人將不勝感激!

《民國風雲錄》出版感言

寫成這本書算是我的一個額外收獲,應該說最主要的驅動力是興趣。

我最早接觸曆史紀實文學是在文革當中。小學三年級時(1972至1973年),父親不知從什麽渠道買來了一套《三國演義》,分上中下三冊。這在書籍極其匱乏的年代和西北國防工廠的環境下太不容易了。那時,父母禁止我讀任何小說,因為我的眼睛因閱讀過度已經近視很深了。但也沒有人想到我能讀懂它,因為它不僅是文言文的,而且是我從未讀過的繁體字豎排版印刷品,對於那個年代的小學生來說,它太不友好了。正因如此,父母沒有把它鎖起來,就放在桌子上,所以我得以偷偷地翻閱它。

當時那種好奇和渴望,讓我在翻閱《三國演義》當中無師自通地認識了繁體字,並且揣摩出了那些文言文的含義。最重要的動力還是小說的內容,實在太精彩了,我覺得所有看過的小說都不能與之相比。於是,我不僅把一百二十回的全書都通讀了,而且很多章回讀了無數遍,以至於好些文字都背得出來。這就是我在曆史和紀實文學方麵的啟蒙教育,讓我後來對這方麵一直保持著興趣。

盡管我在後來的大半生中常常以閱讀作為消遣,但直到10年前,還沒有自己從事文學寫作的想法。來美國後,我對台灣出版的關於近代史的書籍產生了興趣,因為從中得到了在大陸時(1990年以前)聞所未聞的信息。經過仔細的揣摩和分析,我判斷海峽兩岸關於近代史的敘述都被政治化了,均失之偏麵和情緒化,因而十分感慨,但僅此而已。

在我形成了自己的心理學理論之後,對曆史人物的心理產生了興趣。我有時想,如果能夠解析一個時代所有重要人物的心理,那麽這個時代的曆史真相也就呼之欲出了。在我寫完專著《心理定律論——人類本性的科學還原》(清華大學出版社)之後,看到了關於蔣介石日記的資料,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正可用來檢驗我的上述設想,遂萌生了寫一部近代史紀實文學作品的念頭。

當然,我不可能獲得那個時代所有重要人物的日記資料,因此對其他人物的心理分析就不可能像對蔣介石一樣細致。不過,對比現有的紀實文學作品,我在人物介紹方麵仍然感到自豪。對曆史主角蔣介石、毛澤東的描寫貫穿全書;對重要輔角汪精衛、李宗仁、張學良、張國燾、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徐向前等人的描寫均有數萬字的份量;對同時代有影響的國內外政治軍事人物,本書花費1000字以上所介紹的就有130位之多。通過人物和事件來龍去脈的介紹,讀者還可從中了解更早期的很多事件。

我認為,中華民國的曆史高潮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中日戰爭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的曆史同時也與世界曆史緊緊交織在了一起。在這一階段,描述中國的事件已經無法不交代當時的世界時局。我進而認識到,這才是曆史當事人所見所聞的真實信息,與隻看國內時間軸或國外時間軸的曆史敘述有根本的區別。所以,我在全書貫穿了國內與國外之間相互影響的概念,這種全球視野構成了本書的一個特色。

在敘述中穿插評論,是本書的另一個特色。雖然從整體上看,此書屬於編寫的作品,但如果不貢獻出作者對曆史的思考,就不值得我如此大動幹戈。讀者從序章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對曆史事件的態度,在此後的敘述當中,這種態度的評論隨處可見。有朋友笑言:“這書名應該改為《陳氏民國風雲錄》。”我則並不以為那是一種貶義的名稱。

在一定程度上說,這20年就是戰爭的20年,中華大地上沒有哪一年是和平的,戰爭此起彼伏,甚至同時進行著多場戰爭。因此,戰爭描寫無法不貫穿本書的始終,否則就有回避曆史之嫌。更何況,這20年的戰爭中出現了很多載入史冊的經典戰例,對軍事學的影響極大,對中國後來的國防建設提供了無法替代的經驗和理論。作者在書中力圖平衡對戰爭描寫的比例,以期適應不同讀者的口味。

至於為什麽選定主要記敘這20年,而不是更長的民國時期,我是有很多考慮的,這裏恐怕太羅嗦,就不詳述了。最關鍵的一點是:我以為,任何一個現代人隻要讀懂了這20年的中國曆史,就能理解為什麽當今中國具有不同於其他任何國家的政治和軍事特色,為什麽中國式的曆史複興無法仿製。

本書中所參考的資料是多方麵的。各種人物傳記、回憶錄、年譜等史料是參考來源的主體;曆史研究專著和論文雖然在數量上不及上述史料,但書中的記敘更偏向這些研究結論;學術性較強的網上資源是參考來源的補充,包括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當然,這些參考資料經常是矛盾的,我不得不花費極大的精力加以鑒別,做出令自己最信服的判斷。我以為,紀實文學不需要像曆史學專著那般嚴謹,允許適當的文學加工,而本書對史料的尊重,足以超過“七分曆史、三分演繹”的程度。因此,本書的書名中采用了“錄”而不是“演義”,比較好地表達了對曆史參考文獻的態度。

在我編寫這本書的時候,與撰寫心理學專著時孤身奮戰的情形不同,了解並有興趣探究中國近代史的人多得多,因此我有幸找到了一些親人和朋友願意作它的試讀者。在這裏,我要重點感謝我的三位清華校友:顧耀文學長,郭岩同學和趙學林同學。

顧耀文學長比我大17屆,曾是我職業生涯中的老領導。1986至1990年間,我們在深圳同一家公司創業,他和我既是直接的上下級,又如同忘年交之朋友,不僅在工作上合作無間,而且在愛好上也有很多共同語言。顧兄的文學功底不僅在學理工科的同胞中傲視群雄,就是在學文科的人群中也鮮有匹敵,他寫的散文集《明日黃花》令人拍案稱奇。顧兄對我每一章的文稿都進行了點評,其文筆之精彩令我望塵莫及。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曆史的深厚知識和宏觀視野,經常能對文稿的敘述方向提出重要建議,讓我受益極多。

郭岩同學與我在大學期間同班且同宿舍。郭兄思維敏銳,乃吾之諍友,並且博聞強記,交往廣泛,對各種讀者的趣味相當了解。因此,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他經常能站在讀者的角度提出內容的重點,指點寫作的方向,令文稿內容更為有趣,描述更為生動。

趙學林同學是我大學同班的知己。趙兄乃天生的優秀編輯,盡管他一生都沒受過這一職業訓練。他的閱讀既快速又細心,那些文字錯誤很難逃出他的火眼金睛。不僅如此,他對上下文中的時間、地理等等都能注意到,甚至跨過章節都能發現前後不一致的地方,令我歎服不已。多虧了他的幫助,書中的錯誤才減少到了現有的水平。

其他參與試讀的親人和朋友也對本書有不同的貢獻,沒有你們的反饋,就沒有本書目前的質量。本人在此一並表達衷心的感謝!

十年前,我出版了平生第一本書,是一部十幾萬字的、頗為深奧的學術性作品;恰好十年過後,又出版第二本書,是這部過百萬字的、雅俗共賞的普及性作品。非有意為之,實為時間巧合。

       陳誌飛

       二〇二二年秋 於美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民國大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我尊重你的觀點,盡管我並不同意。有那麽多讀者對這個係列感興趣,說明很多人不滿足於兩黨各自演繹的版本。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螞蟻兄說得對,國共兩黨是一脈相承的兩個黨組織,都是左派起家,沒有最左,隻有更左。沒有北伐,日本就不會乘虛而入。北伐之後的曆史國共兩黨至今各說各話,沒有一個統一的版本,也沒開放全部封存的資料。既然這樣,模糊的曆史難以辨識,說什麽“七分曆史,三分演義”也就是自說自話,不如就讓其兩家各自演繹則罷。
民國大史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風森讀書聲' 的評論 :
謝謝您有意購買本書。因為本書采用了簡體漢字,Amazon不支持。很對不起!
風森讀書聲 回複 悄悄話 在Amazon上沒找到,為什麽不在Amazon上賣?不是每個人都用蘋果,起碼一半的人不用蘋果產品
民國大史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評論。曆史有很多解讀方法,隻有新鮮可信的解讀才能贏得讀者。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段曆史和新西班牙/大墨西哥曆史,或者奧斯曼土耳其曆史相比較,就會發現有許多相似之處。隻不過東亞處於文明的邊陲,最終沒有能繼續共和政體,而恢複了獨裁政體。其轉折點就是蘇聯大規模援助下的北伐戰爭。以此為界的民國實際上可以說是兩個國家。七差別之大,除了國名,甚至大於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差距。實際上共產黨可以說是國民黨的精華版。國民黨開始了列寧式統治,而共產黨完成了這個轉變。如果沒有北伐戰爭就不會有日本大規模入侵,更不會有國共內戰。所謂軍閥戰爭的烈度是極低的,比黑幫械鬥高不了太多。對社會的卷入也是非常有限的。六七十年代的平均生活水平不如一二十年代是有原因的。這也算是為統一(皇位)付出的代價和賭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