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11) 國共決裂(下)

(2023-03-06 14:40:24) 下一個

節選十一  國共決裂(下)

 

上期說到,陳獨秀對中共的前途已經悲觀了。在國共合作的幾年裏,他曾兩度提出共產黨員退出國民黨的主張,都得不到共產國際的支持。現在,他自己都感到退出國民黨也不是辦法。中共獨立發展的基礎在哪裏?依靠工人階級的上海武裝起義最後還是失敗了。而武漢國民黨在政策上與共產黨的主張越來越抵觸,共產國際還是一味要求合作不能破裂。這些矛盾使他對繼續領導中共漸失信心。

中共黨內毛澤東等人認為,馮玉祥居中調解,蔣、汪合流恐難以避免,因此號召各級農協嚴密組織,武裝自衛。6月17日,中共中央軍事部長周恩來根據湖南情況,在中央常委會上提出湖南暴動計劃,但被共產國際代表羅易拒絕,後者仍然對汪精衛抱有幻想。不輕易發火的周恩來氣得和他大鬧一場。

很快,唐生智率部全師南下的消息傳來了,預示著馬日事變的處理將更加右傾。從緊迫的形勢來看,湖南的位置十分重要,必須盡快恢複遭受事變嚴重打擊的省內黨的工作。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書記的新湖南省委。雖然中央對建立自己的武裝還是沒有下決心,但是,他們派出的毛澤東已經準備這麽幹了。

然而,湖南是唐生智起家的地方,是他最不能放棄的地盤,因此,他沒有在武漢多停留,帶著軍隊趕回到長沙。然後,明令取消工農團體,公開打出反對共產黨的旗號。6月29日,武漢警備司令李品仙和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都表示反共,並解除漢口工會糾察隊的武裝。

連武漢國民黨內也出現了分裂。鄧演達見汪精衛正朝反共反蘇的方向轉變,完全不理自己的勸阻,憤慨之下,於6月30日發表了《告別中國國民黨同誌們》的宣言,譴責汪精衛與蔣介石同流合汙、背叛革命的行徑,表示自己忠於孫總理的革命綱領,所以必須離開國民黨,同叛變革命的分子鬥爭下去。與鄧演達立場一致的國民黨要員還有宋慶齡、陳友仁等,他們3人後在蘇聯攜起手來,發表了《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宣言》。這是後話。

在這種逼人的形勢下,中共領導人不得不開始認真考慮建立工農武裝的問題。1927年7月4日,中共中央召集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也被從長沙召回出席會議。陳獨秀在會議上要求利用各軍招兵的機會,將農民輸送進去,因各軍政治部都有共產黨員,這樣可使農民武裝化。

毛澤東提出了自己的策略,為保存農民武裝指出了3條路:一是改成所謂的“安撫軍”,以獲得在武漢政府下的合法地位,但他承認此條實難辦到;二是拉隊伍上山,進行武裝自衛;三是幹脆投入到軍隊中,這一條跟陳獨秀的意思相同。

“上山”,作為一條出路,被毛澤東突出地提了出來,這在中共的曆史上還是第一次,也是他在各條出路中最強調的一條。他說:“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

陳獨秀認為,槍藏不了的可以上山,但招兵工作應大力去做。他的基本態度是不主張上山,即使上山也是為了躲藏。會上有人明確反對上山,有人不置可否,就是沒有明確支持的。

此次會議之後,鮑羅廷提議要陳獨秀去莫斯科與共產國際討論中國革命的問題,並由張國燾、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李維漢五個人組成臨時政治局常委,來代替陳獨秀的工作。

陳獨秀則斷定共產國際並沒有自己了解中國的實際,去莫斯科於事無補,順勢向中央提出辭職書,說:“國際一麵要我們執行自己的政策,一麵又不許我們退出國民黨,實在沒有出路,我實在不能繼續工作。”從此,陳獨秀就遠離了中央領導的崗位。

7月13日,中共中央終於主動采取保護自己的撤退行動,公開發表了《對政局宣言》,譴責武漢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的反動罪行,宣布撤回參加武漢國民政府的中國共產黨員,並聲明,中國共產黨將繼續支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願意同國民黨的革命分子繼續合作。這些“革命分子”指的是鄧演達、宋慶齡那些同情中共的人。

1927年7月16日,汪精衛等以“政治委員會主席團”名義發表答辯聲明,指摘共產黨破壞革命聯合陣線,並將各級黨和政府內的共產黨員解職。這是遲早會來的一天,武漢國民黨集團正式分共!

汪精衛同共產黨決裂後,對軍隊裏的共黨分子非常不放心,尤其是張發奎的兩個軍中有大量共產黨員。不過,汪跟張私交很好,他要張的第二方麵軍以“東征討蔣”的名義先向長江下遊出發,使其遠離中共中央所在的漢口,準備在途中“清共”。

7月20日,張發奎所部正式開拔。然而,蔣介石的耳目早在7月初就得到了武漢軍要東征的情報,蔣立即要在徐州的李宗仁南下商議。他對李表示,希望既能夠向西擊敗武漢軍,又能對北方守住已占領的徐州等戰略要地。

李宗仁不同意西、北兩線作戰的計劃,認為徐州無險可守,與其明知不可守而守之,倒不如將主力撤回淮河南岸。到不得已時,即放棄徐州,堅守淮河天險。待解決了武漢方麵的威脅,再揮軍北進,為時未晚。

蔣介石一聽要放棄徐州,連連搖頭道:“徐州乃戰略要地,得失之間,尤足影響民心士氣。放棄徐州,勢必增漲北方軍閥和武漢的氣焰,故期期以為不可。”李宗仁勸阻無效,隻得服從命令,內心徒喚奈何。

由於蔣介石命李宗仁第三路軍主力撤到西線,準備迎戰武漢北伐軍,北方軍閥們趁機向南反撲。直魯軍許琨、徐源泉等部會同孫傳芳餘部,沿津浦線向北伐軍反攻。許琨部果然攻陷徐州,迫使第三路前敵總指揮王天培率部退回安徽宿州。

前線敗訊傳來,南京為之震動,蔣介石沉不住氣了。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等提醒總司令:以現有兵力,反攻恐怕心有餘而力不足。蔣以為眾將已畏敵如虎,十分激動,竟說:“我將調第一軍兩個師為先鋒,由我親自指揮,反攻徐州。”眾將被震住,一時無語。蔣意猶未盡,幹脆發誓:“此次不打下徐州,便不回南京!”

7月25日,蔣介石親自過江,指揮收複徐州之戰。戰役初期,津浦路正麵之北軍節節敗退,南軍進展順利。到了逼近徐州,北軍方才發動頑強抵抗。蔣總司令見徐州城郭已遙遙在望,遂親赴前線督戰,並將所有預備隊調入第一線攻擊,可謂孤注一擲。不料北軍突然自其右翼派出精銳部隊,向南軍左翼包抄襲擊。南軍已無預備隊可用,頓時陷入混亂。正麵北軍趁勢出擊,南軍全線潰敗。北軍追擊不舍,南軍敗如山倒,竟至津浦路完全淪陷。這是北伐開戰以來南軍敗得最慘的一場。

8月6日,蔣介石敗退回南京,隻得據江而守。羞憤之下,傳令將第三路前敵總指揮王天培扣押槍決,以示其為戰敗的罪魁禍首。然而8月12日,蔣介石也通電下野。

在軍事安排上,即將下野的總司令表麵上讓李宗仁、白崇禧和何應欽三人共同擔負起對抗北方軍閥的重任,並表示他的下野可以解除來自武漢的威脅。但背地裏,他卻示意第一軍各師中的黃埔係軍官,在本校長下野後你們可保存實力,我會另謀東山再起的機 會。

胡漢民、吳稚暉等文官見狀,唯恐南京政府難以支撐,紛紛離開南京轉去上海。這樣,在南京的所謂“國民政府”竟然主要靠軍人來支撐,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和李烈鈞四人組成了臨時決策集團,坐鎮軍委會。他們決定,將軍隊重新部署,把三路大軍一齊南撤,防守長江,以阻敵人南渡。

再說7月16日國共正式分裂之後,中共麵臨成立以來前所未有之危機,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遂做出前所未有的重大決定:一、將中共所掌握及影響的部隊向南昌集中,準備起義;二、在秋收季節,組織湘鄂粵贛四省農民暴動;三、召集中央會議,討論決定新時期的新政策。

幾天後,根據在江西九江的中共負責人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等人的建議,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昌發動全麵武裝暴動。據此,中央指定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組成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以周恩來為書記,前往南昌領導這次起義,準備走上武裝鬥爭的不歸路。

東西南北中,山雨欲來風滿樓,這是曆史巨變的前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