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17) 井岡紅旗

(2023-03-22 14:36:49) 下一個

節選十七     井岡紅旗

 

三灣改編把已經不足1000人的部隊,縮編為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由陳浩擔任,實際上架空了師長餘灑度對軍隊的指揮權;下轄第一、第三兩個營,還有特務連、衛生隊、軍官隊、輜重隊各一個,共有700餘支槍。

改編之後,毛澤東率起義軍向著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進發。井岡山位於江西和湖南兩省的交界,總麵積約4000平方公裏。這裏離中心城市很遠,交通不便,曆代政府的統治力量都很薄弱;崇山峻嶺,森林茂密,地形險要,隻有幾條狹窄的小路通往山內,進可攻,退可守;山上的茨坪、大小五井等地都有水田和村莊,周圍四縣經濟可供部隊籌措給養。對這支千人左右的工農武裝來說,可是說是理想的落腳點。

但那時,井岡山已有袁文才、王佐兩支綠林式的農民武裝,王部駐在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等處,袁部駐在井岡山北麓的寧岡茅坪。兩人是結拜兄弟,袁為兄,王為弟,互相呼應。

當時,起義軍裏有一種典型的“打下來”的思想:他們那幾十支槍,一包圍繳械就解決了!但是,毛澤東反對這種狹隘的思想,決心用海納百川的辦法,爭取和改造他們,使這些三山五嶽的土匪變成跟自己一道走的革命武裝。

毛澤東了解到:袁和王最看重槍,人可以少一個,槍卻不能少一支。其中,袁文才在大革命時期加入了共產黨,他手下有160人,隻有60支槍,有100人沒有槍。於是他決心“以槍換山”!在前委會上,他提議一下子送給袁文才100條槍,換取對方的接納。這個提議太大膽,很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尤其是餘灑度堅決反對。毛澤東辯才了得,竟將多數人說服了。並且,他要向袁文才表現出我方重義信友,隻帶幾個人上山見袁文才。

1927年10月6日,毛澤東前往寧岡大倉村去會袁文才。袁首領聞報後很緊張,預先在林家祠堂後麵埋伏下20多人槍,以防對方帶兵突襲。結果毛澤東隻帶了幾個隨員前來林家祠堂,袁首領就放心了,埋伏的人馬始終沒有出來。

見麵後,毛澤東說明是由江西省委介紹來找他們的,充分肯定他們“劫富濟貧”的革命性,同時說到工農革命軍目前的困難。雙方談得很投機,毛澤東趁熱打鐵,當場宣布送給他們100支槍!這大出袁文才的意料,感動莫名。袁當即表示,一定要竭盡全力幫助工農革命軍解決各種困難,隨即回贈給工農革命軍600塊銀元,並同意革命軍在茅坪建立後方醫院和留守處,還答應上山做王佐的工作。

不過,袁文才還是有所保留,他對毛澤東說:“你們既然來了,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傷員和部隊的糧油我管,但錢寧岡有限,還需要到酃縣、茶陵、遂川一帶去打土豪。”毛澤東知道欲速則不達,表示理解。

在茅坪建立了留守部門和後方醫院以後,傷病員得到了安置,部隊得到了休整。毛澤東信守諾言,遂帶部隊出山,在井岡山周圍盤旋打遊擊,一路既打了土豪,又熟悉了環境,還打聽到南昌起義軍在廣東失敗的消息。這樣,毛澤東不得不打消同南昌起義部隊會合的念頭,立足於獨立生存的策略。

在他們停留於湖南酃縣水口村期間,發生了餘灑度和蘇先俊脫離工農革命軍的情況。餘灑度一直跟毛澤東有矛盾,後來被架空,因而非常不滿。蘇先俊因對總指揮盧德銘的犧牲負有重大責任,在三灣改編時被拿掉了團長的頭銜,也成為了無足輕重的幹部。

10月27日,毛澤東又帶部隊回到了茅坪。這時,袁文才已經向王佐介紹過工農革命軍的情況,並說毛委員為人如何仗義、如何守信等等。王佐遂派人接應毛委員他們上山。毛澤東也送給王部70多條槍,王則資助起義部隊500擔稻穀和一些銀元。

立足問題解決之後,毛澤東又多次同袁文才和王佐交談,其胸懷和見識令兩人拜服得五體投地。後來,王佐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工農革命軍又派了20多名黨員幹部,分任袁、王部的連長、排長和黨代表,部隊的政治和軍事素質有了提高。次年,袁、王部隊正式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二團,袁文才任團長,王佐任副團長,何長工任團黨代表。至此,工農革命軍完全吸收了袁、王的部隊。

毛澤東開始經營以寧岡為大本營的井岡山根據地。在這段時間裏,他想通了很多關鍵的問題:共產黨要領導中國革命,就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陳獨秀建黨有功,但他不懂得怎樣從中國的國情考慮問題;我們這麽小的一支部隊之所以能在羅霄山脈中段站住腳,重要的是因為這裏遠離城市並且交通不便;而黨內目前很難接受這些觀點,因為從上到下都很“左”,很危險。

1927年12月下旬,毛澤東明確提出革命軍隊應當擔負起三大任務:

第一、打仗消滅敵人。這是所有軍隊必然的任務。

第二、打土豪籌款子。與其說這是階級鬥爭理論決定的,還不如說是工農革命軍所立足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對於正規的國防軍,自有國家的財政經費來支持。國民黨還沒統一全國,已占領地區的財政收入自然成了軍費來源,因此國軍攻占的目標都是經濟相對富裕的地區,尤其是城鎮。毛澤東把工農革命軍帶到貧困的邊遠農村求立足,同時也帶來了財政來源匱乏的問題,因此,要采取非常手段才能解決軍費來源。打土豪既符合階級鬥爭理論,更是這支軍隊力所能及的財政措施。

第三、做群眾工作。這一條是毛澤東的發明。自古以來,軍隊就是為了打仗,不給民眾增加負擔就很難得了,還要做群眾工作?如果不是他深切懂得爭取民心的重要性,如果不是他有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如果不是他在此擁有絕對的威望,根本就不可能教會這支軍隊如何完成這項任務。

連黨代表羅榮桓對毛澤東提出的三大任務非常重視,不但身體力行,而且還在理論上提高了一下。他將上述通俗講法重新表述成: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建立根據地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毛澤東深以為然。從此,這就成了中共正式文件中的專用表述。

在帶兵的過程中,毛澤東逐漸總結了一套治軍的紀律,當時,部隊把這些紀律稱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三大紀律是:一,行動聽指揮;第二,打土豪款子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這三條剛好對應前述三大任務,是完成這些任務的必備條件。後來工農革命軍打進縣城後,聽到了一些群眾反映的問題,就把部隊集中起來,宣布了六條注意事項:一、上門板;二、捆鋪草;三、說話和氣;四、買賣公平;五、借東西要還;六、損壞東西要賠。

工農革命軍處在軍閥割據的狹縫當中,如何生存,如何防禦,如何進攻,需要一套有效的戰略戰術。毛澤東開始對大家說:“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可是中國有句俗語,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大家群策群力,不愁打不好仗。”然而,大概他自己都沒有料到,他不僅學之,而且學而優之。在井岡山第一次反“進剿”之前,毛澤東在前期鬥爭的基礎上,為部隊總結了十二個字的遊擊戰作戰原則:“敵來我走,敵駐我擾,敵退我追。”

1927年12月至1928年2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團,迎戰贛軍兩個團的進攻。工農革命軍與農民起義相配合,避實擊虛,一舉攻占了寧岡縣城,全殲守軍一個營和寧岡縣靖衛團,俘虜近300人,打破了國軍對井岡山根據地的第一次“進剿”。

獲勝之後,毛澤東發現部隊中有打罵俘虜和搜俘虜腰包的現象,立即明確製止,並宣布:工農革命軍不殺、不打、不罵俘虜,不搜俘虜腰包,對傷病俘虜給以治療;經過教育、治療後,留去自由;留者開歡迎會,去者開歡送會並發路費。這些俘虜感激涕零,很快將此傳播出去,國民黨散布的“共匪見人就殺”的宣傳隨之就被戳穿了。

到1928年2月底,工農革命軍已發展為實力較充足的一師兩團,並且同當地農民運動緊密結合,摧毀了茶陵、遂川、寧岡三縣的舊政權,建立起新的工農政權以及赤衛隊、遊擊隊。同時,他們又開始了土地改革試點,取得了初步經驗。一個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初具雛形,讓中國共產黨武裝鬥爭的紅旗牢牢地插上了井岡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