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10) 國共決裂(上)

(2023-03-03 11:31:19) 下一個

節選十    國共決裂(上)

 

蔣介石的清黨密令是1927年4月11日發出的,關鍵內容歸結為一句:“已克複的各省一致實行清黨”。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突然遭到逮捕和殺害,猶如中國上空爆炸的一顆巨型政治炸彈!人們大驚之餘,並未完全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麽,唯一確定的事實是:蔣介石背叛了過去的立場。

對於蔣集團以外的人來說,最清楚的莫過於汪精衛,因為他自己幾天前還在被這個集團直接拉攏。汪為了表白對孫總理的忠誠,於4月16日發出銑電,斥責蔣介石提出“清黨”的口號,竟於上海屠殺工人,喪心病狂,自絕於黨,自絕於民眾。中共中央則發表宣言:“蔣介石業已變為國民革命公開的敵人,業已變為帝國主義的工具,業已變為屠殺工農和革命群眾的白色恐怖的罪魁。”

蔣集團見事已至此,一不做二不休,幹脆於4月18日在南京宣布建立自己的“國民政府”,公開與武漢政府分庭抗禮。胡漢民重新出山,被任命為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吳稚暉為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

在武漢國民政府為繼續北伐還是東征討蔣爭執不下的時候,北洋軍閥卻促成了武漢和南京兩個政權同時分別進行北伐的決定。逃到北方的孫傳芳不甘就此認輸,聯合張宗昌的直魯軍向南反攻,一路進攻合肥,另一路占領浦口,意圖奪回南京。但是,北洋統帥張作霖對政治太不敏感,不懂得利用寧漢分裂之機各個擊破,還讓張學良率領奉軍精銳自京漢線南下至駐馬店,威脅武漢,置己方於兩麵開戰的不利局麵。

南京方麵將所部北伐軍編為三路,自東向西:第一路軍總指揮為何應欽;第二路軍總指揮由蔣介石兼任,白崇禧代總指揮;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宗仁。經過數場激戰,李宗仁部大破直魯軍,於6月2日進占隴海、津浦兩線的交匯重鎮徐州。何應欽、白崇禧兩路也北進到了隴海線上。

唐生智被任命為武漢北伐軍的總指揮,下轄3個縱隊。張發奎被任命為第一縱隊(後改名為第二方麵軍)司令兼第四、第十一兩個軍的軍長。留守武昌的隻有第十一軍的葉挺第二十四師,葉挺還兼任武漢衛戍司令。

從5月1日至27日,武漢軍連戰連捷,突破了奉軍張學良部的沙河防線。其中,獨立第十五師師長賀龍指揮該部巧妙攻取敵防禦要點逍遙鎮,為全線突破之關鍵。賀龍因戰功後被提拔為第二十軍軍長。

5月28日,武漢軍與奉軍在臨潁展開決戰。北伐官兵前仆後繼,英勇拚殺,終將奉軍擊退。武漢軍乘勝占領隴海路中段,進駐鄭州、開封。6月4日,唐生智部與馮玉祥部會師鄭州。

至此,東邊的南京北伐軍與西邊的武漢北伐軍在隴海線上齊頭而立,保持著戰爭中少有的一種奇特狀態:他們共同對敵北方,而他們之間卻不是朋友,口頭上甚至是敵人,但又互不相犯。

中共中央則於4月27日在武漢舉行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決議強調要爭取領導權,但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會議認為中國的資產階級已經叛變,中國革命到了“工農小資產階級之民主獨裁製的階段”。這隻是在突變的形勢麵前脫離實際的空談,一回到現實,仍然把希望寄托在汪精衛、譚延闓、唐生智控製的武漢國民黨、國民政府及其軍隊身上,認為這就是工農與小資產階級的聯盟。在中共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竟然還請汪精衛到會發言。

隨後舉行的五屆一中全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維漢、瞿秋白、張國燾、譚平山、李立三、周恩來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兆征、張太雷為候補委員;選舉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陳獨秀仍當選總書記。

毛澤東以候補代表的身份參加了會議,隻有發言權,沒有選舉權。他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然而,會議仍然沒有取得他所希望的結果。

不幸的是,從北京傳來了更糟糕的消息:4月28日,李大釗等20名革命者被押至刑場殺害。盡管北京集團與南京集團在軍事上打得你死我活,但對待共產黨,他們卻堅定地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毛澤東預感到風雲將要突變,一場劫難很快就要來臨,於是把妻子楊開慧和3個孩子從武漢送回了湖南老家。在他擔任所長的農講所裏,早就開始請教官對學員進行軍事訓練,每個學員配發了一支漢陽造七九式步槍,規定每天訓練2小時,每周野外軍事演習1次。“四一二事變”後,軍事訓練每天增至4個小時。這一期的許多學員在半年後成為各地農民武裝起義的骨幹。而曾當過半年兵的毛所長也經常抽出時間,參加訓練和演習,同教官交流,增長軍事知識。

這段時間,武漢陣營中的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了,汪精衛在當中處於被夾擊的位置。軍隊中的很多中下級軍官都出身於地主家庭,實際上讚同蔣介石集團反對工農運動的做法,這股思潮通過上級軍官給汪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而共產國際、中共中央和國民黨左派卻認為革命已到關鍵時期,應該以土地革命及民主政權之政綱去號召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汪精衛采取了兩麵討好的策略。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5月17日,原來服從於武漢陣營的獨立第十四師師長夏鬥寅,趁武漢軍主力北上的時機,在其駐地宜昌發表反共通電,率兵進攻武漢。盡管葉挺率部擊潰了夏鬥寅,但5月21日,駐長沙的第三十五軍許克祥獨立三十三團又發動叛亂,史稱“馬日事變”。事變中,他們搶掠和封閉了湖南省總工會、省農民協會、左派國民黨省黨部,解除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武裝,釋放了所有被監禁的土豪富紳,在長沙等地屠殺共產黨員和工農骨幹達7天之久,湖南頃刻間浸入血泊之中。

馬日事變發生後,中共立即向汪精衛政府施加壓力,要求處罰“不法軍官”。而總指揮唐生智、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等反而袒護許克祥。汪精衛等也認為共產黨過分囂張,應加以抑製。中共當然不服,大肆聲討。汪開始露出態度,說要和共產黨“和平分離”,並承諾“保護共產黨人之身體自由”。

這時,一個曆史上匆匆而過的人物加速了曆史的進程。由斯大林新派共產國際駐中共的代表、印度人羅易對鮑羅廷不滿,竟單獨找到汪精衛,向汪出示了斯大林的電報,想以此證明自己在共產國際裏的地位。羅易希望汪站在共產黨的一邊,共同奮鬥。

汪精衛看到電報的內容包括:武漢國民黨已經不可靠;命令中共自組“工農革命軍”;改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沒收地主土地;並組織軍事法庭審判“反革命軍官”等。汪精衛如夢方醒,方知蘇共的真正目的是要將中國蘇維埃化,他驚恐至極,遂決計改弦易轍,徹底分共。

經過緊張的密謀後,6月5日,國民黨武漢中央政治會議決定解除鮑羅廷國民黨政治顧問職務,理由是鮑羅廷反對黨的正確路線。汪精衛以開聯席會議的名義趕到鄭州,告訴唐生智和張發奎:中共密謀已露,變生肘腋,不得不防。唐本是徹頭徹尾的軍閥,早有清共之心,遂一拍即合。

會議之後,唐生智、張發奎率部南下武漢,將鄭州移交給馮玉祥駐防,意圖造成馮軍沿隴海線東進,唐和張率軍沿長江東下的態勢。

老謀深算的馮玉祥雖然得到武漢方麵饋贈的地盤,但卻不想因此為其赴湯蹈火。因為汪精衛向他訴苦,說武漢政府經濟很困難,東南財政來源都被蔣介石劫走了,言下之意是在財政上無法幫助他。

於是,馮玉祥應蔣介石之約,赴徐州會談。馮告訴蔣,據他所知,武漢方麵已經在著手分共,因此國民黨應團結起來,不可自相殘殺。蔣為了保證馮不會與汪、唐聯手,向他許諾,每月接濟西北軍250萬軍餉。馮氏非常滿意,答應同蘇俄及中共劃清界限。

在鄭州和徐州的兩個重要會議都沒有共產黨員參加,對中共來說顯然是不祥之兆。總書記陳獨秀麵對種種不利的嚴峻局麵,陷入無限的悵惘與苦悶之中。他已失去了建黨初期那股意氣風發的勁頭,常常神情憂鬱地自語道:“究竟叫我怎麽領導?我這個領導怎麽領導法?”

欲知曆史將如何回答陳獨秀,且待下期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