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史

從繁雜的文獻中抽絲剝繭,將曆史的脈絡梳理井然,並用心理學原理透析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再現風雲詭譎且又波瀾壯闊的民國曆史畫卷。
正文

民國風雲錄(節選1) 汪精衛得意半生

(2023-02-08 14:39:51) 下一個

節選一  汪精衛得意半生

 

1926年1月,國民黨“二大”閉幕後,基本上形成了汪精衛主持黨政、蔣介石主持軍事的局麵。

42歲的汪精衛,已跟過去那個慷慨悲歌的熱血青年判若兩人。當年汪之激進精神,正如他在《民報》上發表《革命之決心》一文中所論:革命黨人的角色有二,一作薪,一作釜,而自己願以生命充作革命之柴薪。

1910年,汪精衛親自策劃和實施刺殺清廷攝政王載灃,不幸事敗,後與同黨黃複生一起被捕入獄。他自料必死,吟詩言誌,其中一首《慷慨篇》感動天下,一時為國人傳誦。

由於謀刺攝政王是一個大案,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親自審理此案。善耆看到汪詩中的“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不禁大讚壯哉!

這位肅親王亦非等閑之滿清貴族,是清廷中難得的一位改革家,他認為:現在正推行立憲,革命黨不隻一兩人,若來一個殺一個,冤冤相報,何時可了,不如從寬處理。這個理由居然說服了攝政王,致使宣統皇帝下旨,免兩人一死,改為無期徒刑。

服刑期間的汪精衛,在肅親王善耆施展的各種軟化手段麵前,逐漸陷入左右矛盾的處境,產生了消極妥協的心理。善耆用睥睨一切的長者姿態,以探討學理的賢士風度,廣征博引,侃侃而論,懾服了這個血氣方剛的革命青年。

汪精衛的思想逐漸發生變化,他在獄中所作《有感》一詩中,已把革命黨與清王朝之間的殊死鬥爭,喻為兄弟相殘。經過這一服刑的過程,其剛烈和衝動有所收斂,自省和忍耐有所增強,不自覺地從“革命之薪”向著“革命之釜”轉變。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開始了。清政府為了緩和局勢,隻好一麵起用袁世凱執政,另一麵將汪精衛等人公開釋放。

汪精衛出獄後,經梁士詒介紹與袁世凱之子袁克定相識。兩人一見如故,頗相投契。其後,汪受邀登門會見袁世凱,被這位城府深厚的主人大肆誇獎一番。汪聽後身感飄然,覺得頗為投機,隻感相識恨晚。在袁世凱的建議下,精衛與克定結成金蘭。

別後,袁世凱寫信給梁士詒,囑他籌款10萬贈送於汪精衛,作為汪南下的路費。汪出身清苦,一生未見過如此厚禮,不免大吃一驚,認為非義之財萬難接受,初始堅不肯要。經梁婉言勸說,汪接受大洋1千元,退還了9萬9千元。

南北議和開始後,汪精衛被南方11省代表推舉為議和參讚。12月 17日,汪由北京經武漢來到上海。他的情人陳璧君聞訊,專程趕來上海相聚。

陳璧君比汪精衛小8歲,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的華僑巨富之家,從小接受的中英文教育都相當完備,並有很高的愛國熱情。通過同盟會的刊物《民報》,璧君讀到精衛的論戰文章,洋洋灑灑,筆鋒犀利,如投槍,似匕首,駁得保皇派告饒投降。又聽聞汪精衛風流倜儻,人才出眾,在她心目中就有了白馬王子的影子,欲求一見。終於在1907年,24歲的汪精衛到檳城宣講革命,陳璧君每臨講演必到現場。當時有人稱,汪精衛的講演“不但能把死人說活,而且能把活人說死”,激憤時怒發衝冠,悲痛時聲淚俱下。 璧君在下麵,心魄都被勾住了,隨之上下起伏,“汪喜亦喜,汪憂亦憂。”

陳璧君雖年方二八,但生得並無動人之處,小時較胖,還被人起了一個“肥環”的外號。盡管陳處處表現對汪的親近,汪卻對陳說:“革命家生活無著落,生命無保證,革命家結婚必然陷妻子於不幸之中,讓自己所愛之人一生不幸是最大的罪過。”並發誓說:“革命不成功就不結婚。”怎奈汪越說不結婚,陳反而越癡情於他。

後來汪精衛不顧孫中山、胡漢民等人勸阻,執意組織暗殺團,“與虜酋拚死”。陳璧君堅決參加了進去。到了快要行動的日子,汪找陳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

汪說自己決意犧牲,而希望陳再認真考慮。陳回答說:“我不是為刺殺攝政王來的,而是因為愛你才來的。當然,這件事我們一起幹。不過,萬一我們兩人都能活下來,我願意把一切都獻給你,做你的妻子。希望你能夠答應我。”

既然到了這個生離死別的地步,本來並不愛璧君的精衛,也為她的真情實意所感動,便答應了她的要求。後來國民黨內盛傳,當日陳璧君主動獻身,兩人初試雲雨情。

不料,在陳璧君奉命去日本買器材的時候,汪精衛卻被捕了。璧君從報紙上得到消息後,心急如焚,四處奔波,求救汪精衛出獄。後來,她在別人的幫助下與汪取得了通信聯係,兩人的愛慕之情隨著通信與日俱增。

現汪、陳二人曆經艱險,久別重逢,喜悅之情,難以言表。從此兩人形影不離,生怕又出意外。

南北議和中,汪精衛極意斡旋於南北之間。顯然,他已經完全被袁世凱所征服,到處散布總統非袁莫屬的言論。孫中山就任南京政府臨時大總統後,最初反對議和。汪竟反譏說:“你不讚成議和,難道是舍不得總統嗎?”這與革命黨外的一派意見相呼應,令中山深感壓力。

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於袁世凱。在留任期間,3月11日,他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4月1日,中山正式解職。

汪精衛成了開國功臣。革命成功了,他決定兌現結婚的承諾。1912年5月,汪把陳璧君介紹給全家族人,後正式舉行了婚禮。

其時,未及而立之年的汪精衛還抱著理想,自命清高,主張退出政壇。他同吳稚暉、李石曾組織進德會,提出“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的“六不主義”。

袁世凱念汪精衛斡旋之功,資助其偕妻陳璧君赴法國留學。汪屢受袁世凱資助,理想就打了折扣。孫中山曾多次電召他回來參與同袁的倒行逆施作鬥爭,他也時來時往,沒有一直跟在中山的身邊。法國從此也成了他的避風港,事業一有不順,就去法躲避一時。

1916年,複辟稱帝的袁世凱在國人唾罵中死去,黎元洪出任大總統,但實權卻落入了國務總理段祺瑞手中。他們肆意踐踏《臨時約法》,拒不召開國會,孫中山在國內掀起了護法運動。1916年底,孫再次電召汪精衛回國。這一次,汪不再有顧慮,回國實際參加了革命陣營的工作。

1917年9月10日,廣州軍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任命汪精衛為秘書並代理大元帥府秘書長。從此,汪精衛一直跟隨中山,奉旨行事。他與胡漢民一起,成為中山的左膀右臂。

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後,施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又籌辦軍校,需要大量的經費,而當時國民黨十分拮據。大家研究認為,惟一的辦法隻有向海外華僑募捐。因陳璧君係華僑出身,與各地華僑有一定的聯係,於是決定由陳擔此重任。她果然不負眾望,遠涉重洋,曆經辛苦,取得了顯著成績,共籌款30餘萬元,解決了國民黨人的經費困難,也解決了創辦黃埔軍校的一部分經費。這次募捐大大提高了陳在黨內的聲譽。

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汪精衛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陳璧君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夫妻雙雙進入了國民黨最高領導層。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癌症與世長辭。誰來頂替國民黨領袖的位置,成了黨內外矚目的問題。一般認為,有可能繼承這一領袖地位的主要有3個人,頭一個是汪精衛,第二個是胡漢民,第三個是廖仲愷。

當開會討論起此事時,汪精衛故做清高姿態,再三辭謝,說難當此任。陳璧君也對人說,她不讚成自己丈夫負那種大責任。可事實上,此時汪不僅放棄了過去的“不做官主義”,而且生怕失去繼承大位的機會。

1925年7月1日,政治會議進行選舉,汪精衛偷偷給自己投了1票,造成“發出選舉票11張,收回選舉票11張,選舉汪精衛的11張”的事實。頓時,其口是心非的伎倆不揭自穿,當場滿麵通紅。

這樣,汪精衛當上了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成為黨政軍最高領導人。陳璧君因而也成了黨內第一夫人,從這時起,她的為人發生了很大變化,開始頤指氣使,威風八麵,動不動就嗬斥他人。汪本人也怕在公共場合被夫人嗆,更不用說在家裏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