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內卷”成為中國互聯網輿論中的高頻詞。所謂“內卷”簡而言之,就是人們為學曆、職位、收入、地位等,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時間精力等資源參與競爭,且這種競爭過程並不能益於其個人和社會,競爭內容同質化、沒有新的突破,空耗人們的精力、增加壓力和痛苦,反過來損害人們的生活質量、阻礙社會真正的進步。
而近年的中國人,正是處在這種“內卷”中。例如高考考學,全省至全國上千萬考生,為爭奪固定的錄取名額/比例,而埋頭練習考試,過程中鮮少學到有用知識,且分數隨考生競爭而水漲船高,最終錄取的比例卻並未因平均得分提高而增多,每個考生卻要付出更大代價。中國大多數地區(尤其中部和南部)中學生往往需要從早上6:00學到晚上10:00,身心頗受摧殘,但又不得不如此“內卷”以踏過高考“獨木橋”。
而在就業領域,“內卷”同樣嚴重。所謂“996(早9點工作至晚9點、每周六天)”就反映了中國白領階層的辛苦。而中國餐飲、快遞等服務業也陷入“內卷”,餐品和快遞費用驚人的低廉(如不少縣城一份肉菜僅人民幣5元;在廈門這樣的大城市,鹽焗蝦、海鮮煲、雞、炒冬粉四樣菜和湯的精致套餐,才58元人民幣),代價是服務員和快遞員微薄的報酬,以及餐飲/其他產品的低品質、以次充好。新興的網絡直播行業,也頗為“內卷”,如一座“網紅大橋”上有時會有數十個女主播排排坐、向粉絲直播,以獲取打賞。
在高等教育、科研、文藝等領域,從業者們也都普遍為了績效而生產大量沒有創新創造性、缺乏實用價值、僅為應付差事和獲取補貼的“學術垃圾”,不僅勞而無用,還浪費國家經費、擠占真正有價值的科教活動。
總之,中國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陷入“內卷”,白白消耗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做“無用功”(或起碼事倍功半)。“內卷”還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更殘酷、本來的良性競爭轉為惡性,人們之間為一點利益鬥得你死我活,為取得優勝不擇手段。而多數人又很難擺脫這種“內卷”,因為如果自身放棄競爭,就意味著那點微薄的利益都不再與自己有緣。
而中國近年來“內卷”之所以愈演愈烈,追根溯源,和近十年中國公共空間日益收窄、人們普遍退回私域,有著同步性和密切的關聯。
從大約2014年至今,中國的政治空氣和社會氛圍發生了悄然但日益產生壓迫感的變化。之前十多年較為寬鬆的輿論環境、公民維權空間、大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空間,逐漸被壓縮、蠶食。一些觸及“紅線”的人,輕則被“喝茶”和刪帖封號,重則鋃鐺入獄。
之後,曾經關心公共事務和陌生人喜怒哀樂、積極批評製度性結構性不公的中國人,也就不得不放棄對他者的關懷、對體製的批判,轉而隻顧自己“一畝三分地”、崇尚“奮鬥”和“個人努力”。社會風氣也由同情弱者、追求公平正義占主流,變成鼓吹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大行其道。
正是這樣的前情,促成了近年中國人的“內卷”。因為中下層國人無法通過改變大環境、製度性不公、分配的極度不均,就隻能在狹窄的人生“賽道”裏,與同類競爭那剩餘的有限機會和資源。對於遭受的不公和損害,也隻有去從更弱者那裏“找補”。
但越是這樣“內卷”,國人付出的代價越大、人與人之間博弈的零和性越強、社會矛盾越劇烈,參與“內卷”者又需要付出更多心力,形成惡性循環,國人也越陷越深。
雖然近年一些國人有所醒悟,明白“內卷”的危害,有的人選擇“躺平”以抵製“內卷”。但由於中國社會保障和公共福利的稀薄,人們“手停口停”、不工作就沒錢,隻有拚命工作才能維持生計。所以大多數人其實並不能真正“躺平”。
而想真正結束“內卷”、停止各種過度和不必要的競爭,根本途徑隻有重新開放人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推動體製的改革、資源分配的公平,以及對於弱勢群體的關懷。最起碼,中國應回到2010年前後較為開放的體製和環境。而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領域的改革也應重啟,並將公平和扶弱作為改革重中之重。這樣,中國人才有望減輕壓力、擺脫“內卷”,社會也將變得和諧、有活力,人們也能從不必要的低效甚至無效“內卷”中解脫、致力於真正且有益的學習和工作,處於困境中的中國也能再度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