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中馬前卒

中國曆史時事和國際政治評論
個人資料
正文

哀悼許倬雲先生:許倬雲與中國傳統士人精神

(2025-08-08 12:10:44) 下一個

  8月3日,著名學者許倬雲先生在美國去世,享年95歲。許先生的去世引發了中文輿論的廣泛關注,許多人表達了哀悼,並對他生前的道德品格與學術成就表達了肯定與讚美。當然,無論許先生生前和身後,也有一些批評和爭議。

 

   筆者個人對許先生一直是敬佩的,對他的品格與學識是讚譽的。而對於那些對許先生的批評,有些是空穴來風和牽強附會,還有一些確是事實,但瑕不掩瑜。

 

   而筆者之所以整體對許先生是欽佩和讚揚的態度,是因為許先生有著當今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中,極為罕見的中國傳統士大夫那樣的道德觀念、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心,傳承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境界,並身體力行的實踐了理想。

 

   許倬雲先生生長在中華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民國時代的中國,一方麵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另一方麵又孕育著希望與生機。日本侵華的血與火,浸透了中華大地,“黃金十年”剛剛建設的錦繡芳華毀於一旦。許倬雲的父母投身抗戰,年幼而殘疾的許倬雲和那時數百萬青年學子一樣,在戰爭與革命中尋求救國之道。後來國共內戰和國府遷台,許倬雲又親曆了“神州陸沉”、家國亡命的記憶。

 

   正是許倬雲青年時的經曆和所受的民國教育,讓他對國家的苦難有著更加痛切的體會、對民族的憂患有更深刻的思考。之後的幾十年直到去世,他都在尋求國家民族走出困境、民生安樂的路徑。對於許倬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不止是書本上的教導,更是親曆和耳聞目睹國破家亡、民族沉淪後刺激而生、堅定而行的信念。

 

   許先生是人文學者,他的救國主要圍繞思想文化領域,又尤其專精於曆史學。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王朝更替、思想迭代、民族興衰,既是寶貴的曆史記憶,也是未來的重要參考。許先生的曆史研究,超越了為研究而研究,而十分重視曆史的現實意義,以及傳統思想在新時代的修正和升華。如他的《江河萬古》,正是以古鑒今、以史鑄今,對華夏曆史的琢磨和評斷中,飽含對中國現實命運的關懷與灼見。

 

   而許先生也努力將學術通俗化、大眾化,同時又保持學術的嚴謹與獨立。許先生參加許多麵向大眾的文化節目,如接受媒體人許知遠的邀請登上《十三邀》,向大眾講述文字中和他親身經曆的曆史,喚醒大眾對曆史文化的興趣、對民族命運的關懷。

 

   許先生年事已高後,就特別重視對中國和全球華裔青年人的教育栽培,將自身博學知識和曆史遺產傳給新一代。到了90多歲高齡時,許先生仍然奔走在中外各高校講壇,傳道、授業、解惑。台灣大學、廈門大學、匹茲堡大學,都常出現他年老又精神矍鑠的身影。

 

   而許先生長期生活在美國,也很重視中西文化的對比、交融,有著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例如對於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和全球民粹興起,他既有擔憂也有理解,並致力弘揚中華文化中的仁愛思想、中庸寬厚的價值觀,結合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促進世界的和平與人際和諧。

 

   許倬雲先生生前這些活動和成就,反映了他對國家民族的熱愛與責任心,對青年人的愛護和殷切期盼,對人類和睦大同的追求。許先生學貫中西、知識淵博,本身即令人敬佩,但更值得敬佩的是他願意“經世致用”,努力用知識教書育人、振興民族、讓世界向好。

 

   對於許先生,也有不少批評之聲,如說他名過其實、追逐世俗功利。許先生確實與民國那些知名大師相比有所不如,但在1970年代後的華人學者中可謂佼佼者。而正是華文世界尤其中國大陸人文凋敝,更襯托許先生的可貴。而許先生積極參與世俗事務,也才能讓中華曆史人文得以光大,若在書齋閉門造車,隻會讓本已在各種摧殘和忽視下沒落的華夏文明更加失色。

 

   今日的中國和華文世界,學識淵博又願經世濟民的大師可謂寥寥,精致利己者大行其道,精英紛紛“自掃門前雪”,傳統士大夫的道統和道義皆丟失無蹤。世界華人內部也越發分化,如港台本土主義的興起、中國大陸知識人的迷惘、海外華人的無所寄托,民國時代和上世紀80-90年代全球華人的團結複興已成為遙遠的夢。而無論陸港台和全球華人前程,還是世界的命運,也都日益不確定和滑向晦暗。

 

  正是這樣的人心和世道背景下,許倬雲先生的信念與行為,才更加值得珍視和讚譽。麵對逆境,仍然堅守曆史文化的傳承、致力民族的思想啟蒙和道德覺醒,為華文世界的人文興盛、同胞同族的福祉奮鬥終生,許先生不愧為學術大師,也是中國傳統士大夫在現代社會的繼承者、活化石,是中國與華文知識分子的榜樣。許倬雲這樣偉大的學人,雖已仙逝,靈魂不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Billzhou 回複 悄悄話 許先生高壽。一是個人意誌力堅定,生命力頑強;二是娶了一個好女人,得以終身照顧許先生的身體和學問。兩者缺一不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