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內矛盾激烈、充滿不公平,階級分化嚴重、貧富差距驚人,許多國人遭受政權剝削壓迫、蒙冤受屈,被國人同胞虐待、生活痛苦,國家政權利益與人民利益不一致且高度背離,國民身份認同混亂/缺失、民族意識淡漠或錯位、價值觀扭曲、思想迷惘、缺乏真實共同體和“共同底線”,不同身份、政治派別、立場、觀念、利益取向者相互對立、社會高度撕裂,這些人發自內心抗拒紀念民族苦難與輝煌史,更多人缺乏自發、自覺、自主紀念抗戰的意願和勇氣,尤其知識分子和文化精英普遍的非民族或逆民傾向,是紀念抗日戰爭及其他許多事情上遭遇阻力、破壞、扭曲,無法團結同心記憶民族曆史、緬懷受難同胞的深層原因。
前麵七部分,已經基本對於那些反對紀念抗日戰爭、質疑抗戰紀念必要性、阻止宣傳南京大屠殺和731、淡化和回避抗戰及日本侵華罪行的各種說辭進行了批駁。其實,前麵就事論事的批駁,並不能改變如今許多中國人無視或反對紀念抗戰的態度和行為。因為他們中起碼一部分人,是並不在乎事實本身,也不是就事論事來評價抗日戰爭及對待抗戰相關問題,而是因為自身的身份、人生境遇、價值觀念、其他訴求,以及社會現實情況和種種抗戰問題之外的因素,讓其被外部驅動、自身也半主動的如此態度和行為的。
中共建政以來,長期實行嚴酷統治,毛時代殺害和致死幾千萬人,讓大多數中國人處於赤貧和難以溫飽狀態,國人相互殘酷鬥爭、互信和道德蕩然無存,還破壞了中國人尤其漢族人的身份認同、文化傳承、共同體秩序。而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以來(包括胡耀邦-趙紫陽時期和江澤民-胡錦濤時期),雖然發展了中國的經濟,但也造成了貧富懸殊、腐敗墮落。人們普遍喪失信仰、沒了良知,一心為了利益和肉欲,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社會更加原子化,人民大眾自私自利、相互內卷,互為寇仇,輕則對他人苦難冷漠和無動於衷,重則損人利己坑害他人,當然不能團結親愛。
同時,中國內部還有嚴重的貧富差距、階級分化、等級製度。從1949年以來,中共統治階層就逐漸從人民中脫離,成為享受優越地位和條件的特權階級。而後來幹部體係的完善、戶籍製度的建立、不同行業待遇的差距,讓中國形成了顯著的階級分化和係統性不公正。幹部與群眾、工人與農民、城市市民與鄉村村民,有著截然不同的權力地位和物質待遇。這樣的等級製度在改革開放之前非常鮮明,改革開放之後雖界限相對模糊,但不平等仍然廣泛存在,貧富差距也更加明顯。
同樣是中國人,卻因為身份、地域、職業的不同,其擁有的權力、所獲的收入、享有的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保障,是天差地別的。這甚至超過許多國家國民和外國人的權利與物質保障差距,與美國南非等國種族隔離時期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差距相似。受壓迫階級和弱勢地域的中國人,與世界殖民時代殖民地人們處境相仿,而特權階級和強勢地域則是殖民者地位和優越條件。受壓迫者當然對國家沒有歸屬感、還有痛恨之心。而統治階層也並非真正愛國,隻是利用國家機器巧取豪奪。這意味著,中國內部嚴重分化、離心傾向嚴重,中國不是一個內部利益一致和團結的共同體,相反內部矛盾劇烈、社會撕裂、危機四伏。
而最近十多年,即習近平統治以來,結束了之前政治有所寬鬆的狀態,進一步扼殺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政治改革停滯、分配改革有名無實,階層固化越發嚴重。這些年中國社會充滿不公平,但人們又沒有正常有效渠道反抗,乃至發聲都被禁製。而2020-2022年三年新冠“清零”政策更是極大侵害人權、民生凋敝,中國從國力上升轉為經濟下行,更多人感受到痛苦甚至絕望。即便不談自由民主問題,“衡水模式”高壓教育、“996”式的辛苦工作、“月入3000”的微薄收入、高昂的教育醫療住房開支、上有老下有小的養育負擔,就已讓大多數中國人辛苦又痛苦的活著。底層赤貧者更加糟糕,農民基本養老金僅120元人民幣左右,許多老人在貧病交加中自殺。而同時,中共權貴集團特權繼續鞏固、財富繼續積累,也無改革權力和分配的任何真實意願和行動。
以上這些,都反映出代表中國國家的中共政權/中國政府,與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並不一致,甚至是相背離的。中共政權的強大,並不能為中國人民帶來好處,隻是為中共權貴更加巧取豪奪提供保障。中共權貴與人民當然也是對立狀態,而不是正常民族國家那樣上中下階級相對團結互通、各盡其責的情況。人民沒有對國家的認同和歸屬,也對國家利益、民族敘事缺乏興趣,連帶對紀念抗日戰爭等有益事情也厭惡和否定(何況中共確實有利用紀念抗戰為自身貼金的目的,更引發許多民眾逆反)。
而由於中共政權殘酷統治,以及許多其他內外因素,中國國民之間(也包括海外國人和海外華人之間)存在嚴重的內部矛盾和互害,國人缺乏共同認可的道德準則和共同遵守的社會契約,在貧窮、無法治、殘酷競爭中相互傷害,且往往不擇手段、沒有底線,到處是欺騙和背信。正常國家民族的同胞,本來應該互助大於衝突、愛大於恨、在共同體內感到家的溫暖。但中國人之間則是衝突大於合作、仇恨超過親愛、沒有共同體或隻有虛假共同體,飽受同胞的虐待。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國人當然不會對同胞有關愛,並發散到對所有中國人乃至曆史上中國普通人的恨意,對外敵殺戮國人不僅不痛心疾首,還暗暗歡喜甚至公開拍手稱快。
中國許多民眾都不滿於中共政權、也痛恨既得利益者,那些過得幸福的國人不願理解、更不關心不幸的那部分同胞,社會撕裂,不同階層和身份的人們相互仇恨和對立。許多中國人從同胞那裏,經曆的不是幫助而是坑害,感到的不是溫暖而是冷漠,國人之間也沒有共同遵循的公序良俗,為私利坑害別人且沒有底線,惡性循環下同胞之間隔閡與仇恨越來越深。那些失意者、絕望者,以及不認同如今官方“主旋律”的中國人,無法推翻政權和改變現實,也不能精準報複傷害自己的具體人,就逐漸轉向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無差別仇恨、對民族曆史的否定和虛無化、玩弄民族傷痛和嘲笑死難同胞,以及與中共和政府故意唱反調(敵人支持的就反對、敵人反對的就支持)。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也被普遍忽略的問題,即占中國人口90%的漢族人,大多數都沒有清晰和堅定的身份認同,並沒有與其他漢族同胞互相愛護、相互支援、同生共氣,漢族人也沒有真正的民族共同體。真正有民族認同和民族情感的人,一定會對民族曆史與國家現實的大事格外關心,也一定為曆史上受難的同胞哀戚,也一定為反侵略英雄肅然起敬。但如今的許多漢族人,不在乎抗日戰爭犧牲者,即在於其沒有民族的歸屬和情感。當這些人不願意站在自己民族的立場,甚至有意站在敵對族群一邊,那麽對於抗日戰爭議題的任何討論,即便看似就事論事,也會以各種理由反對和淡化紀念、以各種借口為日本洗白。
當今的漢族中國人普遍沒有共同的信仰和默契,對於當下同胞的情感和利益都不能尊重和互助,更不在乎曆史上漢族同胞的苦難。多數漢族人一盤散沙、自私自利,還為私利坑害同胞。還有一些漢族人成為逆向民族主義者,親近歐美、日本、滿蒙港台疆藏等其他各國各地各族。這就不僅不能共情同胞、記憶曆史,還站在對立麵一邊仇恨漢族、嘲諷漢族人曆史上遭受的苦難、屠殺、抵抗。
而漢族之外其他少數民族,除少部分民族(如朝鮮族)曾積極參與抗日戰爭,大多數非漢少數民族並未有漢族在日本侵華中的犧牲烈度、抗戰中的出力程度,其中有些族群當年更多倒向日本(如滿族、蒙古族、鄂倫春族等),有的族群還有很強反漢和對中國的離心傾向(如維藏族群),還有的曾在抗戰中參與和貢獻很大但當下處於被壓迫狀態(如回族),就更加不願意紀念抗日戰爭,甚至有動機美化日本侵略。當然更多是對抗戰無感,除被官方組織參與紀念抗戰活動外,普遍沒有自主積極的參與紀念抗戰。
至於“中華民族”,是基於國籍所構建的多民族聯合體,缺乏真正的曆史基礎和共同體凝聚力,並不能讓漢族及其他各民族有認同感、團結心、為此付出感情與血汗。而當今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並不是漢族及其他許多少數民族真正的家園,中國大多數民族的多數成員,大多數民族的大多數人並沒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有真正的歸屬感、認同感。而“中華民族”內部各族群,相當一部分之間都有根深蒂固的曆史仇怨和現實矛盾,不僅不能真正團結(隻能在中共高壓下表麵和諧),還相互鬥爭,讓中國內部更加撕裂和不安。
不僅民族認同問題,中國各種政治派別和社會勢力,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如中共政權支持者和反對派、建製派和民粹派、左派和右派、激進派和保守派、自由派和威權派、體製內與體製外、精英與草根、男性與女性,以及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出身者,以及各派各行業各勢力內部,都矛盾激烈、黨同伐異、相互殘酷鬥爭、你死我活,普遍將自身利益、派係立場、個人訴求,置於國家人民利益之上,並不惜勾結和依賴外敵、使用破壞性方式,損害和出賣民族共同體的整體存在、尊嚴、利益。
而話語權僅次於官方、在文化宣傳、社會思潮方麵甚至影響力勝過官方的知識分子、文化精英,普遍缺乏漢族本位的中華的民族意識、甚至反漢反中、媚日親外傾向,是抗日戰爭不能得到更有力和深刻紀念的重要原因。筆者這些年無論閱讀各種言論,還是親身接觸人,都顯著的發現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尤其自由派,嚴重缺乏民族意識、民族認同、民族精神,還強烈排斥與漢族相關的精神文化,並對非漢族群尤其與漢族敵對的群體及其精神文化表現強烈讚美(甚至皈依)。這些占據話語權、決定思想和輿論風向的人如此立場,也就讓整個中國社會、漢族大眾難以表達與民族相關的情感與言論。
而且因為中共政權的惡政,以及五毛粉紅(中共支持者)無論是非的擁護,以及他們對西方/外國的無腦詆毀,也就催生了另一種與其立場相反、但本質相似的人,即凡是中共支持的就反對、凡是中共批判的就讚美,一切故意“反著來”。而事實本身則變得無關緊要。而隨著中國社會矛盾激化、中共和五毛粉紅越來越蠻橫無理,反對派也越發極端化、“兩個凡是”立場和言行的也越來越多。知乎上就有人評論到“如今中國,隻有兩種人,支持政府的,反對政府的”,而缺乏基於事實和是非本身評判事情、決定態度和如何對待的。而試圖中立公允闡述事實、同時批判中共和日本的、基於事實調和爭議的,越來越被排斥和邊緣化。
正是這樣的曆史和現實背景下,許多中國人不願紀念抗日戰爭,因為他們要麽自身生活痛苦、貧困、周遭充滿冷漠,憤慨於無人關懷他們、無人照拂他們的權利和關切,無心也無力關心紀念80年前的抗戰、日本侵華的死難者;
要麽自身及家人更多經曆文革、六四、新冠清零等中共統治帶來的創傷,更在意這些曆史而非更遙遠的抗戰(畢竟中共迫害人權的事件相對較近,還活著的親曆者、幸存者更多);
要麽沒有民族認同(尤其漢族人缺乏漢民族認同)和身份立場,自身價值觀是反民族的自由主義者、醉心於“民主對抗專製”邏輯而不關心國家民族曆史者,排斥民族敘事,也不關心80多年前“與自己無關”的人,無論具體事件正義與否、價值如何,以“反對仇恨”、“反對極端民族主義”來行精致利己之實;
要麽遭受政府和同胞傷害、四處求告無門,還遭到“維穩”和報複,忍氣吞聲苟且存活,內心充滿怨恨,不僅不痛心於同胞被外敵殺戮,還幸災樂禍讚美屠殺、傷口撒鹽,以抒發憤懣和怨毒
要麽因為反感中共統治、宣傳、內外政策,幹脆對中共一切行為都條件反射式的、不分青紅皂白的反對。既然中共紀念抗日戰爭、讚美抗戰英烈、批判日本,那麽就反對紀念抗戰、詆毀抗戰犧牲者、讚美日本……
以及許多人同時有以上經曆、價值觀、立場,混合在一起更抗拒紀念抗日問題。
所以說,許多中國人不願紀念抗日戰爭,有著複雜和深層的原因/問題,這些問題不能解決,也就沒有民族凝聚力,無法對曆史上同胞的苦難與抗爭產生真心的感情和銘記意願。
而且,當從知識分子到普通民眾,大多數都缺乏紀念抗戰的興趣,且即便有意願紀念抗戰也麵對各種審查和阻撓(例如官方對紀念抗戰國軍設置限製、紀念抗戰中壓製仇日情緒等),隻有官方組織的、形式主義的、缺乏內容和參與者自主性的抗戰紀念活動,就嚴重削弱了抗戰紀念的真實性、豐富性,也就無法與歐洲紀念二戰、日本紀念太平洋戰爭等那樣的有聲有色、實實在在打動人心(無論其立場黑白)。而根本上,當官方與民間都缺乏紀念抗戰的真實意願和情感,也就難以避免的出現這樣的結果。
從一方麵說,紀念抗日戰爭與當下人權民生問題是兩碼事,不應該因一者影響另一者,紀念民族英雄和罹難者也不應以績效和功利態度看待。但另一方麵,現實的種種不公義、生活的苦難、同胞帶來的傷害,確實讓許多國人喪失了記憶曆史能力和同情抗戰受難同胞的意願。相對於日本人等外國人,當代中國人遭受的大多數傷害確實來自中國人。客觀說,對於許多痛苦的尤其飽受迫害的中國人,也不應苛責。
不過,許多中國人不積極參與紀念抗戰尚可理解,但若背叛漢民族、仇恨同胞、洗白侵華、侮辱抗戰犧牲者,那無論如何也是不可接受、不能原諒的。他們這種恨國和潑汙抗戰犧牲者的行為,也並不會換來對中國人權的促進,更不能推翻中共專製和帶來民主幸福,更增加了民族的苦難與同胞的離心,更不利於中國走出困境和人民自由解放。當然,對於沒有任何民族意識甚至對本民族/漢族充滿仇恨的一些中國人,他們也不考慮這些利弊,隻是借解構抗日戰爭、嘲笑死難者,來發泄自身憤懣、抒發其邪惡情感,並不能通過規勸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