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是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誕辰120周年紀念日。不僅中共官方做了隆重紀念、總書記和政治局諸常委悉數參加,中國民間也有不小的紀念聲音。雖民間紀念聲量和規模有限,但在多年來中國輿論環境壓抑下已是難得。
中共官方的紀念,著重於講述鄧小平早年投身革命、為中共發展壯大和政權建設立下汗馬功勞,在毛時代之後又開啟“改革開放”、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中國繁榮富強,是中共建立、發展、鞏固政權及共和國建設的功臣巨子。
而中國民間的紀念,則主要集中在鄧小平開啟“改革開放”、讓人民富起來的功績上。多年來,中國互聯網上對鄧小平的稱讚很多,最普遍的評價是“讓人民吃飽飯/富裕起來”,並以“鄧公”尊稱之。
當然,對於鄧小平,也有不少的、來自多方的批評聲音。在毛澤東道路的追隨者看來,鄧小平是“背叛者”、“走資(資產階級道路)派”,讓中國陷入貧富懸殊和腐敗墮落。而對於民主派人士,則認為鄧小平晚年的舉動,阻礙了中國政治民主化。
不過,在中國輿論場中,對鄧小平持正麵看法的、認為其功遠大於過的,仍然是多數。隻是因種種原因,近年這樣的聲音比較分散和低調。
許多中國人懷念鄧小平,並不隻是因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讓老百姓吃飽飯、富起來,還在於鄧小平的務實作風、親民姿態、敢於革除積弊,以及其政策給中國人以希望,讓國人可以期望更美好的未來。
1970年代後期的中國,經過“文化大革命”及其他諸多政治運動、違背現實和科學的經濟政策,國民經濟癱瘓、多數國民處在赤貧,很多地方人們生活水平還不如1949年建國前。頻繁的政治運動讓國人飽受打擊,麻木而迷惘。
而鄧小平果斷的“撥亂反正”,停止階級鬥爭和政治運動,平反了建國後一係列冤假錯案、樹立“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並把“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一切政策的根本目的。在對待毛澤東及其追隨者時,也采取較為寬鬆的方式,“團結一致向前看”,避免了新一輪政治對抗。
這樣,中國較為迅速和平穩的走出了毛時代各種破壞的陰影,走上了經濟快速恢複發展、人民生活逐漸改善的康莊大道。雖然“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但如無鄧小平果斷又精明的一係列決策和操作,中國未必會能較快的、轉型陣痛較少的走上與“前三十年”迥異的新路。
鄧領導的“改革開放”,讓處在貧困絕望、在各種眼花繚亂的政治鬥爭中無所適從的國人,一下子有了“奔頭”,有了獲得新生的感覺。人們可以通過勞動,實現“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之類的物質需求,也能自由的穿衣打扮,可以聽鄧麗君的歌、可以喝美國的可口可樂……很多毛時代聞所未聞或遙不可及,甚至觸犯政治戒律的東西,都可以自由的追求。人們雖然仍不很富裕,社會治安也不佳,但卻離開了“牢籠”,人生有了無限的可能。
之後的三十多年,中國雖然經曆各種波折,但整體仍然是向上的,也就意味著人們一直有“生活越來越好”的希望。即便是每天在“血汗工廠”工作十幾個小時的農民工,也知道努力工作可以讓自己和家庭擺脫貧困,未來的孩子也能過上比自己好的多的生活。正是這樣的信念,激勵了億萬國人努力奮鬥,以辛苦勞動實現生活改善、階層躍升。
這樣的希望,建立在鄧小平及其後繼者堅持“改革開放”的路線之上。1990年前後中國的政治波動和蘇東劇變,衝擊著中國。很多人一度喪失希望。但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和同年中共十四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讓人們恢複了對中國保持“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信心。而之後的江澤民和胡錦濤,都維持了鄧小平的路線。
而且,1980-2010年代初,中國一直保持一定的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民間組織和參政空間也有存在。如“獨立候選人參選人大代表”的新聞,就常見諸報端。各媒體尤其地方都市報經常揭露醜聞和社會黑暗麵。社會有一定的彈性和容納異見的空間,也就讓人們能保持希望。
但最近十年來,中國的政治和輿論環境,與“改革開放”的前麵三十年相比,變得顯著的封閉和壓抑。中國發展也陷入瓶頸,階層固化、經濟下行、各行業“內卷”、醫改教改停滯等,讓人們從希望轉向失望乃至憤恨。如今多數國民的物質條件,要比1980-1990年代好很多,但那時趨勢是在向上,現在卻在停滯甚至倒退。
人們懷念鄧小平,追憶曾經充滿希望的歲月,也是在表達對當下的不滿。在僵化的、形式主義盛行的、暮氣沉沉的今日,國人更加向往那生機勃勃的年代,也對鄧小平務實的作風和寬廣的胸襟更為欽佩。
中國百姓這樣的追憶和情感,應被執政者們所知。當今執掌中國各級黨政機構權力的執政者們,對鄧小平的紀念和學習,不應變成“行禮如儀”,而應真正領會和學習鄧小平生前致力於實現國家富強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務實與民本立場,以及對黨內同仁、對民間、對外部,都抱持開明寬容的態度胸襟,勇於向先進國家學習、有改革魄力的精神,以及在製定政策與麵對各種重大事件時的優異能力。做到這些,才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真正學習應用,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