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創新的瓶頸

(2025-07-27 18:36:51) 下一個

馬斯克最近不斷受到美國政府的打壓。特斯拉從競爭對手車企搞的碳稅收入要沒了,之前有低碳份額,別的車企要找特斯拉買綠色低碳份額應對政府監管,2019年以來這收入高達106億美元。川普政府通過的《大而美法案》取消了對傳統汽車製造商的處罰,特斯拉這個收入和利潤就沒有了。本來這是啥也不用幹就有的。對於特斯拉本就不斷下滑的銷售收入,這是雪上加霜。川普還取消了對電動汽車購買者的7500美元稅收抵免,這又是一個重擊。

另外,根據美國商務部發布新的通告,美方要對從中國進口的關鍵電池材料石墨加征93.5%的反傾銷稅,美其名曰這一材料受到“不公平補貼”。新稅率疊加起來後,在石墨等關鍵領域美對華征收的稅率達到160%,比此前的145%關稅還高。

美國國內也生產自己的石墨,但由於天然的地理位置,美國國內的天然石墨儲量嚴重不足,由於純度不足開采成本也相對更高,美國國內的石墨根本無法滿足美企的需求,因此,在石墨領域,美企高度依賴進口。可美國的石墨製造商卻認為,太依賴進口導致自己生產的石墨賣不出去,這才向美國政府求助,希望能全麵禁止與中國的石墨交易。

如今,美國的石墨製造商也算是得償所願了,因為高達160%的關稅早已斷送了中美之間的石墨交易,可問題是,美國本土的石墨製造商真的能滿足美國車企的需求嗎?根據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美國政府雖然撥款7.55億美元用以田納西州的石墨工廠,可根據計劃,直到2028年美方才能實現年產5萬噸石墨的目標,這些石墨也隻能滿足美方生產32.5萬輛電動汽車,數據統計顯示,光是去年一年美國的電動汽車銷量已經達到150萬輛,可以說,即便到2028年,光靠美企自己也造不出去年汽車銷量的一個零頭。

但,奇怪的是在2023年10月22日,中國已經宣布對石墨相關物項進行出口管製,將高純度(純度>99.9%)、高強度(抗折強度>30Mpa)、高密度(密度>1.73克/立方厘米)的人造石墨材料及其製品,以及天然鱗片石墨及其製品(包含球化石墨、膨脹石墨等)正式納入出口管製清單,並於2023年12月1日實施。

中國已經管製了,用錢也買不到,加這個關稅顯得毫無意義。不過,馬斯克可以獲得這些石墨,然後運回去造電池。美國的石墨關稅這麽一卡,連馬斯克都沒辦法了。這是美國傳統能源財閥對新能源的代表馬斯克發起的攻擊。

白宮發言人萊維特的表態更直白,有記者問道:“川普總統是否支持聯邦機構與埃隆·馬斯克的人工智能公司簽訂合同?”

萊維特:“我認為不支持。不會。”

記者:“他會希望司法部取消合同嗎?”

萊維特:“我會和他談談這件事。”

但搞笑的是國防部發現,美國軍隊的高科技嚴重依賴馬斯克的公司,如果取消,美軍的實力大降。據《華爾街日報》19日爆料稱,在美國總統川普六月初提出可能要切斷與馬斯克企業的關係後,隨後川普政府便啟動對Spacex與聯邦政府合同的審查。但據知情人士披露,經評估後認定,這些合同對五角大樓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至關重要,根本無法取消。《華爾街日報》感慨稱:對美國政府來說,與馬斯克“分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華爾街日報》稱,根據知情人士的說法,此次審查旨在確定 Spacex與聯邦政府簽訂的數十億美元協議中是否具有潛在的浪費。但是評估後認定的結果,反而凸顯了SpaceX在全球火箭發射與衛星互聯網領域難以撼動的地位。

此外,老川雖然在AI上,排除馬斯克,但美國國防部於2025年7月14日宣布與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公司xAI簽訂了一份價值上限達2億美元的合同,將Grok人工智能工具應用於國家安全、科研及醫療等關鍵領域。根據CDAO公告,合同涵蓋Anthropic、穀歌、OpenAI和xAI四家公司。每家公司最高可獲得2億美元,合同總額最高達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7億元)。

四家公司各有優勢,且共同點是都擁有頂尖的大語言模型技術,具備在各類任務環境中部署AI的獨特優勢。通過與它們建立合作關係,國防部不僅能拓展對前沿AI的使用場景,還能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並響應國家安全的實際需求。

與生成式AI(GenAI)專注於“創作內容”不同,代理AI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它不僅能生成計劃,還能據此主動采取行動——例如,除了設計假期行程,它還可使用用戶的信用卡直接完成預訂。正是基於這一差異,CDAO指出:此次合同的目標,是在多個任務領域打造“代理型AI”工作流程。這將推動AI技術從支持型工具向半自主甚至自主係統過渡,在執行複雜任務時發揮更大效能。美國軍方已開始嚐試使用AI代理係統來執行過去需由人類完成的幕僚工作。

盡管8億美元在美國國防部萬億美元級別的年度預算中占比不大,但這一投資具有重要象征意義:五角大樓正跳出傳統防務工業體係,轉向依托民用尖端技術推動軍事能力升級的戰略路徑。

每家公司最高可獲得2億美元,總額度達8億美元。與傳統國防采購不同,這筆巨額投資不是用於專門的軍事定製研發,而是專注於將商用AI技術轉化為廣泛適用於國防任務的實用解決方案。雖然馬斯克在政治上白癡,在科技進步上卻是無人能比。川普真要幹掉馬斯克的公司,肯定會給美國科技造成巨大的負麵影響。

不管怎樣,老川要扼殺新能源在美國發展的空間,讓傳統能源保住地盤。這就充分體現了《美式九品中正製》財閥寡頭壟斷的國家,不容易創新。說起來,美國這些科技巨頭,都興起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20多年了,沒有新麵孔。如果把美國類比為一家公司,那麽就類似豐田錯失新能源汽車的機會。

上世紀70年代,全球遭遇石油危機,豐田憑借主打“節能”牌而名聲大噪,奠定了燃油車時代的霸主地位。而麵對如今的新能源狂潮,這家500強頭部企業顯得力不從心,難以跟上節奏。豐田對於節能的理解和投入,從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直到1997年,第一代THS油電混動係統裝車普銳斯,在此後的二三十年時間裏,這項技術為豐田建立起高聳的專利壁壘,成為其他車企難以越過的一座大山,彼時的汽車行業流傳著一句話,“油混技術有兩種,一種是豐田,一種是其他”,可見其地位。

在新能源汽車還未成氣候的時候,豐田油混車型在燃油經濟性上的表現確實無人能出其右,像漢蘭達這樣的中型SUV,實測油耗能夠穩定在6L/100km左右,而卡羅拉這樣小體型的家轎,更是穩定在4L/100km左右,領先同級燃油車一半有餘。

不過,近年來,電動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快速攀升。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4%和35.5%。但是,包括豐田汽車在內的日本車企在該領域步伐相對緩慢,在中國市場正逐漸失去競爭優勢,業績增長勢頭有所放緩。豐田汽車2024年在華銷量為177.6萬輛,同比下滑6.9%。此外,豐田汽車還將其2026年全球電動汽車產量預測下調至100萬輛,顯著低於此前宣布的150萬輛目標。

豐田的錯失良機,與掌門人豐田章男有很大關係。他多次公開表示新能源汽車不是未來,至少不適合日本。他將矛頭指向碳中和目標,聲稱電動車不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唯一途徑。其次,他認為電動車屬於過度炒作,不僅投資巨大,還會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並不環保。第三,豐田章男表示如果所有汽車都采用電力驅動,那麽日本到夏天會發生電力短缺的情況,而且普及電動車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會讓日本政府花費14萬億至37萬億日元。第四,汽車全麵電動化會降低車企價值,目前的商業模式會崩潰,造成數百萬個工作崗位的流失。

其實說到底,還是不願意放棄幾十年來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發油電混動技術,同時還押寶氫燃料電池。然而,純電路線的快速崛起(尤其中國市場)遠超豐田預期。2023年豐田純電銷量僅10.4萬輛,不足總銷量的1%,而比亞迪同期純電銷量超百萬。

由於豐田對新能源猶豫不決,因此早期就采用“油改電”平台(如e-TNGA),而非專用純電平台,導致產品力不足。例如bZ係列電動車采用的是e-TNGA平台,基於先前的TNGA架構打造,采用這一平台對生產製造來說是很有好處的,可以讓電動汽車、燃油和混合動力汽車在同一條產線上柔性生產,大大提高產能,但從產品力來說,無論是電池包的容納能力還是三電的集成水平,e-TNGA架構都無法和真正的純電平台相提並論,注定是一個過渡。

此外豐田章男一生信奉的“豐田生產體係”哲學使豐田(以及全球範圍內那些大膽模仿它的公司)傾向於將專業工程師置於“孤立”地位,專注於優化裝配流程,並將盡可能多的零部件外包給外部供應商。這些措施幫助豐田在成熟的燃油車市場中實現了效率最大化。然而,在新科技時代的黎明,這些做法成為負擔。

特斯拉已經使它的工廠更加模塊化且成本更低,同時致力於自主生產零部件。它們正在設計供應商貨架上沒有的新部件或部件組合。根據高盛的估算,一輛典型的電動汽車大約有1.1萬個零部件,比同等汽油車少了約三分之二。這種定製化製造設備的趨勢意味著,那些後來進入電動汽車領域的公司,即使擁有充足的資金進行投資,也很難簡單地複製和改進先行者的成果。前豐田執行副總裁、現任日本科學家與工程師聯盟負責人佐佐木真一承認:“除非我們采用新的思維方式,否則永遠無法趕上潮流。”

其實這也意味著要放棄豐田多年的培養的供應鏈體係,一直以來,豐田與電裝、愛信等供應商深度綁定,形成封閉體係,但新能源產業鏈(如電池、芯片)需外部合作。這個對一個成功的巨型企業是不容易的事情。另外,豐田70%利潤來自日本本土(占全球銷量23.5%),而日本市場電動化緩慢(2023年滲透率僅2.2%),使其缺乏轉型緊迫感。

現在老川與他背後的傳統能源財閥的心態類似豐田章男,不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圈。以為關起門,美國是我的,就可以抵抗潮流。其實好像老川看重的AI,也離不開電力。老川最近放鬆環保規定,加強對盟國的人工智能出口,給予人工智能開發者更大自主權。當地時間7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三項行政命令,公布了一份新的人工智能藍圖——《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旨在計劃加速美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企業開發人工智能技術掃清監管與安全防護方麵的障礙。三項行政命令包括放鬆環境法規、製定芯片出口規則以及尋求限製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政治偏見,行政命令聚焦加快大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項目的審批流程,推動美國人工智能產品的全球出口。

大多數人一說到電的問題,就想起發電,但美國輸電的問題比發電多。美國70%以上的輸電線建於20世紀中葉,很多線路設計壽命為50年,如今已接近或超過壽命極限。風能和太陽能資源主要集中在美國中部和西部,而用電負荷中心多在東部和西部沿海。由於跨州長距離高壓輸電線路缺乏,約2000GW清潔能源項目在等待並網,比現有裝機容量還多近兩倍。

目前最大問題是聯邦和州之間缺乏協調,審批程序複雜,對極端天氣適應性差。同時智能化程度還低,如此曆史悠久的輸電基礎設施,能智能到哪去?其實類似於這種稀爛的基礎設施,在美帝不止一個兩個。現在已經基本證明了美帝依靠自身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一堆的州等著並網排隊。發出來的電上不了網,線路太老,承載能力有限。就目前美帝的基礎設施,要大規模搞製造業,隨時斷電。未來AI要落地,那都是用電怪獸。

此外,AI其中一個應用場景就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車比傳統油車的優勢如下:

  1. 新能源車的電機驅動係統可實現20毫秒級指令執行,而燃油車因發動機燃燒做功、變速箱換擋等機械傳動環節,響應延遲高達500~1000毫秒。這種差異在高速NOA(自動導航輔助駕駛)場景中尤為明顯:新能源車可流暢完成變道、避障,而燃油車可能因動力滯後被迫退出智駕模式。
  2. 智能駕駛係統(傳感器+域控製器)功耗常超250W,新能源車依托動力電池(通常≥60kWh)可直接提供穩定高壓電力;燃油車依賴12V蓄電池(約0.5kWh),需額外改造供電係統,且怠速時發電機輸出不穩定,易導致智駕係統宕機。
  3. 新能源車通過OTA(空中升級)實現“常用常新”:例如蔚來NOP係統通過OTA累計優化超10億公裏駕駛算法;特斯拉可遠程調整懸掛硬度和能量回收強度。燃油車因供應商壁壘(如博世ECU封閉協議)和機械固件限製,軟件迭代深度不足。
  4. 新能源車普遍搭載高通8155/8295芯片,支持多模態交互(語音/手勢/人臉識別),並與互聯網生態深度綁定(如華為鴻蒙座艙接入智能家居)。燃油車車機係統多限於基礎導航和娛樂,交互體驗斷層明顯。
  5. 新能源車原生設計預留智駕硬件空間(如預留激光雷達安裝位、預埋高算力芯片),增加智駕功能邊際成本僅5%~8%;燃油車需重構電子架構+改造動力係統,成本增幅達20%以上(如奧迪A5L搭載華為ADS 2.0需全麵升級E³架構)。
  6. 科技企業(華為、地平線)主導智駕解決方案,優先適配新能源平台;傳統燃油車供應商(如博世)智駕研發滯後。2024年新能源車L2+級智駕搭載率66.4%,故障率僅為燃油車的1/3(27次 vs 85次/千台)。
  7. 新能源車作為“移動數據終端”,通過5G實現與雲端、路側設備實時交互(如北京車路協同試點),提升複雜場景決策效率。燃油車因通信模塊集成度低,難以融入智慧交通生態。
  8. 新能源車可動態優化能耗:例如通過AI規劃路線+調整動能回收策略,續航提升12%~15%;結合穀峰電價智能充電,進一步降低用車成本。

總的說來,新能源車的智能化優勢本質是電子電氣架構的代際躍遷:從燃油車的機械分布式係統,進化為軟件定義的集中式數字平台。這種變革不僅解決了響應速度、供電穩定性和升級靈活性的問題,更重構了汽車研發邏輯——從“硬件優先”轉向“軟件驅動”。

盡管部分燃油車通過技術改良(如奇瑞獵鷹智駕係統)試圖彌合差距,但受限於成本與架構天花板,其智能化上限仍集中於L2級,而新能源車正向L3~L4級快速突破。未來隨著固態電池、AI大模型等技術的落地,新能源車的智能化護城河將進一步拓寬,形成“電動化托舉智能化,智能化反哺電動化”的螺旋上升生態。

最後,豐田也接受現實,在上海獨資成立了“雷克薩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這一獨立實體的設立,標誌著豐田在電動化轉型中試圖突破組織慣性的重要嚐試。豐田於2025年2月在上海金山區成立全資子公司“雷克薩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71億日元(約51.4億人民幣),專注於雷克薩斯品牌純電動車型及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這是豐田首次在華采用獨資模式,打破了以往與一汽、廣汽合資的依賴,避免豐田傳統燃油車業務對決策的幹擾。

由於以前都是與傳統油車合資,現在既然是ALL IN新能源車,還是搞獨資方便。獨資公司使豐田完全掌控研發、生產和市場策略,例如可快速引入自研固態電池技術,無需妥協於燃油車平台的兼容性需求。豐田任命首位華人總經理李暉(豐田中國總經理),並組建本地化研發團隊(超3000名工程師),直接對接中國市場需求。例如,新車型設計將跳過日本總部審批,直接在中國決策,縮短開發周期40%以上。

新公司摒棄“油改電”路線,研發下一代純電平台,重點優化三電係統(電池、電機、電控)。同時依托長三角供應鏈(電池材料、芯片、軟件生態),單車生產成本預計比日本本土低15%,加速實現盈利。上海工廠定位為雷克薩斯電動車的全球供應基地,計劃承擔其2035年全麵電動化目標的50%產能,主攻高端市場(對標特斯拉Model S、蔚來ET7)。

老實說,AI美帝贏的幾率很低。要贏,美帝研發的優勢必須是迅速和各國拉開差距,然後對收益進行固化,這樣才能贏。拖的時間越長對美帝越不利。兩個要求:迅速拉開差距和收益固化,缺一不可。這對於川普來說實際上有要求的。川普如果做對一件事會讓美帝受益無窮:以關稅威脅,逼迫各國在ai使用上進行排它。但美國已經放棄新能源汽車了,基本上已經判了美國的AI死刑。

華爾街日報:OpenAl、車軟銀、甲骨文聯合投資的5000億美元AI項目星際之門(Stargate)在成立6個月後難以順利實施,計劃遭遇大幅縮減。軟銀與OpenAl在合作關鍵條款,尤其是在數據中心選址等問題上存在分歧。

可惜,老川為了背後舊能源勢力,主動放棄新能源汽車。單獨搞AI,電力等基礎設施跟不上。顯然,老川目的不是為了美國的長遠利益,就為了他背後金主,當然最後還是他的權位。畢竟他沒有把美國當成他自己的企業,好像豐田章男,發現錯了,就主動改錯。也沒有儒家的男人大丈夫,需要建功立業的思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盧冠霖 回複 悄悄話 前麵文章漏貼了一段,重新發。前文刪除。不好意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