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沙衝突持續、以色列轟炸卡塔爾事件引發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緊急峰會卻無果而終的背景下,沙特阿拉伯出人意料地迅速與巴基斯坦簽署了一項意義深遠的共同防禦協議。該協議核心條款堪稱“鋼鐵誓言”,就是任何對沙特或巴基斯坦一方的攻擊,都將被視為對另一方的攻擊,兩國將共同采取“一切可用手段”予以回應。巴基斯坦國防部長18日表示,如果沙特阿拉伯需要,根據兩國最新共同防禦協議,巴基斯坦的核計劃“將可提供”給沙特阿拉伯。這標誌著伊斯蘭堡首次明確承認將沙特置於其核保護傘之下,為沙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戰略安全縱深。此舉向美國和以色列表明,海灣地區國家正尋求通過多元化其安全聯盟來增強威懾力。沙特塔樓點亮沙特阿拉伯與巴基斯坦國旗,慶祝雙方簽署戰略共同防禦協議。
一般認為這個聯盟的影響遠不止於沙巴雙邊關係。其更深層的漣漪效應,正指向一個意想不到的贏家,就是中國。長期以來,中國高端國防裝備,尤其是戰機和大型戰艦,雖物美價廉且無政治附加條件,但在向中東出口時卻屢屢遭遇一道無形天花板;因為美國通過其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和盟友體係,向海灣國家持續施壓,極大地限製了他們大規模采購中國頂級武器的空間。
現在美國既然不能提前通知卡塔爾以色列將發動攻擊,沙特當然也不用提前通知美國將與巴基斯坦締結共同防禦協議。歸根結底,還是美國國力迅速下降。由此可見,57空戰的影響依然被嚴重低估,後續結果一個一個出現,巴基斯坦一拳打出了和其實際經濟實力嚴重不符的國力高度。另外巴基斯坦過去的地位是低於大戶的,大戶某種程度養著它,現在他地位上升了,再者大戶的投資有了超乎想象的回報。
剛剛,內塔尼亞胡要求美國向埃及施壓,原因是埃及在西奈半島的軍事部署行動,他聲稱此舉違反了1979年的和平條約。以色列方麵表示,埃及在未作出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擴建了空軍基地、修建了地下設施,並在加沙地帶附近增派了兵力。真是風水輪流轉,以色列何曾正眼看過埃及,現在埃及有了中國武器係統後,已經失去以前的霸氣。
當地時間9月15日,塞西在講話中呼籲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團結一致,他說道:“我們的立場必須改變敵人對我們的看法,讓他們明白,任何阿拉伯國家都從大洋延伸到海灣地區。
報道稱,埃及新聞總署署長迪亞烏·拉什萬強調這是自1977年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耶路撒冷以來,埃及國家元首首次使用“敵人”一詞形容以色列。1979年,埃及成為與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的第一個阿拉伯國家
全世界都想不到,我們以這種方式影響中東。作為中國“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巴基斯坦軍隊堪稱“中國武器的移動展廳”:從梟龍(JF-17) Block 3戰機、最近大出風頭的J10CE和PL15E、054AP型護衛艦,到主戰坦克、無人機,其主力裝備體係高度“中國化”。沙巴共同防禦協議的簽署,相當於沙特聘請了一支,中國製造,裝備精良的保安。
美國真正的危機是93閱兵,美國的軍工全麵落後,卡塔爾事件隻是一個引子,美元降息與否都不值錢,軍事暴力是貨幣的終極抵押物,沒辦法,人類如同黑猩猩,隻認識暴力。巴基斯坦通過中國武器,融資成功。
以後,一方麵,巴基斯坦收到沙特的資助後,有更多的錢買中國武器。另一方麵,中東也是中國武器實戰的櫥窗。如果以後中國武器通過以色列的考驗,則其性能數據、戰術戰法若能在此環境下得到驗證,將是無價之寶,極大提升其國際信譽和吸引力。一旦中國裝備通過巴基斯坦這個“樣板房”證明了其足以匹敵甚至超越西方同級產品的實力,通過沙特的帶頭作用,海灣國家采購的政治阻力將會大大減小。未來,沙特、阿聯酋等國直接下單購買中國高端武器的可能性將指數級增長。
巴基斯坦先融資了,中國軍工所代表的證券化還沒有開始。
如果把巴基斯坦比作孫悟空,那麽中國就是菩提祖師。悟空藝成下山,祖師爺並沒有禁止這個徒弟惹事,但惹事後,不要到處說是在哪裏學的本事。
我們回顧一下中國與巴基斯坦的交往,就知道美國為何對這樣的對手非常恐懼。中巴關係發展的道路非常曲折。中巴建交初期,兩國間交往較少,僅保持一般關係。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巴基斯坦曾在恢複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以及台灣、西藏等問題上追隨西方立場,導致兩國政治關係一度受挫。這主要是由於當時巴方與西方陣營關係密切。但巴方從1961年開始轉變,1962年中印衝突導致地緣戰略環境深刻改變,中巴關係揭開了新篇章。巴基斯坦需要中國來製衡印度,於是開始在聯合國投票支持中國,此後直至1971年都作為提案國支持恢複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這無疑需要克服其傳統外交格局的壓力。
不過巴基斯坦國內政治派係林立,軍隊幹政、家族政治、部落政治以及恐怖主義等問題相互交織,讓巴基斯坦在前行的道路上舉步維艱。建國以來,巴基斯坦傳統社會結構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分別為地主階層和以農民為主的草根階層。由於政治、經濟、曆史原因,巴政權向來被大地主壟斷,致使民選政府的脆弱和軍人統治長期化。而軍隊將領在本質上屬於大地主的一部分,中產階級由於力量弱小,影響甚微。大地主階級為維護統治,始終支持壟斷經濟的主導地位,使得國家工業基礎建設長期滯後,形成了單一的對外依賴型經濟。
曾有人提出,在落後社會中,軍隊往往是一個相對“進步”的組織。這是因為,軍隊需要大量年輕人,這就使得貴族精英難以完全掌控,那些敢於拚搏、不懼犧牲的年輕人得以憑借自身努力在軍隊中獲得晉升機會,成為階級躍升的途徑。同時,現代社會所重視的組織動員能力和規則意識,在軍隊中天然存在且被高度強調,軍人往往能成為落後社會中率先接觸和理解現代理念的群體。
再者,為了應對戰爭,軍隊必須學習數理化等知識,培養科學精神。而且,軍隊時常有對外交流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開拓視野,逐漸成長為有知識、有文化、有組織、有動員能力且有廣闊眼界的熱血青年群體。回顧曆史,無論是中國的近代進程,還是埃及、韓國等國的過往,軍閥主導局勢的情況屢見不鮮,巴基斯坦也未能逃脫這一“宿命”。
由於巴基斯坦長期對國家安全問題高度關注,軍隊的話語權不斷增大。在與美國結盟並獲得其支持後,軍隊的勢力愈發強大,文官政府逐漸失去了對軍隊的有效控製。到了1958年,因孟加拉反叛問題,時任總統宣布戒嚴法,賦予軍方極大權力去鎮壓。然而,僅僅兩周後,總參謀長阿尤布便推翻了總統,開啟了軍政府時代。
此後,有野心的軍人不時地站出來奪權,在巴基斯坦製憲會議的67年曆程中,竟出現了4個軍政府,統治時長累計高達30年。即便在軍人未直接執政的時期,其勢力也已深深滲透進各個權力和社會機構,文官們對軍人忌憚有加,凡事都需謹慎商量。
由於巴基斯坦國家動員能力薄弱,軍隊除了承擔軍事職責外,還負責基礎設施建設。為此,軍方成立了各類公司,涉足金融領域以支持項目運作,進而又深入到眾多民生產業。巴基斯坦軍方通過福吉基金會、陸軍福利信托基金會、沙欣基金會和巴裏亞基金會這四大機構開展商業活動,旗下擁有大量子公司,業務範圍涵蓋地產、安保、銀行、通信、廣播、電視、化肥、水泥、糧食、食品、農場、學校等各個方麵。
這些軍企盈利頗豐,卻無需繳稅,而國防開支仍依賴財政撥款,每年約20%的政府開支流向軍隊。軍方這種既賺商業利潤又吃財政的行為,導致巴基斯坦政府公共投資能力嚴重不足,民營經濟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艱難求生,整個國家的經濟生態呈現出病態。
家族政治同樣是巴基斯坦政治格局中的一大頑疾。從表麵上看,巴基斯坦實行多黨製議會製共和製,但實際上,政治舞台主要被兩大家族把控。其中一個大家族就是布托家族,這個家族在巴基斯坦政治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個家族早在莫臥兒帝國時期就已紮根於信德省,在巴基斯坦獨立後,於當地擁有大量地產。現代布托政治王朝的開創者佐勒菲卡爾?阿裏?布托,出身英屬印度時期的大地主和稅務官家庭,在美國加州伯克利攻讀法律後,年僅29歲便出任巴基斯坦駐聯合國大使,後在阿尤布汗軍政府時期擔任貿易部長和外交部長,為巴基斯坦與中國建立緊密友好關係奠定了基礎。
1965年他辭職創建人民黨,1971年印巴戰爭後,軍政府下台,政權交予他。但到1977年,他被軍人推翻並遭絞死,這使得布托家族成為了 “政治烈士”。此後,他的大女兒貝娜齊爾?布托兩次擔任總理,如今人民黨依然是主要政黨,黨主席仍是布托家族成員。
布拉瓦爾?布托
與之相對的是謝裏夫家族,祖籍克什米爾地區,1936年遷至旁遮普省經商,發展成為當地最大的鋼鐵企業。現代謝裏夫政治王朝的創始人納瓦茲?謝裏夫,1985年出任旁遮普省長,他加入了真納創建的穆斯林聯盟(後為區分不同派別稱為穆斯林聯盟納瓦茲派),憑借家族財富和旁遮普省的政治資源,推動該派成為最大黨,自己執政三次共9年。現任總理是他的弟弟夏巴茲?謝裏夫,夏巴茲此前三次擔任旁遮普省長,如今擔任總理後又讓兒子出任旁遮普省長。
除了這些廣為人知的大家族,巴基斯坦各地還分布著眾多政治家族,他們在地方政治中縱橫捭闔,掌握著大量的政治資源和權力,進一步加劇了政治的封閉性和世襲性。
近年來,巴基斯坦政治結構呈現新特點:
1.巴基斯坦由傳統的兩大黨主導向三足鼎立轉變。在堅持多黨製不變的前提下,巴基斯坦政黨間力量對比發生顯著變化,由過去的穆盟(謝)和人民黨主導,發展為穆盟(謝)、人民黨和正運黨三足鼎立,現已形成“穆盟(謝)+人民黨”聯合對抗正運黨的新格局。誠然,多黨製通常意味著政局不穩,加之巴黨政治尚未全結構化,致使其政治鬥爭日趨激烈。
2.新興力量動搖巴基斯坦傳統政治生態。巴政壇近年呼籲政治變革的訴求日趨強烈,而穆盟(謝)和人民黨長期執政,變革意願極為不強,使其獲得年輕選民投票率日漸減少。而反傳統力量是巴政治變革的核心訴求,集中體現於反建製、反腐敗和反對外妥協。在此情形下,正義運動黨提出的“新巴基斯坦”政治主張契合了變革主義訴求,成為反傳統政治最具代表性的政黨,並將長期影響巴政治生態。
2018年7月,伊姆蘭·汗在軍方支持下,贏得大選,首次打破傳統兩黨壟斷地位。26日,伊姆蘭·汗在首都伊斯蘭堡的私邸自行宣布正義運動黨勝選。在隨後發表的電視演說中,他闡述了新政府的國內外政策。在談到對外政策時,他對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發展成就表示讚賞,並稱新政府將以中國為榜樣。他表示,巴基斯坦“必須要與貧困做鬥爭”,新政府將派遣小組赴華學習扶貧和遏製腐敗等方麵的經驗。他還承諾將繼續推動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為巴基斯坦吸引更多建設投資。
中巴經濟走廊(CPEC)作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在巴基斯坦國內一直存在支持與反對的力量。支持者認為它能帶來投資、基礎建設與能源改善,但反對和破壞的勢力也不少,其中一些確實可能更接近美國或西方。
1. 俾路支分裂勢力
①.活躍在俾路支省,常常襲擊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包括港口、公路和中國人員。
②.認為CPEC在掠奪當地資源(煤礦、天然氣、瓜達爾港),卻沒有讓俾路支人受益。
③.巴基斯坦政府長期指控印度情報機構滲透支持。西方國家被部分學者認為有間接縱容,以製衡中巴合作。
2. 信德民族主義武裝
①.活躍在卡拉奇、信德地區,對中企、港口與電力項目有過襲擊。
②.認為CPEC讓旁遮普族與軍方獲益,而本地資源被掠奪。
③.信德地區因臨海,港口是關鍵,美國如果要介入,會對這類勢力更有興趣。
3. 恐怖組織(TTP、ISIS-K等)
①.巴基斯坦塔利班(TTP):主要針對巴政府,但也襲擊中國工程人員,認為中國是“異教徒支持者”。
②.ISIS-K:在巴阿邊境活躍,對中方項目持敵意。
③.傾向性:這些組織並不是“親美”,但他們的破壞行動間接符合美國遏製中國在巴基斯坦影響力的戰略目標。
4. 地方政黨與反對派
例如俾路支民族黨、部分信德政黨公開批評CPEC“偏向旁遮普,忽視邊緣省份”。巴基斯坦人民黨(PPP)與巴基斯坦正義運動黨(PTI):在不同執政時期都指責對方簽署的不平衡條款。這些政黨不會公開“倒向美國”,但他們與西方媒體、智庫關係密切,容易被西方利用來抹黑CPEC。
5. 巴基斯坦國內親美精英與軍方部分派係
巴基斯坦長期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但部分軍方高層、商界精英有深厚的美國背景(教育、金融、軍援)。若巴美關係改善,他們可能推動放緩CPEC,以換取美國資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貸款與西方外交支持。
破壞CPEC的勢力主要有地方分離武裝(俾路支、信德)、恐怖組織、地方反對派。其中:
最直接的安全威脅:俾路支分離武裝和恐怖組織。
最有可能“倒向美國”:親美的政黨精英、地方民族主義武裝(因可能接受西方援助和輿論庇護)。
美國未必直接扶持,但通過印度、阿富汗局勢、IMF貸款施壓,以及在媒體上放大“CPEC債務陷阱”來製造阻力。今年以來中巴經濟走廊麵臨著嚴重的挑戰。如何避免中巴友誼被外部勢力離間,要靠兩國領導人的智慧來化解了。
由於伊姆蘭·汗太親華,因此在2022年4月10日被彈劾下台。一年後,美國“截擊”網站發表文章,揭露美國政府因不滿巴基斯坦前總理、正義運動黨主席伊姆蘭·汗領導的政府就俄烏衝突所采取的外交中立政策,直接插手巴基斯坦政權更迭。美國國務院官員唐納德·盧告訴當時的巴基斯坦駐美大使“隻有伊姆蘭·汗下台,巴基斯坦才會得到美國的原諒”,導致軍方和當時的反對派共謀彈劾伊姆蘭·汗。
2022年2月23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夕,普京總統在克裏姆林宮會見伊姆蘭·汗
於是,時任反對黨聯盟候選人一穆斯林聯盟主席夏巴茲·謝裏夫成為巴基斯坦新一任總理,2024年3月,夏巴茲再次當選巴總理。在對華關係上,盡管夏巴茲的度相當友好,支持中巴在經濟貿易和基建設施建設方麵進行長期合作,在外交上也堅持保持中巴鐵杆”友誼,畢竟外有印度威脅,內需要中國經濟幫助。但在對美關係上,夏巴茲比伊姆蘭·汗更加溫,多次表示要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因此經常被視為“親美派”和“鴿派”的典型代表。
長期以來,美國妄圖通過幹涉巴國內政、提供經濟援助等手段,以達到在中國周邊國家滲透勢力、煽動中國周邊小國不斷破壞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環境。煽動周邊小國參與“環中國反華戰略”,旨在以較小的代價破壞中國“一帶一路”的合作環境。由於長期同中國發展友好關係,需要中國來製衡印度,大部分巴基斯坦的政治人物都不願意破壞中巴關係,即使親美也不會像菲律賓那樣充當“對華馬前卒”。但礙於嚴峻的經濟和財政壓力,巴國領導層有時不得不選擇向美西方低頭。加之中巴經濟走廊周期長、見效慢,使得不少反對黨中巴關係抱有成見,這將一定程度上對經濟走廊建設形成製約。
嚴格來說,巴基斯坦比起伊朗更複雜。說到被外國敵對勢力滲透的問題,巴基斯坦被蘇聯和印度滲透破壞也相當厲害,看看我上麵列舉的那些勢力,比如俾路支問題就是這麽來的並且持續惡化的。克什米爾地區的長期滲透與反滲透就沒有停過,還有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活動呢。
說到親美,那巴基斯坦建國之後就沒有不親美的時候。即使這些年算是和中國很親了,與美國的關係也還湊合。21世紀初巴基斯坦甚至以本國為基地供美國對鄰國發起大規模攻擊(阿富汗戰爭)。它的情報部門和美國的情報部門合作之深,它的軍方和美國的軍方合作之深,是以色列人再收買伊朗內部也難以比擬的吧。
在這麽複雜困難的情況下,中國還是經過幾十年耐心的深耕,硬是用實力與誠意,把巴基斯坦的實力派,軍方拉過來了。請問哪個巴基斯坦的軍方領導人想去放棄又便宜有先進的中國軍事係統?而且,經過幾十年合作,互相之間的信任早已經牢不可破。
加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在2024年發布的報告做出了具有前瞻性的預測。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占比將從2024年的31.6%顯著提升至2030年的45%。這一增長幅度反映出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快速崛起。而同期,美國、日本、德國三國製造業合計份額將萎縮至19%,其中美國占11%、日本占5%、德國占3%,這三國的合計份額還不足中國的一半。從曆史的角度來看,這種製造業的支配地位在曆史上僅有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和二戰後的美國可以與之相類比。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憑借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工業實力,成為世界工廠;二戰後的美國則依靠其在科技、經濟等多方麵的優勢,主導了全球製造業。如今,中國製造業正邁向相似的高度。
中國當前正是全球基礎工業品最龐大的供應者。中國生產了全球約一半的鋼鐵、鋁、鎂、鈦和水泥。這意味著,無論基建的骨架、汽車,還是現代電子產品的外殼,全球近一半的“硬實力”材料源自中國。這種壓倒性的產能規模,使其成為了全球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壓艙石”,任何國家的工業項目都難以完全脫離這個龐大而高效的供應體係。而作為煉鋁等副產品的镓和鍺等,是當前中國工業一個殺手鐧。其他國家要搞出這麽多镓和鍺,那麽就要有鋁,又鋁產能就要有電,這些都是他們不可能任務。
進入電氣化與AI時代,電力供應是核心生產力。中國不僅生產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電力,更關鍵的是,其龐大的發電量中主要用於工業領域,工業電已經占全世界一半了。其他國家,如印度才代替中國成為工業大國的前提,也是電力供應與電力網絡的完善。
中國使用了全球一半的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程度已經在全球領先;中國人均工業機器人是美國的兩倍了。這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規模效應和效率提升。上半年孟加拉和印尼一些紡織廠抱怨他們工資低也幹不過中國企業。工業機器人的使用,使得中國工業在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生產的精準度上都有了質的飛躍,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工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推動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川普麵對一個如此深謀遠慮,實力強大的對手,當然心慌意亂。工業革命之後,兩個“世界工廠”最後都成為了全球霸主。先是英國,19世紀中葉成為“世界工廠”,製造業占比一度超35%;然後是美國,1894年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英國,此後長期保持第一,二戰後占比超40%。
中國從2010年製造業增加值超越美國,2023年占比約35%,連續多年保持第一,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川普相信,如果不實現製造業回歸美國,美國的全球霸權必將旁落。
因此,就不難理解川普一係列喪心病狂的舉動。比如大幅加征對等關稅、放棄“中國+1”的供應鏈重構方案(製造業轉移到印度也不行,重要產業必須返回美國)、到韓國現代的美國工廠抓韓籍工人,以及今天宣布對H-1B工作簽證人員每年收10萬元……川普不僅要求跨國公司到美國建廠,還必須雇傭美國人,至於成本,如果沒有優勢,就通過高關稅加以保護,確保“美國製造”在美國銷售具有競爭力。
姑且不論川普的招數能否實現讓製造業重返美國,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認,在實現製造業重返美國之前,美國還沒有底氣與中國翻臉——不管川普有多麽虛張聲勢。回顧一下工業革命以來的這三百年時間,從來都是“世界工廠”掀別人的桌子,哪有被掀桌子的道理!
登頂之路漫長,當年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經曆了千難萬苦,先後戰勝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最終成為“日不落國”。美國在一戰和二戰前期置身事外,大發戰爭財,二戰之後取代了英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作為史上第三個“世界工廠”,中國雖無意掀桌子,但卻也不懼怕任何人掀桌子,尤其是在完成製造業重返美國之前,川普要是真敢掀桌子,那真就是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