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1873年,對明治維新做出傑出貢獻的外務卿岩倉具視奉命率使節團考察歐美各國。岩倉使團對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政策製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殖產興業”這一政策上。“殖產興業”意味著發展經濟生產,實現工業化,這是日本政府當時最為重視的政策之一。
明治政府實行殖產興業政策的具體內容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杠杆,用國庫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並且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按照西方的樣板,大力扶植日本資本主義的成長。
(1)廢除各地關卡,培育和發展全國統一市場;建設鐵路,發展航運、郵政、電報和電話等近代交通通訊事業。
(2)接管幕府和各藩的工礦企業,加以改造和擴充,以形成國有的企業體係;大力創辦各種稱為“模範工廠”的新式近代企業。
(3)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改造原有技術和工具;注意創辦民品工業。
(4)采用獎勵、保護等多種方式,鼓勵優質新產品和發明創新;舉辦交流會、博覽會以推廣先進技術。
(5)推行“勸農”政策,引進西方農業技術、農牧業品種和經營管理製度;結合“士族授產”的“勸業”,使大批原封建武士從事農墾。
(6)扶植與保護私人資本,促進私人企業發展。為了加速工業化的進程,政府在1880年又發布“官業下放令”,從1880年11月起,決定將軍工、鑄幣、通訊、鐵道、印刷等特殊部門以外的官營企業廉價處理給三井、三菱、川崎、古河等特權大資本家。這標誌著日本的“殖產興業”政策的根本性轉變,它放棄了以國營企業為主導的資本主義工業化方針,轉而實行大力扶持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方針。
(7)獎勵國產,鼓勵國貨出口。明治政府自19世紀80年代起,立足本國實際,認為引進必須結合國情,西方經驗不能照搬。明治時代,日本在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大力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同時,廣為延聘外國各行各業專家,很注意人才的引進,當時外國專家的薪金,可以高出日本領導人數倍;隨著本國人才的培育成長,逐步減少以致停止了這種人才引進。派遣留學生出國,也很注意實用實惠,擯棄了盲目性。
日本是島國,因此特別重視海運與造船業。早在1868年3月14日,日本政府以天皇名義發表的《宸翰》(即天皇禦筆信),宣布要“繼承列祖列宗的偉業”,“開拓萬裏波濤,布國威於四方”。明治政府剛剛成立,就於1869年2月成立太政官管轄的通商司,掌管船舶行政事務。1869年10月,頒布了第一個有關發展本國海運的法令,明確宣布不論是商人還是百姓,都可以擁有和製造洋式船舶。
岩倉使團通過考察,對發展海運業的重要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認為日本這樣的“環海之邦”,發展海運刻不容緩。在對英國進行考察時,特別注意到國際貿易對英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和海運業的重要作用,也看到英國為了發展和保護海運業,製定的“前古殊有之航海法”產生的重要影響。在考察港口、造船廠、碼頭之後,他們驚歎“使船舶通航五大洋,購入各地之天然物產,運回本國,靠煤鐵之力,使之成為工業產品,再向各國輸出加以販賣”,認為這是英國“三千萬人賴以生活”的根本之道,也是英國的富強之道。因此,使節團副使、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大久保利通在1874年向政府提交了《關於殖產興業的建議書》,特別強調“我國的地形和天然之利與英國相類似”,認為必須走英國式的發展海洋貿易的道路。
岩倉使團
不久,大久保利通再次上書,向政府提交《關於振興國外貿易的建議書》,提倡大力發展海運事業,擺脫外國船運勢力的控製,直接由自己進行海外貿易的“海外直賣”政策,以此作為勸工勵農、發展產業的突破。
1875年5月18日,大久保利通向政府提出專門針對海運的政策建議《關於掌管商船之議》,全麵闡述了國家如何控製船務、發展海運事業的戰略設想。指出了三種可能性:
(1)自由放任主義
(2)(國家)對民有民營海運的保護監督
(3)在分析國有國營海運利弊的同時,取第二條,與船主簽訂合同,成立強有力的海運會社,並對這樣的新設會社進行(國家方麵的)保護和助成
權衡利弊之後,“在分析國有國營海運利弊的同時,取第二條,與船主簽訂合同,成立強有力的海運會社,並對這樣的新設會社進行(國家方麵的)保護和助成”的第二條道路成為日本發展海運業的最優選擇。
按照1875年大久保利通提出的“海運三策”中的第二種方案,日本海運業走上國家幹預的道路,由國家主導對民有民營的海運業進行扶持和監督。當時最大的民營航運企業三菱會社成為日本政府重點扶持保護的對象。為此,1875年9月15日,日本政府頒布了專門針對三菱會社的“第一命令書”:
(一)東京丸等十三隻汽船無償給付三菱會社
(二)作為運航費助成金,十五年間每年二十五萬日元
(三)對海運技術人員培育給予每年一萬五千日元的助成金
1876年9月15日,日本政府再次頒布資助令,即“第二命令書”,繼續對三菱會社進行資金支持,使三菱會社幾乎擁有了當時 日本所有的大型船舶,實現擁有船舶總數37隻,總噸數三萬餘噸的規模。1877年,三菱共擁有61艘汽船,噸位高達35464噸,占日本全國汽船總噸數的73%,三 菱公司在短短幾年內一躍成為日本的“海上霸王”。
1877年2月的西南戰爭爆發後,由於戰爭運輸需要的增加,成立了很多輪船會社,海運業迅速發展起來。雖然成立了多家輪船會社,但是規模都不大,既無法和海外航運勢力競爭,也無法滿足國內對外戰爭的需要。於是,在政府主導下,1882年日本政府創立了新的輪船公司,即共同運輸會社。
共同運輸會社自成立之初便是國家行為,受海軍保護,由軍人管理,是日本海軍的附屬。共同運輸會社成立後,和三菱會社展開激烈競爭,甚至出現了惡意降低運費,擾亂航運市場的情況。為了避免兩社在競爭中兩敗俱傷,導致日本航運業整體實力受損,日本政府最終決定將兩社合並,成立更大型的新會社:“政府如袖手旁觀放任自流,將導致本國海運事業的滅亡……使聯合社合並,成立一個新的大公司……海運事業將更為擴張。”於是,1885年10月1日,在日本政府主導下,合並成立了日本郵船會社。
剛剛成立的日本郵船會社主要經營11條日本內海航路和3條日本近海航路(橫濱—上海、長崎—浦汐(海參崴)、長崎—仁川),其中橫濱—上海線是近代日本首條海外航線。1893年,日本郵船會社開通日本最初的遠洋航線神戶—孟買線。甲午戰爭後,日本郵船會社不斷擴大經營,開辟了歐美和澳大利亞航線:“以當社歐、美、濠三大遠洋航路的開設為契機,其他各方麵新航路紛紛開設。”日本政府不惜重金對這些海外航線進行補助,以增加日本郵船會社在國際航運市場的競爭力。在國家的支持下,日本郵船會社 逐步發展成日本海運史上至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的最大的海運公司。
甲午戰爭後,日本以侵占台灣為契機,逐步向華南和東南亞擴張。1899年,台灣總督府以每年125000元的補助,命令大阪商船會社開航淡水-香港航線,宣告日本航運業在政府保護下,由台灣進入華南水域。日本通過對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的侵占,實現了對中國東部島鏈的控製,台灣成為大阪商船會社繼續擴展華南和南洋航路的跳板。
長江流域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日本政府認為:“該水域巷道全部開放之日,也即為我國(日本)發展市場之時。”日俄戰爭前後,長江流域的航運競爭十分激烈。1907年3月25日,由大東汽船會社、日本郵船會社、大阪商船會社、日本郵船會社子公司湖南汽船會社合並成立日清汽船株式會社,由此,“終於達成整合長江流域航運業者,以實現一元化經營的目標”。
除了上述大型航運會社外,這一時期也是日本其他航運會社成立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不僅數量多,總體規模也很大,整體運輸力量並不遜於大型航運會社。一戰前後成為日本海運會社成立的“爆發期”。到1926年為止,日本總共成立184家航運會社,其中定期船會社18家,不定期船會社166家。所有以上所有企業都依靠日本政府的大量鋪貼才生存。但他們都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推動者。
海運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造船業的進步。尤其與《航海獎勵法》幾乎同時頒布的《造船獎勵法》實施以後,造船業迎來快速發展。在1879到1897年間,登記為日本船籍的700噸以上的汽船總計約為40萬噸,其中有外國建造的即占98%以上,本國所造不足1.5%。1898—1907年,登記船隻總噸數為81萬噸,本國所造船隻的比例則提升至20%。1908—1915年,日本登記的船隻總噸數為79萬噸,國產船隻比例更提升至55%,終於超過了進口船隻。
造船獎勵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後,日本因遠離歐洲戰場、歐洲生產衰退及所需物資的增加等因素,而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由於世界船舶依然處於(運力)不足的局麵,日本海運界在歐洲、澳洲、南北美洲之間空前活躍。對於期待海運進步的我們來說,實則為千載一遇的良機。”不管是運載量還是航線數都有了顯著增加。到一戰結束後,日本以運載能力300萬噸的規模緊隨美國和英國之後,一躍成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海運強國。至此,日本完全實現了船舶的自給,幾乎停止了進口。
說到造船業,其實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近代造船業就已初具規模,如1856年建立的長崎造船所、1865年的橫須賀製鐵所、1866年的石川島造船所,為造船業的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逐步確立了海軍造船廠與民間造船廠並立的格局。1872年,橫須賀製鐵所成為海軍省直轄的造船廠,後與橫須賀炮工廠合並成立了橫須賀海軍工廠。1884年,長崎造船所被交給三菱會社,後成為日本最主要的民間造船廠。毋庸置疑,明治維新初期的日本造船業發展比較落後,隻能進行船舶維修工作,還無力獨立營建現代船舶,以滿足擴軍或是航運業的需求,但逐漸積累的技術為20世紀初日本造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法國工程師督造中的橫須賀製鐵所(1865)
1883年,日本第一艘國產鐵船太湖丸號下水,日本造船業正式跨入近代船舶門檻。海軍造船廠因軍需訂單的刺激發展很快,1894年,橫須賀造船所完成秋津洲號的建造,標誌著日本擁有了獨立設計建造中型軍艦的能力。民間造船廠也在政府的扶持下穩步前進。1896年,日本政府頒布《造船獎勵法》《航海獎勵法》,對建造和購置國產船舶進行補助,大大增加了民間造船廠的訂單。民間資本也自然不可能一直被民用訂單所限製,在利益驅使和日本政府的精心引導下,民間船廠的業務範圍也開始深入軍用領域。早在1885年石川島造船所和小野濱造船所,就接到了“建造4艘國產炮艇”的第一批訂單;到1899年,三菱長崎造船廠和川崎造船廠也接到了“組裝進口水雷艇”的第一批軍用訂單。日俄戰爭後,日本政府更是吸取了軍工企業產能不足的教訓,加大扶持民間造船業,這也為此後民間造船業的軍工化埋下了伏筆。
明治時代的三菱長崎造船所
經過甲午戰爭及日俄戰爭,日本崛起為東亞強權,造船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治維新時期,由於本國造船業尚不發達,日本政府主要是從英國購買軍艦。在1894年甲午戰爭戰況最激烈的大東溝海戰參戰的日方艦艇中,除去秋津洲號、橋立號防護巡洋艦和赤城號炮艦以外,剩餘的9艘均為國外購置艦艇;而1904年日俄戰爭中參加對馬海戰的4艘威風凜凜的一等戰艦,更是日本在1898年用甲午之賠款,以每艘120萬英鎊的高昂代價向英國直接訂購的。
這裏我們又看到英國人的身影。日本海軍能夠在一戰前發展迅速,最需要感謝的一個國家就是英國。如果沒有英國的幫助,日本很難能夠快速發展起來,更不可能打贏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從英國購買了大量的新型艦艇,並且憑借著這些艦艇擊敗了清朝。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後,日本因為''幹涉還遼''的問題對沙俄十分不滿,英國也想要借助著日本的手,來阻止沙俄在遠東的擴張。這一時期日本和英國進入了蜜月期,英國不僅把最好的艦艇賣給日本,還給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最新造船技術,幫助日本建立了一支新型海軍。一戰爆發的時候,日本艦隊的整體實力已經非常強大,日本的造船業也發展的非常迅速,已經能夠獨立建造最新型的戰列艦。
1902年,英日同盟成立,英國向日本轉讓了大量造船技術,推動了日本造船業的進步。1910年,日本從英國購入金剛號戰列艦,並接收了其全部設計圖紙。結合此前設計建造薩摩級、河內級戰列艦的經驗,日本下至驅逐艦、潛艇,上至戰列艦的完善軍艦設計建造體係已經成熟,金剛級也成為了日本海軍最後一級從海外購置的軍艦。民船的國產化相對較晚,到20年代,日本仍須向美國訂購船隻以改進提升相關技術水平。盡管存在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但此時的日本已經基本建立了完整的造船工業體係,成為了世界造船業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可以說,英國人是日本造船業的師父。1905年爆發的日俄戰爭,英國在武器裝備上,對日本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著名的對馬海戰。這是在“前無畏艦”時代,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當時日本就裝備了最大的戰列艦“三笠號”,它正是出自英國之手,從“三笠號”開始,英國就成為了戰列艦時代的關鍵推手。從“三笠號”到“金剛號”,日本海軍的戰艦技術究竟經曆了什麽?英國為何要幫日本?“三笠號”為什麽會成為日本海軍的精神圖騰?
1899年3月1日,作為日本海軍部“六六艦”計劃的最後一艘英國製造的戰列艦,正式交付日本,此後就開始了這艘戰艦的傳奇之路。三笠號作為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東鄉平八郎的旗艦,在日俄戰爭的兩次海戰中大放異彩,在戰鬥中多次損毀。
三笠號戰列艦
“三笠號”之所以被當作舊日本海軍的精神圖騰,是因為它在日俄戰爭中的經曆,1904年8月,被圍困在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企圖突圍,日俄兩國艦隊在黃海海麵相遇,雙方戰列艦和巡洋艦互相開火,雙方都傷亡嚴重。“三笠號”戰列艦被數門重炮擊中,但是憑借其強大的裝甲,依然能夠在戰鬥中繼續開炮,俄國的“親王號”被其重炮擊中,指揮官當場陣亡,艦隊一片混亂,一時間群龍無首,其他戰艦在逃命中被擊潰。
在1905年著名的對馬海戰中,“三笠號”帶領艦隊完成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5月27日,日本聯合艦隊與俄國太平洋艦隊在對馬海峽相遇。戰鬥一開始,東鄉平八郎就舉起“Z”字旗,對“三笠號”的海軍喊道“帝國興衰在此,我們將全力以赴”。
在距離俄羅斯艦隊8000米左右的距離之時,“三笠號”突然150度大轉彎,8000米的距離剛好是當時戰列艦副炮的最遠射程,整個艦隊轉彎差不多需要2分鍾。在此期間,“三笠號”於無保護狀態,完全暴露在俄國艦隊的火炮射程之內,這是非常冒險的操作。
正如日本海軍高級參謀秋山真之,在戰爭之前用兵棋推演的那樣,俄艦隊總司令羅哲斯特文斯基一定會下令,將所有火力集中在旗艦“三笠號”上。被305毫米火炮命中6次,被152毫米炮擊中19次,要是一般的戰列艦應該已經沉沒了,但是“三笠號”在建造之時,就裝備當時最先進的德國克虜伯滲碳鋼甲,這就讓“三笠號”皮糙肉厚,特別抗揍。在這關鍵的2分鍾後日本海軍搶占了“T字型戰法”的有利陣位,打出了最大火力傷害,30分鍾之內,俄國艦隊已經是損失慘重,“三笠號”和“朝日號”聯手圍攻,俄軍旗艦“蘇沃洛夫公爵號”,俄艦隊總司令羅哲斯特文斯基被打成重傷,隨後“三笠號”聯合“富士號”撞上了一艘俄國戰艦的彈藥庫,直接被炸沉了,神奇的是“三笠號”竟然隻有一門152毫米的火炮被摧毀。
整場對馬海戰結束以後,日本聯合艦隊一共損失了三艘魚雷艇,戰列艦竟然一艦沒沉,而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損失極其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三笠號”承受了最大傷害,一共承受了40發炮彈的傷害,其中305毫米主炮就有10發,152毫米副炮有22發,並且打出了124發,305毫米主炮的炮彈,僅次於“朝日號”,成了整個對馬海戰的“MVP”。
“三笠號”之所以在戰爭中表現出色,說明當時英國戰列艦技術是很先進的,是火力和防護的前所未有結合的產物。是在英國為日本定製的“敷島”級戰列艦的基礎上改造的,長131.7米,寬23.2米,吃水8.28米,從艦型來看是英製標準的“前無畏級”戰列艦,噸位從14,900噸增加到15,140噸,排水量的增加意味著它可以攜帶更多的火炮和裝甲。
在火力方麵,在吃水線以下安裝了2座雙聯305毫米(口徑)主炮、一副在艦首,一副在艦尾,副炮包括了,14門152毫米、18門76.2毫米單炮以及12門46毫米炮,副炮安裝在船體兩側,均為速射炮。
“三笠號”的火力非常合理,由遠到近,火力密度極高,除此之外,三笠號還配備了四具45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主炮的射擊精度非常高,因為配備了英國格拉斯哥光學公司製造的測距儀,大幅度提高了測距效率。
在防禦方麵,“三笠號”安裝了德國最新的克虜伯滲碳鋼甲,同級的其他三艘艦采用了哈維鎳合金,相比之下,克虜伯鋼具有更好的耐用性和更高的防禦能力,防禦性能比同時期的英國裝甲鋼高出50%左右。
“三笠號”的主炮裝甲厚度達到了203~254毫米,主裝甲帶厚度為102~229毫米,控製室裝甲厚度為350毫米,最厚的地方有356毫米。整艘戰艦就是一個覆蓋著裝甲的鋼鐵身軀,隻要重要部位不連續命中兩發炮彈,就可以正常作戰,同一部位被兩發炮彈連續擊中的概率很低。在通訊能力方麵,裝備了當時先進的無線電通訊設備,36型無線電台,可在80海裏範圍內使用,當時戰艦的無線電通信的有效距離,最好也就100公裏左右。
俄羅斯海軍在這方麵相對落後,“三笠號”就是一個六邊形戰士,說她是當時最先進的戰列艦也不為過,那為什麽日本能夠在日俄戰爭之前,擁有裝備如此精良的“三笠號”呢?這個與大英帝國的全球布局有關。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