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音頻精華版
原文再續,書接上回。上回說到日本在英美全力支持下,終於打贏了日俄戰爭。各位看官會問,為何英美都看上日本?大家請把眼光放在日俄戰爭之前。在日俄戰爭爆發之前,全球的殖民地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了,以英國、法國和沙皇俄國為代表的老牌殖民主義帝國,和以美國、德國、日本為代表的新崛起的工業國,為了爭奪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因此戰爭不可避免。
從地域上來看,歐洲的法國和德國因為1870年的普法戰爭結下血海深仇,奧匈帝國與沙皇俄國圍繞巴爾幹半島這個“火藥桶”,展開了激烈的廝殺。在非洲,法國與意大利因為北非的突尼斯矛盾尖銳,在太平洋及拉丁美洲地區,美國與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等地區的矛盾白熱化。
在亞洲,海洋霸主英國,與歐洲陸地霸主沙皇俄國,在中亞、西亞等地開始了各種地緣博弈。因為工業化慢慢從英國向周邊國家擴散,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各國都想爭奪更多殖民地,以便控製更豐富的原材料供應與市場。
從沙皇俄國的視角來看,追求世界性的霸權,源於東正教賦予俄國人的救世主(彌賽亞)情結,“俄羅斯沒有邊界”是當時俄國人的普遍想法。在19世紀的巔峰時期,沙皇俄國的國土麵積占了整個歐亞大陸的42%。如此龐大的國土麵積,俄羅斯隻能把軍事集中在強敵環伺的歐洲東部和黑海地區,而在遠東的策略上主要以防守為主,但是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正在威脅其遠東利益。
1891年,沙皇俄國開始主導的西伯利亞鐵路的修建,提高對遠東的軍事調度能力,正是為了應對正在崛起的日本,此時距離中日甲午戰爭還有3年,距離日俄戰爭也不過13年。

因此大英麵臨沙俄的崛起打破了歐洲各強國平衡的局麵。尤其是在1815年拿破侖戰爭之後,俄羅斯勢力急劇膨脹。加上鐵路技術的發展,更使沙俄的國際地位快速飆升。沙俄與德國,都發現鐵路運輸可以大幅度提高商品流通和軍事調度能力。而擁廣袤的國土麵積的俄國,具有把這種能力發揮到極致的潛力。當時歐洲各國都需要看沙俄的臉色行事,俄國人自稱“歐洲憲兵”,儼然以歐陸霸主自居。
為了圍堵沙俄,英國費盡了心思,經過的多年的布局和經營,英國人從芬蘭、羅馬尼亞到土耳其、阿富汗、再到印度構築了一條嚴密的海洋封鎖線。多年來,沙俄無法獲得像樣的出海口,英國更通過1853年的克裏米亞戰爭把沙俄打得元氣大傷。
從克裏米亞戰爭之後,迪米特裏·米柳京對俄國進行了軍事改革,用義務兵製度取代了的募兵製度,把軍團縮編為師,這讓沙俄軍隊不再是由貴族莊園內的農奴構成,這提高了俄國陸軍的戰鬥力和反應速度。
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要求割讓遼東半島,這讓在東北地區經營多年的沙俄感到巨大的威脅,如果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之後,那麽其的遠東利益就會化為泡影。
曆史上的沙皇俄國一直因為出海口發動戰爭,因為沙俄的崛起和17世紀末、18世紀初,彼得大帝時期的改革有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領域,全麵向西歐學習有關,西方是以海洋立國的海權國家,出海口就是關鍵。
位於遼東半島的旅順港對沙俄來說不光光是一個出海口,而是關係到其遠東的戰略,如果遼東半島被割讓,那麽沙俄的遠東就會非常被動。所以利用外交手段,聯合法國、德國要求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史稱“三國幹涉還遼事件”,軍事實力是外交的後盾,日本在沙俄的軍事實力麵前隻有忍氣吞聲。
當時日本海軍的二把手,實際的話事人山本權兵衛,深知此時與沙俄海軍的實力懸殊巨大。一旦貿然開戰,凶多吉少,所以勸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要保持冷靜,先發展海軍裝備,臥薪嚐膽幾年時機成熟再動手。此舉正合英國心意。兩國從1895年之後,在對付沙皇俄國的問題上就一拍即合,日本就很自然的成了英國在遠東遏製沙俄的一枚重要棋子。再加上從1899年到1902年,英國在南非與荷蘭人的後裔之間爆發了第二次布爾戰爭,所以英國也騰不出手來對付沙皇俄國。

1904年,在準備了整整9年之後,日本海軍以偷襲的方式,拉開了日俄戰爭的序幕,英國在日俄戰爭的角色是極其重要的。在開戰之前,英美先支持日本在沙俄國內的間諜活動。在日俄戰爭開戰之前,日本明治政府的美國智囊團知道,當時的日本處於劣勢,所以就建議應該利用俄國國內的各種勢力,讓其腹背受敵。
1904年2月,潛伏在歐洲的日本間諜明石元二郎接到的密令,在英國政府的幫助下,他布下了強大的情報網,搞到了歐洲各國的文書情報,並且對俄國當時的社會問題和困境進行了詳細和透徹的分析。接著他開始引導和操縱輿論向有利於日本的方向傾斜,煽動波羅的海三國搞獨立運動,1905年,俄國國內的革命與明石元二郎的關係密切,隻要在俄國腹地鬧得天翻地覆,就可以影響其對遠東的軍隊調度和支援。
明石元二郎是一個不修邊幅,生活作風拉胯的人,曾和上司山縣有朋聊天的時候,因為憋不住尿,他麵不改色心不跳的直接拉褲子上,一個話不多的狠人。在日本被稱為歐洲特工之王,後來德國威廉二世對其評價是,明石元二郎的間諜行動,超過了20萬日軍。

英國讓沙皇俄國在戰略上陷入被動的第二個作用是,在日俄戰爭期間,封鎖了蘇伊士運河,把歐洲通向亞洲最近的海上通道給堵死了,這就讓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隻能繞過非洲最南端,長途跋涉,精疲力盡。航行整整1萬八千海裏,在航行了7個月之後,經過日本附近的對馬海峽時,與早已埋伏在此的日本聯合艦隊交戰。
而且在漫長的航行期間,英國還利用自己遍布世界的殖民地,想方設法對俄國艦隊進行監視,按照當時國際法的規定,交戰國軍艦不得在中立國港口停泊。這就讓俄國第二太平洋第二艦隊陷入了戰略困境,如此超長距離的航行又不能及時補給。導致俄國艦隊在一出發的時候,就要帶上各種物資,當時的燃料還是煤炭,所以必須在出發前帶上充足的煤炭,據說就連船員床鋪下麵都堆滿了煤炭,衛生條件差非常差,還沒開戰就病倒了一大片。長時間的航行,讓俄國海軍的精神狀態非常糟糕,這在激烈的海戰中是非常致命的,這給日本聯合艦隊創造了“圍點打援”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英國就是幫助日本係統性的提高海軍武器裝備,而且早在甲午戰爭之後就已經開始了,其中對日俄戰爭結果影響最大的就是“六六艦”計劃。1895年,日本海軍省的二把手山本權兵衛,受海軍大臣西鄉從道之命,製定未來的海軍規劃,原則上兩個重點,第一,考慮亞洲總體政治形勢,第二,考慮亞洲主要大國的戰略規劃,說的直白點,就是怎麽對付沙皇俄國。
山本權兵衛認為當時的日本海軍裝備,麵對俄國海軍一點都不抗揍,所以需要裝備六艘戰列艦和六艘裝甲巡洋艦,這就是所謂的“六六艦”計劃。這一年的7月份,海軍大臣西鄉從道向內閣遞交了新的海軍擴軍計劃,一共需要2.8億日元,其中2.13億日元用於購買軍艦。約6700萬日元用於擴建造船廠、維修基地和各類海軍學校,甲午戰爭清政府的賠款大部分用在這個方麵,可是當時的日本造船技術還很拉胯,所以隻能買。
作為當時世界海軍第一強國,英國在造軍艦方麵確實很厲害,對英國來說,既能賺錢又能打擊沙皇俄國,這種一舉兩得的事情。但沒想到的是,英國居然會拿出看家本領,給出最好的技術,可見英國也是想把俄國往死裏整,接著4艘“敷島”級戰列艦在英國開工。
代號分別:敷島、朝日、初瀨和三笠,按照英國對戰列艦級別的劃分,屬於“前無畏級”戰列艦,其中最後一艘建造的戰列艦“三笠號”非常特殊,幾乎代表了當時英國戰列艦製造的最高水平。詳細可以重溫《日本 – 華麗的印度(四)明治海運興國》。
正如《日本 – 華麗的印度(五)》提到,日俄戰爭後,美國因為日本已經有實力威脅到美國的加州,開始對日本提防,而英國還是繼續支持。這要從1870年,“鐵血宰相”俾斯麥主動挑釁法蘭西第二帝國,引發了普法戰爭,最後普魯士王國大獲全勝,統一了德意誌帝國說起。德國取代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後,隨著德國實力的增強,以及軍國主義勢力不斷膨脹。

在二十世紀初,德國推行重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的“世界政策”,企圖建立一個“大德意誌帝國”,這讓英國的霸主地位又一次被挑戰,尤其是在日俄戰爭之後。沙皇俄國的海軍遭遇重創,在遠東的勢力衰退,英國與沙俄和法國之間的矛盾就不是那麽尖銳了,這就使得英、德矛盾逐步上升為歐洲列強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和法國不會將殖民地拱手讓給德國,德國想要獲得殖民地,就必須發動戰爭,在日俄戰爭之後,英國與德國都在拚命地拉攏盟友,強化各自的勢力範圍。

鐵血宰相-俾斯麥
德國的崛起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是巨大的,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全麵學習西方,2年後普法戰爭爆發,德國陸軍稱霸歐洲大陸,所以日本近代陸軍是仿照德國陸軍建立起來的,整個日本陸軍部有嚴重的親德傾向。
日本為了打贏1905年的日俄戰爭,欠下了巨額外債,英國和美國成了日本最大的債主,沙皇俄國拒絕賠款,巨大的債務壓力,讓日本很可能抵擋不住德國馬克的誘惑。為了防止日本倒向德國,英國的策略就是先穩住日本,延續和強化1902年的英日同盟。
為了拉攏日本,英國選擇主動讓步,默認了日本占領朝鮮半島,企圖將其納入英國在遠東地區的防務體係。1905年,英國和日本第二次簽訂盟約,明確了各自的義務,1911年,兩國又對協議進行了補充完善,期限為10年,英國認為對防止日本倒向德國發揮了巨大作用,日俄戰爭之後,剛剛取勝的日本,野心也越來越大。同時英國也把造船技術傾囊相授,終於把日本培養成五強之一。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國在主力艦總噸位上的比例為:5.25:5.25:3.15:1.75:1.75,從而限製了日本海軍的規模,並對條約國的戰艦建造、噸位、武器以及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基地做出了嚴格限製。當然,這是後話。
二戰後的日本,也繼續繼承了這個位置,成為美國在亞洲的首席監督者,第一島鏈的核心。中國要大國崛起,最起碼要重建東亞的朝貢體係。不拔除日本這口釘子,這個願望無法實現。但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言論剛好給中國有足夠的理由去拔除這口釘。
中國已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華錯誤言論向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致函,闡明中方嚴正立場。該函件作為聯合國大會正式文件,將向全體會員國散發,這是中方針對日方挑釁采取的重要外交行動,旨在向國際社會揭露問題本質、維護國際秩序及國家主權。這個就是為後續的製裁提供足夠的法理依據。
雖然目前沒有動武的必要,但這個是突破美國對華金融戰的缺口。須知道,“強美債+強美元+無限貶值的日元”這個組合,是打擊人民幣體係的超級金融核彈。“強美元+強美債”組合,相當於是胡蘿卜,虹吸中國這裏的大量資金去美元體係。而“無限貶值的日元匯率”,相當於大棒,跟人民幣玩匯率競爭性貶值,倒逼我們不少資金出走。因此,如果沒有日本積極參與美國金融戰的“閉環工作”,我們這輪人民幣資產的價格下行,還不至於如此慘烈。當初玩弄“環中國牛市”,就是這個超級金融組合搞成的。相信,大家也有不少身邊的朋友,這兩年不顧日元匯率貶值,去日本投資。
當初美日聯手在1996~1997年期間也是祭出這個超級組合,直接打爆東南亞國家。現在高市早苗給我們的“機會”。美聯儲現在降息,是一會兒推進,一會兒又說不行。導致中美利差還是很大,中國央媽放水救市的空間很小,被美聯儲死死的壓製。日元匯率,現在還在不斷往下走,都到了160關卡,近乎是自由落體。
現在中國經濟被偏通縮的環境折騰,意味著到了要更大規模祭出國內需求刺激計劃,尤其馬上十五.五規劃要進入落地環節了。如果可以拔除日本這口釘子,那我們央行的壓力,就會小很多。屆時,美國的金融戰威力,就會大為削弱,甚至後麵就沒有繼續推進的必要性了。所以,這次我們對日反製,其實,最終都會聚焦於放大日本的金融風險,甚至是影響日本的宏觀政策的困境。
目前,日本央行現在正陷入兩難抉擇:加息將引發債務崩塌,維持低利率則坐視通脹侵蝕儲蓄。你覺得它們會選前者還是後者?需要的是,日本不收回言論,每天加碼措施。日本目前最大問題是政府債務超過GDP的230%,央行手裏握著其中一半,相當於每兩張國債就有一張是“自己買自己”。日本政府債務總額約1,324萬億日元(2025年3月),占GDP234.9%,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遠超希臘危機時的180%。
政府債務相當於每個日本人背負106萬美元的債務,或日本全年GDP的2.3倍以上。日本央行持有52%的日本國債(約576 萬億日元),相當於每兩張國債就有一張被央行 自己買自己。作為對比:美聯儲約 18%,韓國央行不足3%。
放眼全球,這種操作在非洲都罕見——利比裏亞、津巴布韋(津巴布韋曾達796 億 %月通脹率)曾經這麽玩,結局都是通脹失控、貨幣跳水。日本之所以還沒翻船,靠的是昔日全球光環、全球金融地位(海外淨資產約占GDP80%)和國民超高儲蓄率,相當於給破船加了一層“國際購買力”的防水漆。
如果中國加把勁,對日本全麵製裁,對日本封鎖市場,斷供應鏈,斷原材料供應如稀土等。根據日本去年發布的2024年版《通商白皮書》顯示日本貿易統計以約4300種商品為對象。白皮書使用赫芬達爾一赫希曼指數(簡稱HHI)進行更為詳細的分析,該指數顯示了日本與夥伴國貿易的集中程度。如HHI高於50,說明該商品的進口“高度依賴”某單一來源。就該報告所覆蓋的4300種商品來看,日本近40%的商品高度依賴某個單一進口來源,且該進口來源多為中國。日本對中國的特定依賴進口品類為1400種,對美國和韓國分別為252和151種,另外美國對華的高度依賴品類為567種,德國為221種,日本擔憂過分依賴中國供應鏈。結論就是日本貿易依賴東大,相反東大可以去日化。
下一步可能是經濟和國際法方麵的壓力,比如琉球問題繼續抬出來,比如貿易上的控製,現在隻是說還沒有具體行動,其實手段多了去了,這些都是前菜,大菜還沒上呢,要享受這個對日本不斷收緊勒緊絞殺的過程,這也是一種戰前測試,這次肯定是要壓上去的,日本狗急跳牆怎麽辦?那太好了。
如此高壓下,高市早苗領導的日本內閣據稱已批準了一項1354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以"對抗通脹影響",但當前通脹正是由上一輪刺激政策引發的。這導致日本30年長債利息飆升到3.35%。
大規模財政刺激,會打擊日元匯率,進一步提高通脹;嚴控通脹、維穩匯率,會讓經濟繼續停滯,甚至更差。現在,中國的出手,就是溫水煮青蛙,不斷的讓日本的經濟停滯壓力更大,也直接間接去拉抬日本的匯率維穩壓力、日本的通脹壓力。因此,接下去,高市早苗就麵臨極為痛苦的選擇:是隨性放任通脹、放任日元貶值,就往死裏刺激;還是控一控通脹為主?
大概率,高市早苗隻能選擇前麵這條路。這在之前的金融戰環境下,對於我們而言是有壓力的。畢竟,會帶來日元競爭性貶值壓力。不過,當時大家認定,日本的地緣環境是安全的,巴菲特也帶頭把錢放在日本這裏。可是,現在這麽一折騰,日本的地緣風險巨大,不比台灣好多少。既然如此,此時日元貶值會加速資金流入人民幣體係,相當於我們直接跟日本搶奪全球流動性。
格局如此巨變,邏輯自然也就完全不同了。如果日本央媽舉手賣美債來維穩日元匯率,那麽,美國又要被連帶傷害。美國被連帶傷害,最終也會倒逼美聯儲隻能自己下場支持寬鬆邏輯下的美債維穩。按照這套組合拳,那麽,我們終於可以說:中日地緣爭鬥,極有可能為本輪中美金融戰畫上句號。
簡單來說,中國有機會通過升級衝突,直接引發美日的雙重壓力:挑起美債與日本央行的關係惡化。而且,近期日本“股債匯三殺”出現,明顯是有人在玩“做多美元、做空日元”。如前所述,日本政府的債務規模已經是主要經濟體中問題最嚴重的。對比之下,中國的中央債務比例極為健康。因此,中日經濟金融戰,債務危機在即的日本,拿什麽鬥?
現在是中國突破美元霸權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想要在美元體係之外,找到一個新的國際資金池,讓自己可以在裏麵兼顧資金安全和一定的收益。甚至,歐盟都在擔心,川普隨時可能要用歐美貨幣互換協議打劫歐洲的財富,也在想如何建立新的資金池,不要被美元體係完全綁架。
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相信,白宮就可以遙控美聯儲來對付任意一個國家。原本,日本還是一個可選項。現在這麽一折騰,日元體係也不靠譜了。
反觀中國,任何出手,都是有理有據有節。中國在軍工、AI、地緣戰略等諸多關鍵領域,都是如此穩如老狗。因此,逐步將人民幣離岸市場作為新的資金池,已經是越來越全球流動性的新共識。這是日本的戰略級別的犯錯,幫助中國吸收國際上存量的流動性。
而美國已經被AI敘事綁架,美國的消費目前隻剩下股市來支撐。11月14日,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披露購買了穀歌51億美元的股份。剛好,13天前,穀歌推出了Ironwood。這款芯片能實現英偉達GPU的功能,成本僅為英偉達的五分之一。並且,在提交文件6天後,穀歌發布了地球上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模型Gemini 3。它完全沒有用任何Nvidia芯片進行訓練。這意味著英偉達芯片的壟斷地位被終結。除了穀歌,所有人工智能公司都要向英偉達支付30到40億美元來訓練前沿模型。
而穀歌使用自有的Ironwood TPU隻支付6億至7.5億美元的費用。穀歌擁有工廠。其他人都要租工具。關鍵是,巴大師決定買下的東西,一定有什麽別人不知道的事情。難道這才是英偉達大跌的原因?
穀歌和博通共同開發了TPU,這是僅次於英偉達的第二大AI芯片公司,穀歌是其定製計算服務的最大客戶,為設計穀歌所需的芯片,每年有40億美元流向博通。而台積電是他們的代工廠,生產每一個TPU。
關鍵是穀歌雲在贏利,三季度收入達到150億美元,同比增長34%。蘋果的AI模型也是基於穀歌TPU進行訓練,穀歌構建了一個完全獨立的技術構架,其Gemini 3不需要英偉達芯片進行訓練。
換句話說,AI競爭不僅是芯片競爭,而是一場全鏈條上的競爭。電力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建設公司、冷卻係統製造商、網絡設備供應商、分布式訓練係統等。在全鏈條競爭中,穀歌明顯優於OpenAI,尤其是在資金方麵,等等。AI競爭不僅是中美,更多的是在美國國內。如果OpenAI遭遇到大麻煩(至今仍在大量燒錢等),或將波及到英偉達。
說句題外話,上周美國科技股下跌影響至A股,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因為穀歌挑戰了美國其他AI公司並導致其股票下跌,很正常,與A股關係不大。
相信AI仍然是未來全球發展方向。換句話說,AI沒有結束,是芯片壟斷地位被結束了。
金融戰,漸行漸遠。後續,就看12月份的北京重磅經濟工作會議上,如何籌謀未來的“戰場打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