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正文

懂王還是闖王

(2025-04-30 09:56:09) 下一個

一位斯裏蘭卡作家寫道:中國在17世紀時擁有更適合建立海上帝國的航海技術,但並沒有這麽做。中國曾來到斯裏蘭卡,帶來了物品,然後因為對我們不感興趣就離開了。維持一個海上帝國既麻煩又昂貴,中國並不需要它。

然而,貧窮的歐洲早已自身難安,需要尋找新的地方來掠奪資源(如果你願意深入探討,這還導致了種族主義)。重要的是要記住,歐洲人當時尋找的是印度和中國,因為那裏才是財富所在。

我們並沒有互相尋找,也沒有互相殖民。世界正在回歸這種舊秩序,而殘酷的歐洲人仍然無法接受這一點。他們就是不能好好管好自己的事。

——來自indi.ca

這位作家所寫的,正是華盛頓所擔心的。故此,才有從奧巴馬的“重返亞太”到現在的川普2.0,對中國的圍堵與阻擊手段越來越激烈。川普,這位網紅總統,一方麵明白美國已經今非昔比,需要收縮勢力範圍,也意識到沒有能力保住亞洲與東歐;但另一麵又不甘心,結果造成百日新政一事無成。

懂王任用馬斯克組建效率部,要對美國官僚機構與人員大幅精簡,但不久,馬斯克的精簡部門與現任的內閣部長產生利益衝突。請問哪一個部長願意精簡自己的人馬與預算?剛開始,老川還想馬斯克去審計國防部與美聯儲,現在也不了了之。川普上台之初,多次公開發聲,要將美國的國防預算開支,按照至少8%的比例逐年減少。然而川普最近的表態,卻是要將美國最新的國防預算,提高到創紀錄的1萬億美元。

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從競選開始,就不斷表達不滿。關稅戰後,更公開表示要解雇鮑威爾。但是前幾天老川又否認了要將鮑威爾趕下台,這表明川普對美聯儲的幹預,也徹底失敗。美聯儲也在川普承認失敗後,表態可能6月可以降息。

吞並加拿大方麵,川普也表現得毫無章法。川普對待加拿大主要是沒有個後續。如果當時一個一個的收拾,先對付加拿大,然後一個一個的弄,不會搞成這樣。結果是老川把加拿大弄了一半,又不去找保守黨聯絡,保守黨就很尷尬啊,賣國無門啊。然後不知道怎麽了,突然又開始給全球加關稅,加拿大那邊還沒折騰完,就又給全球上難度,然後加拿大那邊就解脫了。對格陵蘭也是類似,上麵有美軍基地,有決心就直接拿過來就是了。現在光打嘴炮,大家慢慢就不怕了。老川難道真認為,隻要極限施壓,丹麥就會談個好價錢就可以賣島?

俄烏戰爭方麵,100天過去了,連澤連斯基都搞不定。其實關鍵還是老川不願意爽快放棄東歐。雖然,他心裏麵也認為東歐可能不保。如,老川任命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邁克·沃爾茨表示:“美國當前的公共債務已高達36.2萬億美元(截至2025年2月),從現實角度而言,已無力繼續承擔對歐洲安全的財政補貼。他強調,必須明確區分美國在東歐的盟友——包括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這些國家的地緣戰略重要性與資源投入需重新評估。”此外,沃爾茲再次強調,美國無意為烏克蘭的安全提供讚助,烏克蘭必須找歐洲提供進一步的援助。

俄烏戰爭是實質是美國輸給俄羅斯,現在隻能撤退,減少損失,盡量保持體麵,而不是還想拿到戰場上拿不到的條件。

而老川在百日新政前的最後一搏,開始全球的關稅戰,隻堅持了一天,就就以暫停90天執行而草草結束。針對我們不斷升級的關稅大戰,堅持到第15天的時候,川普開始喊話將會逐步下調。但可惜北京遲遲不打電話,不給老川台階下。當然,北京也知道隻要開始談判,美國就會開動宣傳機器,散播中國開始妥協,從而威脅其他國家快投降,最後就能領導全球,圍堵中國。這點小心思,又怎能瞞過北京?

因為北京的硬抗,全球所有國家,包括日韓都盡量拖延談判。甚至美財長稱“韓國希望大選前建立貿易談判基本框架”,韓方連忙否認:從未向美方傳達此意。日本首相石破茂更多次表達不急於達成協議。

如果川普對俄烏戰爭還有一點清醒認識的話,那麽對中美實力對比還是停留在2016年。如果當年卡科技脖子,令中國有點手忙腳亂。現在芯片,ai與機器人等已經突破,很多方麵都開始領先美國。就算是老川最得意的美國消費市場,其實也落後於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消費經濟體,2023年,美國消費者在商品和服務上的支出達18.8萬億美元,約占當年美國GDP的68%。其中,服務消費總額達12.7萬億美元,在總消費支出中占比達67.5%;商品消費總額達6.1萬億美元。如圖所示,住房和水電費、醫療保健是家庭支出最高的類別,分別達3.3萬億美元3.1萬億美元。商品消費方麵,美國人在食品雜貨上的支出最高,為1.4萬億美元。

美國所謂消費高是零售業之外的醫療,法律等服務型消費,這點中美差距巨大,如甜甜圈看腰疼摸一摸就能花5000美元,隨便做個CT就六七千美元的消費。

零售美國確實也高於中國,但建立在美國高物價上,很簡單,2024年中國汽車零售額僅為美國的45%,但中國新車銷售2600萬輛,美國是1550萬輛,因為美國人買的是價高配置低的汽車,中國的車價是全球最低,且配置最高,這點是十幾年前的美國具備的,我們曾經羨慕的,經過這些年的大通脹和去工業化,美國早就不是那個美國了,我們反而是那個時代的美國了。

按照中國這種實實在在的消費理論,美國的GDP的成色是嚴重不足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汽車消費,先說出貨量,中國的汽車出貨量比美國高,全球第一出貨量。如果按照交易額去看,好像是差不多的,但如果比較配置,中國的一個幾乎滿配的汽車的售價,跟美國市場銷售的同等級別定義的車的配置好很多,也就是說中國人的消費其實比較實在,不承認或者說不善於搞高附加值定價,說得再直白點,就是沒有營銷故事的錢,所以如果按照中國的這種沒什麽泡沫的玩法,美國已經不是世界第一消費強國。

其它都是如此,如果對比的是消費數量,中國遠遠高於美國,且中國人消費的工業品的品質都高於美國,沒錯,就是高於美國。

老川多次說,美國消費者的錢是中國最想要的東西。這是間接的,除非中國商家能直接賣貨給美國消費者,目前還不可能。美國商家才是所有商業環節的掌控者。對中國生產商來說,美國商家的好處是量大,談好一個單能頂多個國家,願意低價搶生意。

真實的情況是美國經銷商買入中國商品,通常會加價4倍以上賣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其中的增加值在物流、倉儲、零售、廣告、品牌等多種環節中分配,變成服務業的GDP。因此,中美貿易受益最大的是美國的流通環節,利潤遠高於中國生產商。美國商家擅長漲價,利用種種理由讓消費者接受高價,利潤支持美股市場。

連馬斯克都轉發:2025年,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GDP預計約為35.29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 28.78 萬億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歐洲(歐盟27個成員國)GDP 預計約為21.99萬億美元。因此,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約為美國的1.23倍,約為歐盟的1.60倍。這些數據反映了價格水平差異的調整,能夠更好地反映國內購買力。

可惜老川一個賭場老板,不懂製造業,身邊都是網紅鍵政的水平。如果他知道,中國生產者優化了所有環節,掌握所有生產技術,壓縮成本,在生產端贏得競爭勝利。這體現在中國向全球發出的集裝箱船上,如果不看裏麵的貨物價值,中國在全球集裝箱進出口貨運量有壓倒性的優勢。2024年全球集裝箱運輸量(僅重箱,沒貨的空箱不算)達到1.83億TEU(1個20尺貨框,40尺的算2個),同比增長6.2%,而中國直接發出的占約35%,如果考慮間接繞道的就更高。換句話說,中國壟斷了全球的生產能力,就算你買越南與墨西哥的產品,其生產線與中間產品,都是中國控製。

美東時間周二,美國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吉恩·塞洛卡(Gene Seroka)預計,該港口下周的進口量將比去年同期明顯下降,降幅將超過通常進口貨運量的三分之一。塞洛卡解釋說,該港口近一半的貨物來自中國。因此,隻要中美之間的貿易關係不能緩和,該港口的貨物流入前景可能都會很黯淡。塞洛卡表示:“我們接下來將看到的是,零售商還有大約五到七周的庫存,然後消費者們的購物選擇將會明顯減少。”

美國西海岸碼頭工人工會稱川普的貿易政策是“魯莽和短視”的,並警告說,美國的關稅將導致大量失業,並使美國工薪階層麵臨更高的物價。

這意味著,幾周後,美國的貨架會空。同時也意味卡車、物流運輸業都將受極大影響,需要裁員。美國有900萬人從事卡車運輸相關工作,1600萬人在零售業工作,經濟下行風險很大。嚴重的可能至少有50%的卡車司機失業。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在FOX稱,他並不清楚由於川普的關稅政策,美國消費者將會麵臨多少空貨架,還說“我假設(零售商)已經預先訂購了”。

貝基?奎克:“美國人什麽時候能感受到所有這些事情的影響呢?”

貝森特:“我無法告訴你各個零售商在囤積貨物、尋找替代品和應對需求彈性方麵都做了什麽。”

換句話說,影響可能隨時會出現。

老川可能不意識到貨架上的商品需要有人生產、運輸過來。更嚴重的是,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63%是最終產品,例如美國消費者購買的服裝和電子產品。美國進口的37%是用於美國生產的中間產品。這些商品尤其用於機械、工具和汽車行業。同時,美國中小企業占從中國進口商品的41%。因此,對中國關稅的大幅上調不僅會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還會增加美國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商品結構呈現出顯著的產業特征與供應鏈深度綁定關係,其貿易格局既反映了全球分工的曆史路徑,也揭示了當前中美經濟互動的複雜性。

美國從中國的進口結構本質上是全球產業鏈分工的產物,關稅政策雖能短期保護特定行業,但無法扭轉供應鏈的深度互嵌。根據美國專家估算,若長期維持高關稅,美國消費者將承受年均3800美元的福利損失,中小企業麵臨生存危機。而中國通過市場多元化(對東盟出口增長8.1%)和技術升級(半導體國產化率提升至15%)正在重塑貿易格局。這場關稅博弈的最終輸家,是那些試圖用政治手段扭曲經濟規律的政策製定者。

估計在沃爾瑪、家裝零售商Home Depot,塔吉特(Target)在內的美國零售公司去白宮麵聖後,老川開始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估計是同意對這些零售商品豁免關稅,因此他們通知中國供應商恢複發送因月初關稅戰開打而暫停運送的貨物,關稅由美方買家承擔。

不過這些措施可能已經晚了,已經造成傷害。由於美國關稅政策的變化是以小時計算的,變成一個高度不可預測的市場,全球所有出口美國的貿易商,不會等90天結束,而不去找替代市場。其實,包括美國人也無法下單了,運輸需要30天,加上生產時間,供應商還能好像以前一樣隻收10%的定金嗎?如果收全款,美國的中小企業哪裏有這樣的實力去做生意?老川其實是對美國自己下達了全球禁運令。

老川第一任,因為有官僚係統的製約,現在看,其實幫助,不可能做出這些荒謬的決定。第二任,充分掌握了總統的權力後,終於可以任意妄為。老川的思想還停留在美國全球獨大的幻想之中,就算犯錯,最多花多一點代價,也沒啥了不起。他根本不知道,中國對全球製造業的壟斷,已經是可以店大欺客的程度。他發動關稅戰前,應該先想好怎樣令貨架長出貨品。

其實老川這種網紅總統能上台,往往也是帝國末期多妖孽的現象。老川能發現問題,但不了解這個問題背後複雜的脈絡,想當然後,就匆忙下決定。好像,拜登連胡賽武裝都搞不定,不信邪,一定要再炸一次。結果因為航空母艦“杜魯門”號要急轉彎躲避胡塞武裝火力,連一架價值6000萬美元的F-18戰鬥機都甩進海裏。把美軍最後的一定餘威都耗盡。

以前我還以為老川最終目標是對中俄打嘴炮,壓榨盟友,然後退縮美洲與西歐。他也多次表示要壓縮軍費,與普京談判也好像要讓出東歐。其實隻要他願意讓出亞洲與東歐,中俄哪裏會不願意配合?但老川的如意算盤可能是打出美國最後的王牌,美元,以其作為最主要國際貨幣的信用原點地位,一次性收割一波大的,然後縮回新大陸,看舊大陸亂成一團,過幾年再殺出來摘桃子,重複二戰獲得最大勝利果實的故事。

可惜,以現在美國的工業情況,要恢複二戰前的工業希望非常渺茫。一方麵,老川不能動各大財閥的利益,而廣大韭菜已經被承重的稅負,債務,醫療,教育等壓得喘不過氣。本來想削減軍工複合體的,最後也是把軍費增加到1萬億。

同時,美國如今已不具備全麵發展製造業的土壤。雖然高達80%的美國人支持製造業回歸,但真正願意投身製造業工作的人卻寥寥無幾,78%的人不同意自己去幹製造業。此外,美國在工業用電供應、配套產業鏈完整性以及技術工人儲備等方麵都存在嚴重不足。沒有穩定而廉價的工業電,企業生產成本將大幅增加;缺乏完整的配套產業鏈,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技術工人的短缺更是讓製造業的發展麵臨人才瓶頸。這些因素共同製約了美國製造業的複興,使得川普的製造業回歸計劃成為了空中樓閣。

曆史上,挑戰第一工業國的,都沒好下場。包括拿破侖的大陸封鎖,對付當時的第一工業強國,英國。結果英國全力發展歐洲以外的市場,同時因為歐洲對英國工業品與市場需求,不斷配合大英走私,最後拿破侖因為俄羅斯不配合,入侵俄羅斯失敗;一戰後的大英,慢慢被美國的工業超過,最後也是讓出霸主地位。川普有發現問題的能力,但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還差十萬八千裏。

目前,北京的態度很明確,不取消這些關稅,根本不會談判。如果最後取消,美國就是俄烏戰爭後,再次在最強的金融貿易方麵失敗。老川再繼續這樣蠻幹,可能不是懂王,而是闖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