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說曆史

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不一樣的方式說曆史
個人資料
正文

南明悲歌帝王憾-騰衝炒餌塊後麵的血案

(2021-06-18 15:41:42) 下一個

中國的西南邊陲,有一個彩雲之南的雲南

 

雲南的西部邊陲,有一個極邊第一城的騰衝

 

騰衝,西接緬甸。到緬甸北部克欽邦首府密支那的距離,不過200公裏路,比到自家省會昆明的距離,還要近了400來公裏。

 

雲南已然山長水險,騰衝就更是山高皇帝遠

 

如果你來這座極邊第一城,一定不會錯過的,偏偏就是皇帝故事。

 

去街邊小食攤吧,你叫一嗓子:老板,來盤大救駕

 

你心下琢磨,救駕救駕,拿什麽救駕,要救誰的駕?

 

思量間,一盤紅黃綠相間的炒,炒什麽上來。

 

這個“炒什麽”,炒的是餌塊。餌塊是雲貴的特色食品

 

 

傳說,漢江流域的布依族被楚人打敗後,向雲貴一帶敗退。為了方便,把煮熟的米飯用腰間的布袋或頭帕子裹緊隨身攜帶,啥時想吃,啥時切下一塊,就著野菜就可以充饑。他們把這叫做“餌塊粑”。

 

進了雲南,餌塊成了雲南十八怪之一粑粑叫餌塊。

 

炒餌塊,是雲南人不可或缺的家鄉菜。

 

你若到雲南的騰衝,這道菜又有一個外地人猜不出是啥食材的名字:大救駕

 

故事不長,曆史很遠。


從前,大明的永曆皇帝朱由榔吳三桂緊追,逃到騰衝的一戶農家。主人搜集了家中所有食材:火腿、雞蛋、番茄,蘿卜,豬肉片,拌著切成三角形的餌塊薄片一起爆炒。

 

饑腸轆轆的皇帝,正是吃嘛嘛香之時,便大方點讚加評論:你可救了朕的大駕了。

 

於是,騰衝炒餌塊,別名“大救駕”

 

故事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逃亡至此的皇帝究竟是何許人也?為何來到如此山高皇帝遠的地方?


他, 從何而來?又要去向何方?他的前程命運,真的被解救了嗎?

 

皇帝在雲南的故事不多,就兩個,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允炆避難雲南獅子山為僧的故事或為傳說。南明的末代皇帝朱由榔流亡騰衝的故事卻有據可查。

 

明末清初,屢屢出“假太子案”, “朱三太子案”。然而,這個人,正是如假包換的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的直係堂弟, 萬曆皇帝的直係孫子。

 

雖說永曆小朝廷不足3千人,卻是正統、國際承認的王朝。江湖中的反清義士,不指望皇帝出工出力,隻要他活著,就能振臂高呼:反清複明。

 

1644年,崇禎17年,甲申風雲起。3月19日,大明的第12代,第16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人們熟悉的崇禎皇帝掛了。

 

真的是把自己掛在煤山歪脖樹上,給了祖宗一個“天子死社稷”的交代。大明276年的被史學家就此終結。

 

1646年,從明朝滅亡至今,不過短短2年,朱家藩王四處奔逃,還不忘三王內訌,政權更迭。倒了一個弘光,起來一個隆武。再倒一個,起來的是暫時打不死的小強-末代南明皇帝朱由榔, 年號永曆。

 

作為最後一任,也是在朝最長的永曆皇帝朱由榔,他17年的皇帝生涯基本就是跑跑跑,從廣東入廣西,出貴州,入雲南,最後還跑到了國外緬甸。

 

按今天的娛樂風格,南明實在不是拍帝王情愛,後宮妃鬥的最佳題材。

 

拍個“西南行,皇帝去哪裏了”的旅遊片倒是不錯。不過,看完南明“旅遊史”還活著的人,不是心髒強大,就是必備了救心丸。


別人是絕處逢生。南明的節奏卻是處處作死。剛現生機,又逢死地。把大明的半壁江山,妥妥地作沒了。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定要拍案怒起:慌什麽慌,大明還有半壁江山,一江湖的反清義士。

 

不過,此處省略萬餘字,跑永曆皇帝的路,讓金庸、梁羽生他們說去吧。

 

今天,咱們不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不說李自成如何生死成謎,單說永曆皇帝入滇後,為何要去吃那盤騰衝炒餌塊。

 

1658年,在原張獻忠大西軍將領李定國的周旋與保護下,永曆皇帝終於脫離了大西軍的另一個野心將領孫可望的監控,從貴州的安龍,一路向西,翻山越嶺,來到昆明。

 

在雲南貢院,建立行宮。

 

雲南貢院,始建於明朝,相當於現在的高考考場。就在雲南大學會澤院的後麵。是全國現存的1300多個科舉考場之一。

 

那年代,車馬很慢,戰事很多,永曆的半生隻夠跑跑跑。貌似既無功也無過。

 

永曆皇帝在昆明呆了一年。多虧明初時的大批移民入滇政策,當初的蠻夷之地有了不少官話口音的雲南人。等了200年才見到自家皇帝的雲南百姓,給了朱由榔“朕的江山,朕的子民”的感覺

 

1659年,貴州已失,清軍進犯昆明,南明小朝廷不得不再次播遷。這次,永曆還能往哪裏跑?

 

向西北,進軍四川。四川大部尚在明軍手中,又有倒戈反清複明的李自成餘部-實力可觀的夔東十三家

 

向南,進入安南,今天的越南,經海路與台灣的鄭成功匯合。

 

向西,到滇緬邊境上繼續武裝遊擊戰。

 

都說好了,入川,匯合其他反清勢力,以圖東山再起。

 

永曆和李定國卻誤信奸人馬吉翔,西撤永昌,今天的保山一帶。


就算西撤,咱呆在邊境上,打打保衛戰也是好的。可是,計劃沒有變化快。永曆聖意已決,被馬吉翔等人忽悠入緬。

 

聖意說變就變。已經入滇西,滇北,滇西北,甚至入川的軍隊失去方向,散落各地,最終被各個擊破。

 

隨行的大臣,眼見前路暗淡,中途遁入雲南的深山終老。

 

 

1659年正月二十六日,永曆一行過保山,進騰衝,來到距緬關十裏之處。

 

是停還是行。顯然,被點讚熱評的“大救駕”最終還是救不了一心作死的駕。

 

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永曆皇帝,連老婆親娘都顧不上了,隻想一腳踏進緬地,做一隻把頭埋在沙裏的鴕鳥。

 

原本隻想苟且偷生。怎料落難真龍不如蛇。居人簷下,生且不易,想死也難。

 

1661年8月,緬甸政變換主。新主以咒水盟誓為由,將南明眾臣騙至河對岸的睹波焰塔,最後,殺死明朝大臣40餘人。緬兵繼而追至永曆住處,令二三百人橫屍。這次血案,史稱咒水之難。

 

其中有奸臣馬吉翔。馬吉翔,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名錦衣衛指揮使。無才無德,但奸詐諂媚有術。雖說南明大勢已去,但是,這個馬吉翔,則是南明氣數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吉翔死有餘辜,卻落得忠臣黔國公沐天波的死。沐天波,鎮守雲南200多年的沐家後人。緬人放他一條生路。他還是選擇了不去獨活。

 

1662年,朱由榔成為昔日大明朝臣吳三桂的階下囚。吳三桂令人用弓弦將朱由榔父子勒死在昆明篦子坡。

 

 

雲南人不忘故主,尋得未燼小骨葬於太華山至此,山高,故土遠,南明最後一帝,魂留昆明。

 

同年,在西南邊陲堅持抗清鬥爭17年的李定國聞訊,抱憾病亡。

 

令人噓噓的是,當初的大明朝臣奪了昔日公司老板的命。


曾一心要推翻大明的農民起義軍將軍李定國,最後卻拚死為南明皇帝而戰。

 

幾百年後,人們未必記得雲南的土地上曾有過的南明悲歌。但是,人們記住了一盤名叫“大救駕”的騰衝炒餌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