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說曆史

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不一樣的方式說曆史
個人資料
正文

失業潮下,博士賣保險,是職場太險惡還是保險業太暴利?

(2025-08-24 17:44:47) 下一個

202581日,美國勞工部發布7月非農就業數據,7月新增崗位7.3萬,數據明顯低於市場預期的11萬。與此同時,失業率環比升高0.1%達到4.2%。在0.1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的人。年輕的,年老的,低學曆的,高學曆的。

     數據顯示,高中學曆以下的人幾乎在任何時候都麵臨最大的就業壓力。這似乎側麵證明了中國人的說法:書中自有黃金屋。讀好書,就能找到好工作。

然而,事實似乎並非總是如此。2025年,美國高科技行業裁員超過10萬人,僅4月一個單月裁員超過23千人。

是誰動了高學曆人群的蛋糕?是誰在改變職業市場的結構?追根究底,就是高學曆人群自己開發出來的人工智能和自動化。

 

高科技就像一把雙刃劍。你創造它的同時,也可能正在消弱自己。

    從傳統相機和膠片到數碼相機,再到今天的智能手機就是一個好的例證。當年滿大街可見的柯達、富士相片衝洗的小店早已成為曆史。曾經在全球攝影器材市場中占比絕對最大的柯達,它的黯然退場不是競爭對手的反殺,而是數碼相機的進入。諷刺的是,第一台數碼相機的專利就屬於柯達。

 

媒體驚呼:職場寒流到來了。

     高科技行業的失業重災區在於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可以輕鬆代替的部門:客戶支援(customer support),營運(Operation),銷售營銷部(sales and Marketing), 部分軟件工程師,產品經理,中層管理。此外,人勞,招聘,培訓部門也在整合甚至外包的過程中。

     機器代替人工,智能改變職場。人,應該做什麽?創造?還是創業?在人們不曾留意的領域中,高學曆者竟然悄悄湧入了保險行業,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的趨勢。

    中國媒體的一篇報道提及,某保險公司的代理團隊中,有45位來自北大、清華,有38位來自海歸。

    根據美國保險業的規定,成為保險從業人員的必備條件隻有三條:滿18歲,通過相應的保險行業考試,通過背景調查。

    在一個隻要高中畢業就行的行業裏,大學本科以上的從業人員竟然占比53%。其中不乏碩士和博士。這是職場的無奈,還是保險業存在暴利?

 

美國保險業細分行業眾多,譬如車險,房險,醫療險,人壽險等。大多實施的是傭金製度。保險經紀人年平均收入大約6萬美元左右。根據美國保險業的就業統計,90%的保險經紀人在三年內退出保險行業。

      高淘汰,低收入,再加上人們對保險行業從業人員的偏見,保險業除了入門容易,絲毫沒有亮點,為什麽還會吸引高學曆人群?

    博士在讀的小A在考量從事保險業的可行性。自己專業不熱門,博士畢業也未必有合適的工作。工資扣稅扣托兒費後,到手的錢還不如就在家中躺平。保險經紀人屬於自雇職業,換而言之,就是自己當老板。比起開餐館、開超市,這種自雇職業的起步資金幾乎為零。幹不好造成的資金損失也幾乎為零,似乎是個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完美選擇。更重要的是,這也是一塊創業的試驗田。

    名校 MBA畢業多年的小B從事人壽保險業多年,年薪已超6位數。她坦言,初入行業的挑戰巨大,有快速學習的要求,有來自周圍人不理解的眼光,有麵對陌生人的窘迫。有的時候,一開口介紹,朋友的熱度就肉眼可見地消失。幸好,她有家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周圍朋友的信任。

     小B看好人壽保險行業。美國3.42億人口中,車險覆蓋率達到96.2%,然而,擁有人壽保險的人群占比剛剛過半(51%)。前景可期。同時,保險行業如此誇張的流失率,對於能留下的人而言,也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機會總與挑戰並存。

     在科技進步的碾壓下,保險業的核保核賠,風險控製,客戶經理同樣受到影響,保險銷售當然也不例外。如今的電話推銷(cold call)已經可以不用真人,視頻直播也可以采用數字人。消費早就可以直接在網上比較產品和辦理保險、理賠業務。講真,人工智能已經超過了一些沒有經驗,不願意深入學習的經紀人。那麽,留給經紀人的蛋糕還有什麽?

       一位擁有工程博士學位的人壽保險經理說:人人都需要保險。尤其普通家庭。人們深知病不起,會關注醫療重疾險,但往往忽略家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一個人病倒了,就算有醫療賠付,家庭收入會因為生病者無法繼續工作而部分甚至全部失去。人壽保險就是這樣一份溫馨的彌補,有時防著無時。

     有人以為,人壽保險隻是富人的“菜”。事實上,富人們沒有“人活著,錢沒了”的擔憂。相反,他們擔心的是,人沒了,錢沒花完,山姆大叔也要分一杯羹。資產隔離與傳承和避稅免稅才是他們的真實需求。

     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倒了頂梁柱,天就塌了。失去親人不說,財務困頓可能還會導致無力負擔房貸,無力支持孩子的教育,無法顧及所愛的人。

     然而,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會主動搜尋我們意識不到的需求。缺乏數據,網絡不可能把合適的產品推送到真正需要的消費者麵前,也不可能憑借幹巴巴的數據叫醒”裝睡“或者”睡著了“的人。

      另一方麵,當網絡進行廣告轟炸時,或者無數個商家都能夠百分百精準到達消費者時,我們又會驚呼人類隱私的徹底喪失。

     我們已經見識過網絡的能力。在網絡推送的背後,依然是金主爸爸說了算。

      科技越發達,職場對人的要求也更高。與芯片比腦力顯然不是人類的優勢。但是,有主動學習的能力,有洞見,有創造力,能夠提供有溫度的專業服務,這才是人類的競爭優勢。這些都是機器代替不了的,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高中畢業證就足夠的。

     英國詩人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當科技帶來職場震蕩,職業生涯的波折,不正是我們重新審視自我,變換賽道前進的大好機會嗎?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