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說曆史

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不一樣的方式說曆史
個人資料
正文

沒有暴利,保險經紀拿什麽錢曬生活?

(2025-08-24 17:49:56) 下一個
郎鹹平曾在《財經郎眼》節目中大談:港險有坑,有暴利,有騙局。
此言一出,保險業嘩然。
多少利潤算暴利?

飛機上的座位,乘客坐幾個小時就要幾千元甚至超萬元人民幣。然而,全球航空公司的平均利潤不過百分之二、百分之三。航空業是重資產行業,如同絞肉機,無時無刻不在吞噬現金流。

想暴利,就做無本生意。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稅務局稽查局查明,帶貨女王薇婭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偷稅漏稅7.03億元。

一部手機一張嘴,帶貨行業幾乎無本萬利。
保險業在人們眼裏,如同空手套白狼。產品是無形的,無庫存,無積壓,無過期。啥時候賣出都是分分鍾出爐,秒秒鍾新鮮。
更重要的是“免費”的現金流。保險公司收取保費,拿投保人錢生錢,拿投保人的錢進行理賠。一本萬利,不要太香。

根據福布斯數據,美國“暴利”行業的名單中,榜一大哥大行業顯然非“軟件即服務”莫屬。提供軟件/IT服務的公司中,譬如微軟、穀歌、adobe,淨利潤大約20%-30%。製藥與生物科技淨利潤大約15%-25%, 資產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等大約15%-25%,半導體公司,例如英偉達等有20%-30%的淨利潤。奢侈品牌例如愛馬仕,LV等淨利潤也超15%。其他還有網上教育,數字產品,高端培訓,美容護膚,醫療保健設備,利潤都不低。獨獨不見保險業。

2023年,美國財政部人壽和健康險的行業報道中提到,該行業2022年稅前營業利潤率為5.6%。
以如此卑微的利潤,為投保人提供高杠杆的保障金,將風險轉移到自己身上,保險業為何還被冠以“暴利”行業,“騙子”行業遭人嫉恨?
保險業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大數據法則做精算,其賣點就是“杠杆”,風險轉移和財務保障。你定期繳納的車險,房險,醫療險,人壽險,就美國的費用而言,每天幾美元到幾十美元不等,一旦出事,理賠金額可以達到幾萬甚至幾百萬美金。
“杠杆”對於保險公司而言是一把雙麵刃。一邊,“高杠杆”帶來的理賠金額可以吸引足夠多的投保人持續往保險資金池中續費。但另一方麵,一旦出現大規模理賠需求,保險公司可能麵臨巨大財務壓力,甚至可能出現資金短缺。

2025年加州大火過後,人們驚聞加州最大的保險公司State Farm在火災之前就退出了高危區的保險業,取消了當地16,000份保單,因為這裏房價太貴,建築成本太高,火災風險太高。即便如此,火災後,State Farm對其他區域保戶的理賠金額也高達40億美元。

資金鏈是保險運作的重要保障。在郎教授的眼中,保險是騙局,社保也是騙局,叫旁氏騙局。
在金融領域的詐騙中,詐騙者通常用高回報、高收益吸引儲戶或者投資人,隻要資金鏈不斷,騙局就不穿。這種玩不下去就跑路的騙局妥妥地叫做“旁氏騙局”。
朗教授忘記說的是,保險公司的活動受政府的監管,旁氏騙局受法律的製裁。
以美國保險業為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對保險業實行雙重監管,尤其是對保險公司財務狀況的監管。每一家保險公司的後麵,還有“再保險”公司的保障。
與銀行業和證券業相比,保險業運營成本更高,利潤卻最低。
話雖如此,人們依然感覺被保險公司薅了羊毛,割了韭菜,這究竟為什麽?

根據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CDC)的統計數據,每年10萬人中大約有922.9個人會因為疾病或意外離世。死亡比例不到1%。

簡單說,100個人往資金池裏灌水,大約有99個幸運之子每年都在以交保費的形式為一位不幸之人的家庭提供經濟援助。這就是早期保險業的起念和雛形。
然而,保險是商品。買保險不是慈善捐助。
在1%的死亡概率下,大多數消費者都用不到保險的保障功能。幾十年的繳費,保費就像東流水,一去不複返。
 
人們往往懷疑,我為什麽要做那個不斷往資金池裏注水的冤大頭/幸運兒,讓保險公司薅了羊毛,讓保險經紀拿著誇張的傭金曬著精致的生活?
 
網上一個兼職經紀人的媽媽說,一邊帶娃一邊賣保險,苦口婆心講產品,做保單設計,終於下了一單,傭金240元,為了約見和寫單,喝咖啡就花了350元。
 
另一個官宣退出保險業的經紀曬出自己的悲慘人生。為了衝業績,自己買保單;為了拓客,花錢參加飯局;為了打入高淨值圈,貸款包裝個人,名牌包包名牌衣裝;為了拉單,自掏腰包送禮送關懷。最後離場時,除了厚厚一疊保單和碎了一地的心,就是欠了一屁股的債。
 
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
 
精致的人生不靠暴利靠思路。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