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與治家
文/飛鴻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幅名聯,為清代趙藩所撰寫。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治國與治家是有相似之處的。一方麵是指順勢而為,一方麵是指寬嚴適度。順勢應運,則寬嚴皆利,逆勢背運,則寬嚴皆誤。
以戰國時期為例,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實行苛政嚴法,舉國上下法度嚴厲,而且實行連坐製,一家犯法十家連坐,造成的結果是全國號令嚴謹上下一心,效率很。而且以軍功封賞,軍士奮力效命。秦國因此而日益強大,橫掃六國如摧枯拉朽。秦滅六國後,秦始皇不知變通,不懂戰亂之後國家和人民需要休生養息的道理,他繼續實行苛政嚴法,大力修建長城,宮殿,皇陵等大型超大型工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結果民生沒有得到改善,造成民怨沸騰,人心思亂。在他死後陳涉吳廣趁機揭竿而起,結果頓時天下響應,秦王朝僅維持十多年就在風雨飄搖中崩潰了。戰國七雄時,嚴苛法律使秦國強大,但統一之後同樣的嚴苛法律則使秦朝滅亡。孔子說“苛政猛於虎”,苛政既可使秦國強大如虎,也可逼百姓造反成虎。
劉邦在楚漢戰爭獲勝以後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以寬鬆的治理使漢王朝初期經過戰亂後的農業生產得以恢複和發展,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漢高祖後的文帝和景帝都延續這一國策,使漢朝呈現“文景之治”。但法度鬆弛又使藩王崛起野心膨脹,認為中央朝廷軟弱可欺,最終釀成七王之亂,結果是烽煙再起生靈塗炭。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嚴厲管教既可造就人才也可逼出逆子,因為缺乏家庭的溫暖。過度縱容則可使子女自由自在也可養成子女無法無天,因為子女無規矩可循。嚴而不失慈愛,寬而不失引導,是好的父母所為。使人心悅誠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這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以“攻心為上”的道理。趙藩的攻心聯上聯對諸葛亮肯定,下聯則反思諸葛亮的失誤,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所以治國治家不能簡單以寬嚴論好壞,而要順勢應運而為之。當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既要講究順勢,也要講究適度。前者是策略,後者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