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失與烏巢之失
文/飛鴻
三國時代,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英才輩出,演出了一幕幕曆史大劇。其中的傑出人物諸葛亮千百年來被譽為智慧的化身,說他神機妙算料敵如神。其實曆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政治行政才能大過軍事才能,治國成就大過軍事成就。隻是由於《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尊劉抑曹政治傾向,所以在這部演義小說中人為地拔高蜀漢人物而貶低曹魏人物。
三國時代最著名的三大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戰役是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與曹操的赤壁之戰和陸遜與劉備的夷陵之戰。
古代冷兵器戰爭時代由於運輸工具的限製,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強調糧草後勤供應的重要性。一旦大軍糧草供應斷絕,軍心必定不穩,一旦鬥誌動搖,即使不戰也很容易出現潰散,這時即使統帥有再高的指揮才能也無濟於事。
官渡之戰的轉折點就在袁紹軍的烏巢之失。本來在戰爭開始時袁軍占盡優勢,袁軍數倍於曹軍,強弱過於懸殊,致使曹操開始幾乎喪失信心準備撤兵罷戰放棄對抗。關鍵在於袁紹駕馭下屬不力,不能妥善用人,致使謀士許攸叛逃。然後許攸向曹操道出烏巢袁軍糧倉的致命弱點,曹操得知這一機密情報大喜過望,馬上親率精銳軍隊夜襲烏巢奪糧燒糧成功,一舉奠定曹軍勝機。
袁紹作為三軍統帥對自己糧倉重視不夠,指派醉酒將軍淳於瓊及數量不足的軍士駐守烏巢,遭致失掉糧倉而全局震動,以致全軍崩潰。而街亭是扼守阻止曹魏向隴西增兵救援的關鍵路口要衝。但是由於街亭不是易守難攻之要塞,無城垣險要可守。所以當時須得派一得力上將統帥足夠精兵才有可能守住街亭,得以保障諸葛亮鞏固已經占據隴西的成果。但是事必躬親的諸葛亮並不知人善任,在立功心切的參軍馬謖的強烈要求下讓他率部分軍馬去駐守街亭。馬謖本來是諸葛亮帳下一出謀劃策和整理文書的參謀人員,並沒有實際領兵作戰過。其實當時諸葛亮完全可以派其他有實戰領兵經驗的上將領重兵去守街亭,但由於多年來馬謖一直跟在諸葛亮身邊,而且在諸葛亮平南時提出過“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正確方針,諸葛亮對他頗有好感。於是不顧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告誡,把街亭要地交給隻能紙上談兵的馬謖去守。最終導致街亭之失。
表麵上馬謖的失街亭時是因為他沒有遵從諸葛亮的事先囑咐在五路總口下寨紮營而是到土山屯兵所致。其實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加上無險可守,即使在路口下寨據守也很難擋住曹魏兵力數倍大軍潮水般的衝擊。關鍵是諸葛亮對街亭要道的重要雖有認識但卻重視不夠,派兵不足。這非常類似於袁紹對烏巢的態度。諸葛亮當時四處派兵造成兵力過於分散,沒能做到集中局部優勢兵力先卡住關鍵要衝。反觀諸葛亮的勁敵司馬懿的用兵特點就是集中兵力,敏銳的抓住戰機,閃電般的迅速出擊,往往給敵人出其不意的致命打擊,一擊而中。司馬懿遭貶下野剛複出時聞聽新城孟達造反,他不通報朝廷就非常迅速秘密帶兵直取新城,孟達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司馬懿一舉滅掉。因為司馬懿深知兵貴神速,攻敵不備的道理,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司馬懿在攻取街亭後,也同樣馬不停蹄親率大軍直取諸葛亮屯糧之地西城,反應比諸葛亮快了很多。諸葛亮在已經得知街亭失守後卻仍在分散派兵並組織運糧,卻根本沒有料到司馬懿大軍來得這麽快。等到發現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時身邊已無軍可調,萬般無奈來了個焚香彈琴的“空城計”,與司馬懿生死相賭。出人意料的是司馬懿在諸葛亮的空城麵前,不顧兒子司馬昭和其他將軍的攻城建議,反而引軍退去。表麵上是被諸葛亮的空城計嚇住,從此留下曆史懸案。其實司馬懿心機極深,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如果當時他麵對西城空城,先用一隊精兵直接攻城,然後以數萬大軍縱深包抄,必將一舉擒殺諸葛亮。如此一來那麽他自己在曹魏的使命也就結束了。以曹家父子對他的猜忌,隻要他擒殺了諸葛亮,蜀漢北犯的威脅一旦徹底解除,司馬懿的兵權很快也就會被解除,那麽後來的曆史就必定會改寫,三國也就不能歸晉了。當然,這是《三國演義》的虛構,在這次街亭之戰馬謖對抗的是曹魏名將張郃。
街亭之失後蜀軍進退失據,不肯冒險的諸葛亮隻好將北伐大軍撤退回漢中,無功而返。由於諸葛亮的謹慎小心和司馬懿的暗中縱敵,蜀漢大軍得以全軍安然而退,而不象當年袁紹失烏巢那樣被曹操無情追殺,遭致全軍崩潰一蹶不振。但是諸葛亮北伐勞而無功,勝機已失,後果太嚴重。於是馬謖就成了諸葛亮的代罪羔羊被諸葛亮揮淚斬首。如果諸葛亮不是過於謹慎,也可繼續對戰尋求勝機,但是風險提高,容易被魏軍各個擊破。
蜀漢作為魏蜀吳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如果不思進取發展壯大就隻能坐以待斃。蜀漢先主劉備和丞相諸葛亮能清醒地看到這一點。但是,劉備諸葛亮在向外擴張發展時並沒有把握住關鍵機會取勝,從而失去良機。劉備東征伐吳時沒有吸取曹操赤壁之敗的教訓,依山林連營紮寨,犯了曹操鐵索連船的同樣致命錯誤,結果被東吳後起名將陸遜迅速抓住戰機火燒連營,劉備遭到慘敗。蜀漢因此失去東進發展機會。陸上連營與水上鎖船雖能固守一時,但卻從根本上喪失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用兵機動性,而且這種連營與連船隻防得了白晝的強攻而防不了夜晚的偷襲,是敗兵之道。
而諸葛亮北伐攻魏時也沒有吸取袁紹烏巢之失的教訓,同樣選將失誤而且派兵不足,失去關鍵要衝重地,從而也失去取勝良機。《三國演義》作者借其中人物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口說諸葛亮是“臥龍出山得其主不得其時”,意思是諸葛亮生不逢時。這是為諸葛亮辯護。其實諸葛亮本來是有取勝機會的,象魏延建議的從子午穀出奇兵襲長安等,隻是諸葛亮過於謹慎和對魏延馬謖等不能知人善任,導致良機從手上溜走,最終諸葛亮鞠躬盡瘁勞而無功,留下千古遺憾。有人說魏延的子午穀出兵不可能取勝,那麽當年韓信的聲東擊西分兵取漢中不也是奇正用兵冒險取勝的嗎?
其實進一步說,劉備在奪取西川漢中加上關羽占據荊州時,爭奪天下的條件比他祖先劉邦當年僅據漢中與項羽爭天下的條件要好很多,關鍵是劉邦能夠屢敗屢戰,心理素質強而且臉皮特厚,輸得起站得起。而劉備開始時尚能做得到敗中崛起,所以得以建立蜀漢政權。但後來稱帝後卻做不到了,夷陵一敗心理崩潰,再也站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