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祁山與偷渡陰平
文/飛鴻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吸氣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裏。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衝,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立誌擊敗曹魏匡扶漢室。在“七擒孟獲”平定南方之後,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曆史上是五次北伐,其中兩出祁山),演出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悲壯曆史劇。雖然諸葛亮竭盡全力但最後終歸勞而無功,自己也積勞成疾,累死在五丈原軍中。令後人無限感慨。
從軍事及曆史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在用兵方略上雖然符合兵法,意在控製隴右,為東進關中盆地打下基礎。但太過於循規蹈矩,容易形成拚國力的相持局麵。諸葛亮動員蜀漢舉國兵力伐魏以弱耗強,與軍事,後勤及國力都比蜀漢強大的魏軍正麵直接交鋒實非明智之舉。軍事戰略上講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楚漢時期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真實用兵情況是佯攻隴右,主攻陳倉),就明顯比諸葛亮高明。韓信以“明修棧道”麻痹鎮守關中的三秦(章邯、司馬欣、董翳),再派樊噲曹參佯攻隴右,背後調主力“暗渡陳倉”。結果出其不意一舉奪取關中,為劉邦贏得東出潼關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關中根據地。
諸葛亮死後薑維繼承諸葛亮北伐中原的宏願,先後九次出兵北伐攻魏。也和諸葛亮一樣次次無功而返。其作為也是以弱耗強,與強大的魏軍正麵交鋒而損耗蜀漢實力。薑維甚至在祁山以前己方用過的舊營地屯軍紮營而被魏軍統帥鄧艾掘地道預埋伏兵偷襲得手。薑維因循守舊到如此地步,如何能在軍事上取勝?
陰平古道起於陰平都,即今甘肅文縣的鵠衣壩(文縣老城所在地),途徑文縣縣城,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鄉),全長265公裏。與《三國誌》所記的七百裏陰平道完全一致,因當時是以360步為一裏。照此推算,今天的一華裏約等於三國時的1.33裏,正好相符。
三國後期曹魏名將鄧艾的偷渡陰平滅蜀漢也比諸葛亮有膽略。鄧艾利用魏軍攻蜀主將鍾會在劍門關牽製薑維蜀軍主力的良機,親率少數精銳魏軍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放棄後援及輜重馬匹,偷渡陰平,孤軍深入蜀漢後方,一路破關奪隘,直達成都,從而滅掉蜀漢。雖然在軍事上太過冒險,但出人意料地收到了奇兵之效並獲得成功。此舉冒險性極大,一旦在進軍途中與阻擋的蜀軍發生僵持,因為魏軍是孤軍深入而全無後援,如果薑維的劍閣守軍分兵夾擊,魏軍必是死局。所以鄧艾之略後人無人敢用,而且取勝之後主要蜀軍心裏對鄧艾偷襲非常不服,才有薑維說動鍾會謀反的後話。
在魏強蜀弱的對決中蜀漢並非絕對沒有取勝的機會。比如蜀漢大將魏延就曾在諸葛亮北伐時建議由諸葛亮率蜀軍主力正麵牽製魏軍主力,由魏延領精兵出子午穀奔襲長安。魏延的戰略建議非常類似後來鄧艾的偷渡陰平之計。如果諸葛亮采用魏延的建議,當時的勝算要高於後來鄧艾的滅蜀計劃,因為當時諸葛亮的強勁對手司馬懿已經遭貶並未領軍,魏軍主帥是愚笨的夏侯楙。非常可惜的是諸葛亮輕易拒絕了魏延的奔襲長安的戰略計劃,終於坐失勝魏良機。古往今來在軍事對決中,有時天賜良機,稍縱即逝。諸葛亮拒絕魏延的原因一是他一直對魏延抱有偏見,不完全放心;二是諸葛亮用兵一直過於謹慎,不肯冒險。他擔心長途奔襲的精兵會遭到伏擊。但沒有風險,哪有回報?古今中外著名的軍事將領有誰沒有過軍事冒險的經曆?諸葛亮五次北伐,穩紮穩打,而司馬懿則以逸待勞以靜製動,即使不戰而固守,諸葛亮因為糧道艱難,隨時都有後顧之憂,如何等得勝機來?
兄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