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問題之二:巴勒斯坦難民問題
文/飛鴻
1. 巴勒斯坦難民的由來
戰爭常常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普通百姓流離失所,這就是戰爭難民。在上個世紀,幾次中東戰爭,造成了上百萬的巴勒斯坦難民。在戰爭爆發前或戰爭期間,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很多阿拉伯人在阿以衝突時,或者是出於對戰爭的恐懼,或者是害怕戰後猶太人會進行種族清洗或種族大屠殺,逃離了居住的家園,成為了難民。戰後由於阿以的敵對,邊界被封鎖,加上其它種種原因,無法返回原來的家園,流落他鄉。戰爭難民的產生和存在是人類社會的悲劇。
但是,隨著歲月的推移,當時非常擔心的種族清洗或種族屠殺在以色列並沒有發生,以色列政府也並沒有搞象原南非政府一樣的種族隔離政策。現在以色列人口大約8百多萬,其中約10%是阿拉伯人即巴勒斯坦人。這些人就是當初沒離開家園的阿拉伯人或離開後待戰爭結束後又設法返回來的阿拉伯人,他們成為了以色列公民。隨著以色列的發展,他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其平均收入比逃到以色列周邊國家或者地區的巴勒斯坦難民高出10倍以上。他們在以色列也享有和猶太人一樣的醫療,教育等社會福利。我的以色列猶太導師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就是一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一般說來,這些具有以色列身份的阿拉伯人是很少參加對抗以色列的行動的。而逃離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就比較悲慘了,他們逃出以色列後,滿懷希望想生活在“兄弟的阿拉伯國家”,但這些阿拉伯國家把難民的產生歸咎於以色列而並不接受這些阿拉伯兄弟。他們大多數隻好居住在生活條件很差的難民營中,過著艱辛的生活,心裏充滿對以色列猶太人的仇恨。這些巴勒斯坦難民營主要位於黎巴嫩南部,約旦,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等區域。如何妥善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成為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問題之一。
在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稱為“獨立戰爭”)後的頭幾年,難民其實是雙向的。戰爭爆發後,一方麵,大量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另一方麵,中東的阿拉伯國家也大量驅逐世世代代居住在這些國家的中東猶太人,這些猶太人財產被全部沒收,淨身被驅逐出境。這些猶太人身無分文到達以色列,出於建立猶太國家的需要,以色列全部接收這些猶太難民並妥善安置他們,使他們很快融入以色列社會。戰爭期間,這些猶太難民中的青壯年則加入軍隊,投入戰鬥。由於這些猶太難民的處境比巴勒斯坦難民好很多,而以色列也並沒有把這些猶太難民推給國際社會,所以猶太難民沒有成為國際問題而被國際社會所重視,國際媒體也極少報道存在過這些猶太難民。而驅逐這些中東猶太人的阿拉伯國家,由於失去很多的商業和科技等方麵的猶太人才而使國家後來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是這些阿拉伯國家政府始料未及的。
在如何對待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以色列國內分為兩派。以工黨為首的左翼主流派主張走和平進程之路,從財政經濟上救助巴勒斯坦難民,讓他們中一些不搞暴力的人到以色列打工。他們認為,改善巴勒斯坦難民生活後會逐漸減少他們的仇恨情緒,達到和平共處的目的。在以色列境內也有些村莊和小鎮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混居,世代為鄰友好相處。所以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友好相處並非不可能,這在曆史上也是長期存在的。但也有極端的右翼以色列人認為阿拉伯人的最終目的是徹底趕走猶太人並消滅以色列,任何對阿拉伯人的善舉都沒用處。阿以雙方都有傾向於對抗的極端分子和願意互相和平相處的人。
2. 巴解的興衰
巴解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簡稱。因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武裝對抗以色列的“聖戰組織”就在這些巴勒斯坦難民中發展起來。50~60年代在埃及學建築出身的阿拉法特就在巴勒斯坦難民中創建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開始了武裝對抗以色列的行動。
盡管巴解不斷發展壯大,但和以色列軍力相比,相差實在太懸殊。所以巴解主要采用偷襲的遊擊戰術,而不同以軍正麵相對抗。後來這種遊擊戰術逐漸變成以襲擊以色列平民百姓為主的恐怖活動。長此以往,這種偷襲平民很難獲得有價值的軍事進展。從軍事角度來講,遊擊戰隻是軍事上實力弱的一方的權宜之計。古往今來,世界上幾乎從來沒有通過遊擊戰而最後取得全麵軍事勝利的先例。中共以前出於宣傳的目的而誇大了遊擊戰的作用。其實當年中共對日軍的遊擊戰是出於保存實力以待後來同國民黨爭奪天下的需要。最後三年國共內戰是通過幾次中國人自相殘殺血流成河的“大決戰”而不是“遊擊戰”來決定天下的。
在50~60年代的中東戰爭,特別是1967年的六天戰爭後,大量巴勒斯坦難民湧入約旦,人數曾達到1~2百萬之多,幾乎占約旦人口的一半。巴解在這基礎上發展起來,武裝人員超過萬人。由於這時巴解對約旦侯賽因國王的親西方政策不滿,試圖反客為主取而代之。結果被侯賽因國王察覺。侯賽因國王於是先發製人,出動軍隊鎮壓,殺死巴解武裝人員數千人,這就是發生在1970年著名的“黑九月事件”。這是巴解受到的第一次重創,其武裝成員被約旦殺死一半以上。
遭此重創後,大量巴勒斯坦難民又從約旦湧入黎巴嫩。巴解又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西區和黎巴嫩南部建起不受黎巴嫩政府控製的國中之國,從而引起了黎巴嫩國內基督教派(親以色列)和穆斯林派〔反以色列〕的矛盾和內戰,導致黎巴嫩的當選總統傑馬耶內被暗殺。曾被稱為“中東巴黎”的貝魯特從此飽受戰火蹂躪,變得滿目瘡痍。巴解利用在黎巴嫩南部的基地不斷用炮火襲擊以色列北部加利利地區的平民目標,遭致以色列嚴重報複。最後演變為1982年以軍入侵黎巴嫩的戰爭。巴解在黎巴嫩南部的所有基地被以軍摧毀,巴解也全部被圍困在貝魯特西區。最後在聯合國的調停斡旋下,所有巴解武裝人員放下武器,淨身離開貝魯特,分散到幾個阿拉伯國家。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巴解總部遷往突尼斯。這是巴解受到的第二次重創。從此巴解對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大為減少,轉為以少數人員的恐怖襲擊為主。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由於薩達姆向以色列發射了“飛毛腿”導彈,巴解就盲目地公開宣布支持薩達姆,結果薩達姆開罪的一些海灣富國一舉斷絕給巴解的經濟援助,巴解頓時陷入困境,幾乎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這是巴解受到的第三次重創。隨後阿拉法特被迫和以色列總理拉賓及外長佩雷斯在奧斯陸簽署和平協定,走上中東和平進程之路。以色列也允許巴解總部遷往約旦河西岸的拉姆拉。1996年,以色列將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交給巴解。象埃及一樣,巴解通過和平手段而不是軍事對抗獲得了西岸和加沙的自治權。反觀巴解在最強盛的時候,卻寸土未得,反而和約旦軍隊以死相拚,死傷極為慘重。
巴解雖然最後獲得了西岸和加沙自治權,但勢力逐漸衰弱。巴解難以成功有兩大因素:第一是派係林立,內鬥不斷,互相殘殺。阿拉法特本人曾多次躲過內部暗殺,對外卻宣稱是以色列特工幹的。以色列的情報機構摩薩德確實在巴以敵對嚴重時計劃過除掉阿拉法特。但後來以色列為了利用他走 “土地換和平” 的和平進程,就沒必要對他下手了。巴勒斯坦和所有阿拉伯國家都是內部爭鬥和殘殺非常激烈的。後起的“哈馬斯”發展起來後竟然用武力把巴解“法塔赫”逐出了加沙地帶,許多巴解成員被“哈馬斯”當街處死示眾。第二個因素是巴解高層專製獨裁,貪汙腐敗非常嚴重。例如,在加沙和約旦和西岸的巴勒斯坦難民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但阿拉法特的年輕妻子蘇哈卻在巴黎住豪宅開名車,每月生活費高達10萬美元以上。巴解高層包括阿拉法特都在瑞士銀行有巨額私人存款,這已是公開的秘密。有這樣的領導,巴解事業怎能成功?
3. 巴勒斯坦建國之夢
巴勒斯坦地區自約2000年前耶穌時代羅馬附屬的猶太國因造反被羅馬軍團毀滅以後,到1948年以色列複國夢成真這近2000年間,這個地區沒有獨立國家出現,隻有地中海列強輪流統治這個地區。1948年以色列的建國被基督教認為是上帝的神跡,即先知以賽亞預言的“橄欖枯枝發芽”。縱觀半個世紀以來的中東形勢,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來說,巴勒斯坦的建國最佳時期是1947年聯合國181號決議該地區分別建立猶太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時刻。但當時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缺乏有遠見和號召力的領導人,而周圍的阿拉伯國家又各懷私心,沒人真正幫助巴勒斯坦人建立自己的國家。
猶太人建國的過程始於100年前奧地利猶太人記者赫爾茲的錫安主義的提出。開始盡管響應者並不多,但一些錫安主義者開始移居這裏並購買土地和房產。這個過程持續了半個多世紀。所以以色列過建國並不是一開始就以軍事手段和武力征服來實現的。1948年以色列的猶太人宣布接受聯合國分治決議,建立以色列猶太人國家,而阿拉伯世界則全體反對並拒絕聯合國決議。他們的理由是,聯合國的劃分不公平。就實際情況來講,確實猶太人劃得的地方是好過阿拉伯人的地方,這種劃分是以實際種族已經居住的情況為參考的。猶太人花錢在巴勒斯坦地區購買土地自然會選擇購買沿地中海的富庶之地,而少去購買貧瘠之地。聯合國的分治建國方案的這種土地劃分如同中國說的“清官難斷家務事”,是很難做到讓雙方都滿意的。另外當時西方國家主導的聯合國因為這些國家猶太人的影響力和出於對二戰時猶太人遭受大屠殺的同情心理,比較偏袒猶太人也是事實。
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阿拉伯六國聯軍開始了對以色列的進攻。他們的公開口號是阻止猶太人建國,但並未明確提出幫助巴勒斯坦人建國。六國的真實目的是借機趕走總人口隻有60萬的猶太人,從而瓜分巴勒斯坦的土地為各自謀取私利。開戰以後,阿方各自為戰,爭搶地盤,互不救援。這也是阿方以絕對優勢開戰但最後卻輸掉戰爭的重要原因。最後六國雖然沒有軍事取勝,但埃及借機奪得加沙,約旦因為有英國訓練出來的外約旦軍團以及有英國軍官領軍,軍事素質較高,作戰能力強,所以收獲最大,占據耶路撒冷老城和約旦河西岸。伊拉克,沙特阿拉伯,敘利亞和黎巴嫩空手而歸。其實如果阿拉伯國家能團結一致共同對敵,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存在和發展到今天。而以色列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也不可能在幾次中東戰爭中全部最後取勝。
經過幾次中東戰爭以後,阿拉伯方麵意識到在軍事上無法戰勝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建國夢趨於渺茫。但柳暗花明峰回路轉,海灣戰爭的“站錯隊”迫使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巴解加入中東和平進程。通過和平談判,以色列讓出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加起來仍然小於1948年聯合國劃分的區域),巴勒斯坦建國夢出現一線曙光。但對和平進程的嚴重分歧使巴勒斯坦人內部原有的派係鬥爭加劇惡化,最後導致刀兵相見自相殘殺,“哈馬斯”將巴解趕出加沙。巴勒斯坦建國夢又飄渺起來。而且巴方提出的“以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首都”的建國方案又絕難被同樣視耶路撒冷為神聖之城的以色列所接受,這使巴勒斯坦的建國夢更為渺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