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和畢業後,我曾在北京居住經年。去國至今,每次回京小住,總是來去匆匆,難得靜下心來慢慢欣賞這座皇城古都。現將十多年來隨手拍攝和寫下的圖片文字匯聚於此,留作一個念想。左:明清兩代及北洋時期的國家天文台 —— 古天象台上的“赤道經緯儀”,康熙八年至十二年間(1669-1673)由比利時來華傳教士南懷仁監製。整個觀測部分由三個大環和一根軸承組成,即外麵的“子午環”、中間的“赤道環”、裏麵的“赤經環”,以及“極軸”,主要用來偵測太陽時和天體的赤經、赤緯。右:528米的北京新地標建築——中信集團總部大樓“中國尊”,2019年11月竣工,重新定義了城市天際線。大樓呈雙曲線外形,設計靈感來自中國青銅器時代的盛酒禮器“尊”。
長城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大的單一建築物和軍事設施,先秦古人留下的偉大遺跡,也是中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1987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小寒日那天,全家人心血來潮,任性地登上居庸關八達嶺長城。京西北門戶居庸關形勢險要,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疊翠”。雖是暖冬,卻也是北風凜冽、寒氣逼人,一派蒼涼景色。多年前第一次帶兒女登上長城,那次是去盛夏時分的慕田峪。當年的小 “好漢”如今已長大成人,不由感歎 “時間都去哪兒了”。在長城腳下偶遇瑞典人開的咖啡吧,瑞典語店名“Butik & Äkta Kaffe”意為“真正的咖啡店”, 竟有 “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可惜沒有看到萬裏長城冰封雪飄的壯麗景色。
回眸帝都,輝煌霸氣,六百年皇城,最愛天壇。天壇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1998年作為“北京皇家祭壇”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天壇集中國古代哲學、曆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處處寓意“天圓地方”的傳統宇宙觀。美麗的藍色琉璃瓦,象征 “天”的至高無上。滿園蒼鬆翠柏,表述天人和諧。鎏金寶頂三重簷攢尖頂的祈年殿位於三層的祈穀壇上,氣勢恢宏,僅用沉香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沒用一顆釘子。皇乾殿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家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廡殿頂即使在京城都不多見。自稱 “天子”的皇上,在祭天日和祈穀日時,也隻能和大臣們分走磚砌甬道丹陛橋上的 “禦道”和“王道”,而將當中的“神道”留給上天。
在故都尋找童年記憶:故宮角樓、神武門、北海白塔、堆雲積翠橋 …… ,輕霾下的朦朧美,頗有老電影《早春二月》的意境。 故宮紫禁城是明清兩朝二十四位帝王的皇宮,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至十八年間(1406-1420),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型建築,1987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上次還是90年代末帶孩子們去的故宮博物院。北海公園始建於宋遼金時代,是世界上現存建園時間最早的皇家園林,1961年北海及團城成為第一批國重文保。北海是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公園,至今還保留著三歲時在太液池邊和九龍壁前的照片,就像《讓我們蕩起雙槳》歌中唱的:“海麵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那時每次去北京一定要去北海,可惜1970年代關門七八年之久。頤和園雖然更大,但由於在西郊,當年去一趟還是不容易的。
北海公園瓊華島中心最高點的白塔是一座藏式喇嘛塔,建於清順治八年 (1651)。據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讚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經篤信佛教順治帝恩準建起了白塔並重修永安寺。白塔高35.9 米,坐北朝南,上圓下方,為須彌山座式,覆缽式塔身,塔頂設有寶蓋和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內放有一個9兩重的純金舍利盒,供奉釋迦牟尼佛牙1顆、舍利子18粒。塔前小殿善因殿中原來供奉銅質鎦金的大威德金剛佛像,傳說是文殊菩薩化身,但佛像已被毀。沿中軸線下山抵達黃綠兩色琉璃瓦歇山頂的喇嘛廟永安寺,是中國漢藏佛教在清代融合的開始,左下圖是永安寺的法輪殿。
元代積水潭包括如今的什刹海、後海和西海一帶,是2014年UNESCO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漕運的終點碼頭,來自全國的貨物在積水潭碼頭集散。這裏曾經商船雲集、千帆競泊、舳艫蔽水,是元大都城內最繁華的地方、最美麗的景區,宛如江南秦淮河。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萬寧橋橋閘一體,是積水潭的東口控製閘及大運河漕船進入積水潭碼頭的最後一道關卡。蒙語中稱湖為“海”,川藏高原的堰塞湖也稱為“海子”。帝都有西、南、北、中海,獨缺東海。無意中發現西海,以前從沒來過,與熱鬧的什刹海相比,西海遊人不多,喜歡這種不經意間的遇見。通惠河水利工程是元代水利專家郭守敬主持開浚修建的漕運河道,自昌平縣引白浮翁山河水,經積水潭入北運河,圖片依次為通惠河上遊、西海濕地公園景致、什刹海金錠橋和萬寧橋。
今天7月“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入選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因此有了八項世界遺產。縱貫南北的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裏,與天壇、故宮、大運河三個世界文化遺產相交,承載了古都的文脈,留住了老北京的鄉愁。圖片依次為中軸線上從南到北的幾座古建築,都是多次被毀重建: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的正陽門是明清北京城內九門現存唯一的一座城樓,左上圖的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右上圖的天安門原為明清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是全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地方。1986年的十一曾到廣場看花,這張照片是十年前拍的,現在的廣場不是想進就能進的了。下方二圖的鼓樓和鍾樓位於積水潭北岸,始建於元至元九年(1272), “豆汁兒焦圈鍾鼓樓,藍天白雲鴿子哨”描述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城。
雍和宮是北京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原為雍親王府。由於出了雍正、乾隆二位皇帝,成為“龍潛福地”,雍和宮的殿宇改為與紫禁城同等規格的黃瓦紅牆。左上圖是雍和門殿前的八角碑亭,東側亭內碑刻滿、漢文,西側亭內碑刻藏、蒙文的乾隆禦筆《雍和宮碑文》,說明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的緣起。與一般大雄寶殿中的空間三世佛不同,右上圖的七間五單簷廡殿頂主殿供奉時間三世佛,即中央現在世釋加牟尼佛、左側過去世燃燈佛、右側未來世彌勒佛。空間為宇,時間為宙,意為宇宙無時無處不有佛。左下圖是漢藏文化交融的結晶——黃琉璃筒瓦單簷歇山頂的法輪殿,供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祖師宗喀巴大師,頂部是藏族傳統鎏金寶塔。右下圖是三層重簷歇山頂的萬福閣,雍和宮寺廟建築群北端最高的建築,其三座樓閣宛如仙宮樓闕,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飛閣複道的僅存實例。
老北京西城的幾處古跡:左上圖是藏傳佛教薩迦派(花教)寺院——妙應寺,俗稱白塔寺,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完工,寺內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的覆缽式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第一批國重文保。右上圖是初創於金代的弘慈廣濟寺,元朝末年毀於戰火,明天順初年重建,現為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左下圖是英國倫敦會於1863年創建的缸瓦市堂,北京現存最早的基督教堂。右下圖是位於宮門口二條胡同19號的魯迅在京最後一處住所,前院他的臥室兼工作室——著名的 “老虎尾巴”以及他親手種植的兩棵白丁香樹。後院的兩棵棗樹已不是他筆下的 “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而是後人補種的,廣濟寺和魯迅故居均為2006年第六批????國重文保。
2018年秋天,小朋友帶我們雨中遊清華園。始建於1762年的工字廳是清華大學的源頭,乾隆帝將此處賜予皇五子淳親王,皇四子鹹豐即位後借用康熙題詞,將工字廳命名為 “清華園”並禦筆親題匾額。園中之園 “水木清華”正廊原為工字廳後廈,康熙禦筆典出晉朝謝混詩: “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朱柱上是道光進士,鹹豐、同治、光緒三代禮部侍郎殷兆鏞的名聯:“檻外山光曆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清華二校門是一座青磚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築,始建於1909年,1966年被推倒砸毀,1991年在校友捐助下重建。青磚紅瓦德國古典風格的清華學堂建於1909-1912年間,並於1916年向東擴建,大門正額的 “清華學堂”四字及二校門門額的 “清華園”都是晚清軍機大臣那桐題寫的。
左上圖是水木清華荷花池旁的朱自清塑像,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其實在近春園。在他的筆下,疏影橫斜、月色如水、清波脈脈、荷葉田田,而深秋的殘荷又別有一番風味。其餘三圖是清華藝博和美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景致,右上:童年印象中的工美老校門,光華路的工美原址現在已變成CBD的摩天大樓。左下:複合材料雕塑“磁力”將不可見的磁場可視化,方圓同構、剛柔並濟、虛實相生,令人想起麥克斯韋爾的電磁場方程。右下:藝博大門前的雕塑“蓮說”,中式意境的不鏽鋼蓮蓬在特定水境中營造出實與幻、靜和動、硬與柔等和諧關係,可謂現代版的“荷塘月色”。記得世紀初來清華遊玩時,校門可以自由出入,如今門禁極嚴。
進入新世紀以來,古老北京成為國(境)外建築師的秀場,現代後現代建築如雨後春筍般紛紛亮相,北京人給它們取了各種綽號。最具爭議的央視總部大樓主樓俗稱“大褲衩”,由兩棟分別為52層234米高和44層194米高的塔樓組成,在162米高空由大跨度外伸的鋼結構大懸臂相交對接,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as和德國建築師Ole Scheeren設計,2012年完工。國家大劇院位於人民大會堂西側,由法國建築師Paul Andreu設計,2007年底啟用,被戲稱為“巨蛋”。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賽場 —— 國家體育場俗稱 “鳥巢”,設計靈感來自中國的傳統陶器和籃子編織,由瑞士Herzog & de Meuron建築事務所與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合作設計。2016年建成的三裏屯通盈中心洲際酒店是香港鄭中設計事務所的作品,運用建築外立麵六邊形鑽石的切割及光澤的特點來塑造空間。
花費12年才磨出來的“慢建築”—— 僑福芳草地大廈,即使在霧霾天也給人以隨意、自在的感覺。據說大廈的設計理念受到中國園林的啟發,在巨大穹頂庇護下城市與人類悄然和解。這一帶其實是從小就熟悉的地方,現在卻完全變了模樣。僑福芳草地的一大特色是陳列了多位中外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藝術大師達利親手製作的40 餘件雕塑,左上圖是他的多重圖像作品《龍、天鵝、象》。這裏據稱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達利真品收藏地之一,可能是“北京最具藝術範的商業空間”。“為什麽牛們在天上飛?因為有人在地下吹”,這是以前聽過的一個段子,覺得與右上圖的雕塑很搭。股神巴菲特還有一句盡人皆知的名言:“台風來時,豬都可以在天上飛”。左下圖 “看見幸福”的小飛豬十分寵萌治愈,真是一個“天牛(豬)行空” 的地方。
鬱達夫在散文《北平的四季》中這樣寫道:“統觀北平的四季,每季每節,都有它的特別的好處;冬天是室內飲食奄息的時期,秋天是郊外走馬調鷹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綠,夏天飽受清涼。至於各節各季,正當移換中的一段時間哩,又是別一種情趣,是一種兩不相連,而又兩都相合的中間風味,如雍和宮的打鬼,淨業庵的放燈,豐台的看芍藥,萬牲園的尋梅花之類。”而他最讚的,則是《故都的秋》中“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輕紗曼舞,大媽最後的詩意;長槍短炮,大爺最後的倔強。大媽多結伴,大爺全放單,皇城根下的滋潤 —— 愛誰誰。想起王朔金句:“誰沒年輕過,但你老過嗎?”致同齡人已逝的青春!
2018年深秋時節,登上京郊密雲的司馬台長城。這段長城橫亙東西,專為守衛古北口而建,以險、密、齊、巧、全五大特點著稱於世。《密雲縣誌》這樣描述: “京師北控邊塞,順天所屬以鬆亭、古北口、居庸三關為總要,而古北為尤衝”。司馬台長城拖著殘跡斑斑的軀體,隨著刀鋒般的山脊奔馳,仿佛從千年邊關古戰場中走來。康熙有詩讚曰: “長林曲抱千溪水,小徑斜通萬仞山。地扼襟喉趨溯漠,天留鎖鑰枕雄關。”長城腳下的古北水鎮依托司馬台遺留的曆史軍事文化,具有精致的江南水鄉風情。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鄉,哪裏是故土?哪裏是他鄉?鬱達夫以這段話結束《北平的四季》: “五六百年來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遙憶,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進展,永久地為我們黃帝子孫所保有的舊都城”—— 深以為然。
相關博文鏈接:2024年春天的回國見聞(四)—— 京師的年輪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406/10191.html
:)能體會簡陽也是不錯,一般情形不會特別去那。
旅途回來請好好放鬆,我也在恢複中。
謝謝,這篇北京記錄,是線穿了珍珠。
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