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漫遊都柏林(一)—— 千年的悲情與抗爭

(2024-08-07 08:03:38) 下一個

今年五月造訪了愛爾蘭首都都柏林(Dublin),這是歐盟中僅有的幾個非申根國家之一,同機的愛爾蘭乘客和都柏林的出租車司機看上去長得都有點像布什和拜登。公元前六千年多年第四紀冰川期結束後,人類開始在愛爾蘭島設立定居點。公元前六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來到愛爾蘭,逐漸形成統一的語言文字——蓋爾語。公元432年,聖帕特裏克(St Patrick)將基督福音傳到愛爾蘭。九世紀早期,來自古挪威的維京海盜入侵並與當地愛爾蘭凱爾特人相融合,在都柏林建立了一座殖民城市。圖為愛爾蘭國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19世紀愛爾蘭畫家Daniel Maclise創作的《愛爾蘭伯爵Strongbow與公主Aoife的婚姻》,表現12世紀後期盎格魯-諾曼人征服愛爾蘭的關鍵時刻,伯爵站在破碎的凱爾特十字架上,一位老者抱著斷了弦的愛爾蘭豎琴。

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率四萬大軍登陸愛爾蘭,代表羅馬天主教實行最高宗主權,也是英國入侵和統治愛爾蘭的標誌, 1801年愛爾蘭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格蘭無地王約翰於1204年建造了都柏林城堡,1922年之前一直是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總督府,現存建築大多建於18-19世紀。上方二圖是這座中世紀城堡唯一幸存的檔案塔及皇家禮拜堂,皇家禮拜堂是一座 19 世紀的哥特複興式教堂,具有當時都柏林最華麗的室內裝飾。左下圖建於18世紀的聖帕特裏克大廳是城堡中最古老和豪華的房間之一,大廳內有愛爾蘭最重要的彩繪天花板,描繪了喬治三世的加冕典禮、聖帕特裏克(St Patrick)將基督教引入愛爾蘭以及亨利二世接受愛爾蘭酋長臣服的場景。右下圖是1761年建成的貝德福德(Bedford)塔。

1542年亨利八世成為愛爾蘭國王,強行將愛爾蘭國教改為聖公會。左上圖是基督教會座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正式名稱為 “聖三一座堂”,始建於 11 世紀初,宗教改革後成為都柏林的聖公會主教座堂。右上圖是大教堂前的青銅雕塑——躺在長椅上的 “無家可歸的耶穌”,是2015年北美一位匿名者捐贈的,2018年教宗方濟各曾訪問都柏林無家可歸者接待中心。下方二圖的聖帕特裏克大教堂始建於1220-1226年間,這座英格蘭哥特式風格的教堂是愛爾蘭最大的教堂,曾經與聖三一座堂共同作為都柏林的聖公會主教座堂,直到1870年愛爾蘭國教會被廢除後改為國家教堂。聖帕特裏克大教堂曾是“最輝煌的聖帕特裏克騎士團”的禮拜堂,右下圖唱詩班席位區懸掛著騎士團成員的旗幟。兩座大教堂均在19世紀後期大規模翻修和重建。

聖帕特裏克是愛爾蘭的主保聖人,愛爾蘭每年最重要的節日就是他的忌日3月17日的聖帕特裏克節。相傳公元450年前後,聖帕特裏克曾在現今聖帕特裏克大教堂附近的一口古井邊為第一批愛爾蘭基督徒施洗,人們在這裏建造了一座木製教堂。左圖是蓋在古井上方刻有凱爾特十字的大理石板,1901年發現並被移至大教堂中保管。中圖是大教堂內的聖帕特裏克立像,身體和頭部分別於13和18世紀雕刻,19世紀才整合在一起並安置在基座上。右圖是大教堂議事堂的大門,即著名的 “和解之門”。1492年兩個愛爾蘭家族為擔任代理領主陷入了激烈的爭鬥,次年兩家在這扇門上的洞中握手言和,由此誕生了一個英文俚語 “Chance your arm”。

聖帕特裏克大教堂裏有許多愛爾蘭曆史遺跡,左圖是愛爾蘭科克伯爵一世理查德·波義耳(Richard Boyle)請人為自己、第二任妻子凱瑟琳(Catherine)及家人修建的紀念碑,紀念碑共有四層,於1632年完工。最下層正中是伯爵的小兒子——“現代化學之父”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他是皇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於 1661年出版的《懷疑派化學家》是現代實驗科學的裏程碑,1662 年發表了有關氣體壓力和體積的“波義爾定律”。右圖的北耳堂是為英國軍隊服役而犧牲的愛爾蘭人的紀念場所,彩窗下的兩座紀念碑分別紀念在19世紀的英緬戰爭(右)和中英戰爭(即第一次鴉片戰爭)中陣亡的愛爾蘭第十八皇家軍團將士。北耳堂兩側懸掛著一些英國陸軍愛爾蘭軍團的舊旗,其中有些已有 100-150 年曆史,下方是為紀念一戰爆發百年的一棵禿樹,寓意戰爭推毀一切。

愛爾蘭最古老的大學是成立於1592年的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正式名稱為“都柏林附近伊麗莎白女王神聖和不可分割的三一學院”,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布皇家憲章,以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為藍本建立,其實這所大學隻有一個學院。左上圖是校園正門,右上圖30.5米高的花崗岩鍾樓是大學校園的地標建築,於 1853 年完工,拱門上方四角的雕塑分別代表神學、科學、醫學和法學,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是當鍾聲鳴響時穿過鍾樓拱門的學生將無法通過大學考試。左下圖的老圖書館建於18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室圖書館,其中收藏了愛爾蘭國寶——公元800年左右的。右下圖左側的樓房是畢業生紀念樓,1902年建成的新哥特式維多利亞建築,草坪上青年學生或坐或躺,沐浴著初夏的陽光。

受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1798年在愛爾蘭發生了反抗英國王室的民眾起義,左上圖是200年後在埋葬叛軍的萬人坑處建立的一個紀念公園The Croppies Acre Memorial Park”。由於起義者的頭發剪得很短,所以被稱為 “Croppies”。右上圖公園後方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原為最初是愛爾蘭總督 James Butler 家族的宅院,1702年被英國政府買下,改建成皇家兵營及廣場。為紀念在1922-23年間愛爾蘭內戰中陣亡的獨立戰爭領導人邁克爾·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後改名為 “柯林斯兵營”。左下圖高62米的威靈頓紀念碑位於西郊的鳳凰公園內,是歐洲最高大的方尖碑,四塊青銅牌匾是用1815年滑鐵盧戰役中繳獲的大炮鑄成的,於1861年對公眾開放。威靈頓出生於都柏林或附近的一個愛爾蘭新教家庭,他的威名勝過史上每一位英國國王和女王。

柯林斯兵營後改建為愛爾蘭國家博物館的四個分館之一——裝飾藝術與曆史分館,於1997年正式開放。左圖的手搖風琴(Hurdy-gurdy)又稱絞弦琴,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帶有琴鍵的弦樂器,大約於11世紀左右出現在歐洲或中東地區,這把琴體現了18世紀愛爾蘭精湛的樂器製作工藝。中圖是在都柏林北部發現的一塊石碑,上麵刻有耶穌受難像以及日月、公雞、長矛、工具、禮拜堂等早期基督教的符號,上方 1740的字樣顯示這塊石碑可能與18世紀對於天主教的限製有關。19世紀中期許多愛爾蘭獨立運動的參與者被英國政府遣送到澳洲,其中一位著名人物是“青年愛爾蘭運動”領袖威廉·史密斯·奧布萊恩(William Smith O'brien),右圖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和吉朗的愛爾蘭移民集資為紀念奧布萊恩製作的22K金杯。

三十多年沒乘坐過綠皮火車了,當然此“綠”非彼“綠”,愛爾蘭東海岸中世紀小城德羅赫達(Drogheda)一日遊。1494 年愛爾蘭議會遷到這裏,一年後通過了愛爾蘭曆史上最重要的立法“波因寧斯法案”(Poynings' Law),將愛爾蘭議會的立法權置於英王及英國議會之下。右上圖是小城的最高點米爾芒特堡壘(Millmount Fort),米爾芒特的土丘據說已有三千年曆史,當地民間傳說稱凱爾特詩人阿梅金(Amegin)埋葬於此。左下圖的聖勞倫斯門(St. Laurence's Gate)是建於13世紀的甕城,中世紀城牆防禦工事的一部分。右下圖是從米爾芒特堡壘鳥瞰全城,中心是建於18世紀末的聖彼得大教堂——法國哥特式羅馬天主教主教座堂,教堂因收藏17世紀殉難的全愛爾蘭天主教大主教聖奧利弗·普蘭克特(Oliver Plunkett)的遺骨而聞名。

米爾芒特堡壘最早是12 世紀諾曼人來到愛爾蘭時修建的,後來用作兵營,在曆史上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堡壘在愛爾蘭內戰中被毀重建,現在是小城的博物館,館藏各種對於當地和國家具有重要意義的文物,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獨特的行會和貿易旗幟收藏,以及正宗的 18 世紀愛爾蘭民間廚房、奶製品和洗衣房。導遊Brian給我們講述了兩百多年來愛爾蘭人民如何擺脫大英帝國統治、走向獨立共和的曆史,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聽說。特別是百餘年前那場內戰的前因後果,在愛爾蘭社會留下了深刻裂痕,現在常常有澳洲的愛爾蘭移民後代來到小城尋根。愛爾蘭最長的河流之一博因河(The Boyne River)流經小城,河流北岸約十公裏處的博因宮史前遺址群是愛爾蘭唯二的UNESCO世界遺產之一,屬於英國的北愛爾蘭地區距小城隻有三十多英裏。(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油翁' 的評論 : 謝謝油翁鼓勵!我每次出行後,盡量把見聞記錄下來,免得日後忘記 :)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春後雨前SE寫得真是風趣幽默,居然將歐洲曆史與現代政治巧妙結合在一起,讀來不僅有趣還增長見識!在文章中,作者對愛爾蘭的曆史和文化做了生動描述,讓人仿佛置身於曆史畫卷之中,實在是一位獨具才華的筆下藝術家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