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二十年前,一位瑞典女大學生號稱破解了世界數學難題

(2024-06-24 08:43:09) 下一個

本月“天才中專少女”參加阿裏數學競賽爆紅出圈,使我想起二十年前的一件往事。當時的熱點話題也是“年輕女孩”和“數學”,有那麽一點點相似,連擺拍的照片都有幾分相像,但是比今天這個勁爆多了。2003年11月24-27日,瑞典廣播、電視及各大報紙紛紛播放和刊登了一個驚人的消息:斯德哥爾摩大學數學係22歲的女大學生Elin Oxenhielm(部分)破解了史上最著名的數學問題之一,即Hilbert第16問題的特例。這一消息瞬間傳遍全世界,BBC、《自然》和《科學》雜誌的在線新聞紛紛跟進,甚至中文媒體也有報道。用現在的話來說,Elin立馬成為“網紅”,這些新聞報道現在還可以在網上找到。

估計連許多數學圈外的人都知道,1900年在巴黎舉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當時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David Hilbert(1862-1943)提出了在新世紀裏數學家應該努力去解決的23個數學問題。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每一個問題的破解都會引起整個數學界的轟動,從而極大促進了20世紀的數學發展。Hilbert第16問題是至今三個仍未解決的問題之一,由兩部分組成,意在研究由實多項式定義的拓撲結構。其一考慮實多項式的零點,其二考慮實多項式定義的向量場及其積分曲線。1950年代末兩位蘇聯科學院院士曾宣布解決了Hilbert第16問題,然而他們的證明於1980年被三位中國數學家推翻。Hilbert第 8 和第 16 個問題被列入 21 世紀數學家麵臨的 18 個最大挑戰之列。

Elin告訴媒體,她利用 “多項式微分方程的極限環”破解了Hilbert第16問題第二部分的一個特殊版本。Elin在回答自己如何找到破解方法時說: “在該問題所在的數學分支上沒有解法,所以我下了很多功夫在其他數學分支上尋找方法,並且找到了連通兩個數學領域的橋梁。”她還說,一開始自己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思考,然而當發現了正確方法之後,隻花了幾個小時就解決了問題。2003年7月3日,Elin將其研究結果寫成一篇八頁紙的論文,投到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數學期刊《非線性分析》(Nonlinear Analysis),經匿名同行評審後於10月3日被期刊接受並於11月18日上線。

Elin宣稱自己的方法可以破解整個Hilbert第16問題,可與費爾馬大定理的證明媲美,她還計劃撰寫一本類似於《美麗心靈》的暢銷書。關於數學的新聞在瑞典一般不太有受眾,但 “年輕女孩破解世界數學難題”這一標題非常吸引眼球。瑞典通訊社TT為此采訪了多位知名數學家,其中包括今年初剛過世的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數學委員會時任主席Hans Wallin(1936–2024)。數學家們對這一話題十分謹慎,他們均表示如果Elin的解決方案得到全世界數學家的認可,她的成就足以引起轟動。隻是一開始無人在媒體表示質疑,大概這一話題太敏感了,一不小心就會被扣 上 “政治不正確”的帽子。

幾天後出現了戲劇性反轉,瑞典查爾莫斯理工大學數學教授Grigori Rozenblioum給《非線性分析》期刊寫信,一一指出了Elin論文中的錯誤,文中的近似解並不能提供證明中要求的精確答案。Rozenblioum在信中說,這件事在瑞典數學圈內無人質疑是十分不正常的。他還說,自己對於作者本人並無偏見,但作為國際權威期刊,刊登這篇有問題的論文使人難以理解。隨後多位數學家也公開表達了意見,《非線性分析》於 12 月 4 日撤下了這篇論文並重新審核,最終沒有發表,事後期刊也沒有作任何解釋。Eli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為自己辯護,認為批評者不理解她的方法。

一個“世界數學難題”很容易吸引世人的關注,上至專業人士、下至百姓“民科”。最為人熟知的例子是1978年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發表之後,大批業餘數學愛好者們紛紛加入證明大軍,當然都是無功而返。即使著名數學家,翻車者也大有人在。例如上文提到的最早宣稱證明了Hilbert第16問題的數學家之一Ivan Petrovsky,就是穀超豪留學莫斯科大學時的校長和博士導師。Elin認為自己的方法和結論正確,提交了論文,這都沒有問題。奇葩的是這樣一篇文章居然通過了專家評審,被期刊接受發表。與其他學科不同,數學證明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可能造假。這件事包括向媒體發布,看上去自始至終都是Elin一人所為,所以有人說她是一個很好的營銷專家。

本人當年一直關注這一事件,第一時間找到了Elin的文章。雖然我不是研究這一行的,但直覺上感到不靠譜。她在文章中使用的是計算機模擬,而不是嚴格的數學證明,我馬上把自己的感覺告訴了同事,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然不出我所料。事後我沒有繼續追蹤,不知道Elin後來怎樣了。最近突然想起來,就上網搜了一下,得知她繼續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習數學,於2005年八月以《最佳現金管理》的論文通過碩士學位答辯。Elin畢業後在倫敦的摩根大通投行工作了三年,擔任金融與業務管理分析師。她後來回到瑞典,在一家大銀行擔任財務與風險控製經理,工作至今。這一職業看來很適合她,過往的一切似乎都已隨風飄去,隻在網間留下雪泥鴻爪。

依托互聯網的新媒體在本世紀初尚處於起步階段,那場輿情通過傳統媒體和網絡同步傳播。當年有一位大概是新聞從業者連續在某個論壇中發言,他的觀察視角獨特,一直在比較這兩種傳播方式,認為此事在很短的時間裏引起廣泛關注主要是新媒體的作用。如今20年過去了,隨著手機智能化和網絡提速,世界早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切以流量為王,真假倒顯得不那麽重要了,信息(或謠言)的傳播速度和範圍與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俗話說: “來得快去得也快”,周期與頻率成反比,那次事件發酵了個把月,這次不知會持續多久。然而每次 “高光”之後總會歸於平寂,可謂 “太陽底下無新事”——亙古如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