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4是今年最對稱的日子,也是甲辰龍年上元節,節日前後我們前往著名的瑞典北部 “高海岸”(Höga kusten)地區一遊。高海岸位於波羅的海向北延伸的波的尼亞灣(Bottniska viken)西岸,綿延一百多公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海岸線,2000年列入UNESCO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這片海岸麵積為142500公頃,其中80000公頃是海洋部分,有大量近海群島。在近萬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世紀,大陸冰蓋回縮導致海岸線高高隆起。由於冰川消融及海麵新陸地抬升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該地區的一係列湖泊、海灣和低丘等不規則地形。高海岸遺址在有限區域內展示了上萬年的地質曆史,是冰川作用和陸地隆起如何影響地球表麵的最佳範例之一(網圖)。
“高海岸”的名詞是在1970年代初創造的,沿著E4歐洲公路穿過高海岸地區行駛,東側是波的尼亞灣,西側是Skuleskogen 國家公園,依山傍海景色如畫。左上圖是位於國家公園西入口處的高海岸地區最高峰,海拔295米的Skuleberget,麵朝E4一側是幾乎垂直下降的懸崖。山上海拔286米處有末次冰河之後海岸線的痕跡,因此是世界最高的海岸線,也是 “高海岸”名字的來曆,至今仍在 “長高”。國家公園有不同長度的步道和攀岩路線,夏季是遠足和露營的好去處,登上山頂可以俯瞰高海岸全景。國家公園內的丘陵地帶是瑞典除西北部山區外降雪最多的地方之一,有時會有超過兩米的積雪。冬天徒步非常困難,隻能望山興歎,當然也不乏勇敢者。
高海岸對麵是芬蘭的“克瓦爾肯群島”(Kvarken),由600個島嶼組成,總麵積194400公頃。2006年,世遺高海岸項目擴展到該群島。這些島嶼上主要是10000-24000年前大陸冰層融化形成的不規則脊狀延伸的 “搓衣板式冰磧”(De Greer moran),以瑞典地質學家Gerard De Geer命名。在冰川消融過程中,原來被壓迫而下沉的大陸,逐漸以世界最快的速度抬升。海岸線不斷推進,島嶼慢慢形成並連結在一起,湖泊則由海灣演變而來,繼而成為沼澤濕地。波的尼亞灣是世界上距離大洋最遠、隔絕程度最高的海灣,含鹽量極低,每年冰凍時間長達四五個月。瑞典和芬蘭陸地距離80公裏,但群島間的距離隻有20多公裏。在瑞典統治芬蘭時期,冬季郵件通過海上冰原傳遞。
高海岸北端小城恩舍爾茲維克(Örnsköldsvik)得名於18世紀高海岸所在的西諾爾蘭省(Västernorrlands län)省長Per Abraham Örnsköld,是瑞典為數不多以私人名字命名的城市之一。高海岸地區已有至少 7000 年人類居住史,恩舍爾茲維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青銅時代。1916 年在恩舍爾茲維克舉辦了省級博覽會,由時任國王Gustaf V揭幕。這裏是瑞典知名戶外運動品牌“北極狐”(Fjällräven)的發源地,附近還是 “臭”名昭著的黑暗料理——鯡魚罐頭Surströmming的出產地。碰巧在這個北部小城過了個元宵節,明代詩人王守仁的詩句十分應景: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春還草閣梅先動,月滿虛庭雪未消”——雖然梅花在北歐是沒有的。
高海岸南端的高海岸大橋(Högakustenbron)是瑞典最美麗的建築之一,橫跨瑞典最長、水量最豐富的河流之一翁厄曼河(Ångermanälven ),於1997 年12 月 1 日由瑞典國王Carl XVI Gustaf剪彩通車。大橋全長1867米、主跨1210米、寬17.8米、無帆高度40米、塔高 182 米,其模板是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但金門大橋全長2737米、主跨1280米。高海岸大橋建成時是世界第九長懸索橋,主跨迄今仍位居歐洲第 5 、世界第 21,已成為20世紀末道路和橋梁建築藝術的一座紀念碑。位於北橋台的高海岸酒店是瑞典第一家風力發電的酒店,從高海岸大橋至恩舍爾茲維克全長 128 公裏。
穿過高海岸大橋,就來到有“高海岸之門”別稱的海諾桑德(Härnösand),Härnön意為“有頭形山的島嶼”。小城人口雖然隻有大約25 000,卻是西諾爾蘭省省府所在地,1585 年時任瑞典國王Johan III建城。海諾桑德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在300多年前的對俄戰爭期間,多次作為瑞典武裝部隊的指揮中心。18世紀早期,小城遭到嚴重火災以及俄國軍隊的洗劫,後來重建,如今很少有瑞典城市的社區擁有海諾桑德這樣完整的 18–19 世紀的農莊和木屋。海諾桑德主教座堂於 1846 年落成,是瑞典教會最小的主教座堂。1890 年代,德皇威廉二世和泰國國王朱拉隆功等人曾訪問過這座城市。
高海岸距離斯德哥爾摩大約600公裏,駕車沿E4一路向北即可到達。如同瑞典人的性格,這裏是一個低調的存在,遊客也以本國人為主。看上去高海岸的地貌遠不如挪威峽灣雄奇壯美,群島和斯德哥爾摩周圍的也差不多。然而山川不可貌相,湖海不可鬥量。雖然隻是走馬觀花,但這個季節與高海岸的曆史似乎更搭。去時下了一天從未遇到過的二月大雨,在高速上揚帆乘風破浪非SUV不可。風雨交加的北E4就像荒涼的火星表麵,冬天的高海岸更讓人想起遠古的冰河。一萬年前這條高速還在海底,頗有滄海桑田之感。
多年前的夏天曾到過波的尼亞灣頂端城市呂勒奧(Luleå),呂勒奧的Nederluleåkyrkan教區教堂建於 15 世紀,守護神是使徒彼得。1492 年 6 月 29 日聖彼得日,大主教Jacob Ulfsson為教堂舉行了祝聖儀式。這是瑞典北部諾爾蘭(Norrland)地區最大的中世紀教堂,標誌著在俄羅斯利益日漸增長情形下瑞典的霸主地位。教堂最古老的部分用紅、灰花崗岩建成,使用了40 多種精心挑選的岩石,西山牆外的獨立鍾樓建於 1851 年。教堂內部裝飾精美、藏品豐富,祭壇櫃上大量的木製雕像講述基督受難的故事,是瑞典最好的祭壇櫃之一,布道壇具有明顯的18世紀波的尼亞巴洛克風格。機械鼓風的管風琴是1970年代初建造的,共有4200個音管,最長的6米、最短的隻有5毫米。
Nederluleåkyrkan教堂位於加默爾斯塔德教堂鎮(Sammelstad)中心,斯堪的納維亞北方人煙稀少,彼此相距很遠,因此就自然形成了這樣的教堂鎮。有主日彌撒和其他重要活動時,教友們在教堂周圍來住上幾天,參加活動、與親友聚會、趕集逛市場,在1600年的聖誕節就有文字記載。過去全瑞典有71個這樣的教堂鎮,現僅存16個,加默爾斯塔德教堂鎮是其中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共有404個小木屋,至今仍歸私人所有。1996年教堂鎮被收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理由是: “該遺址作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傳統教堂城鎮的傑出典範,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它令人欽佩地說明了傳統城鎮規劃對其周圍環境的特殊地理和惡劣氣候條件的適應。”
波羅的海在北麵和東麵沒有出口,所以隻能稱為“波的尼亞灣”和“芬蘭灣”,而不能叫“海”。瑞典和芬蘭的好幾條大河流入波的尼亞灣,呂勒河(Luleälven)就是其中一條,因此波的尼亞灣是一片年輕的淡水海。呂勒奧位於北極圈內,六月裏午夜的太陽好像隻在天邊打了個盹,一兩點鍾就又出來了。在同一窗口拍到的夕陽晚照、午夜餘暉和淩晨日出,都是在西方。午夜日落絢爛——溫暖而美麗,淩晨日出噴薄——熱情而年輕。我們這代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是:“……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 ……”。可是夏天北極的太陽到了八九點鍾就已經老了,兩三點鍾的才是“朝陽”。雖無“大漠孤煙直”,卻有“長河落日圓”,圖為六月初晚上十點到十一點間呂勒河畔的落日。
:)高興 看到你的消息 ,期間是有擔心。
祝春天愉快!
問詢春安,最近我們這裏是類春日天氣 ,去年這個階段是在連續冰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