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興學樂群 天下大同——記複旦公學的兩位先賢

(2023-05-03 07:24:15) 下一個

1903年,天主教耶穌會神父、著名教育家馬相伯 (1840-1939,原名建常,後改名良,字相伯) 在上海徐家匯創建了“震旦學院”,後因外籍傳教士南從周 (Perrin) 篡奪校政發生學潮,震旦學院130名學生憤然離校,擁戴馬相伯另立新校。1905年馬相伯與震旦學生於右任、葉仲裕、邵力子等在上海吳淞創辦了“複旦公學”,並邀請熱心教育事業的嚴複、張謇、熊希齡等28人為校董,籌集複旦建校資金及參與校務管理,1917年複旦公學易名為私立複旦大學。本文講述複旦公學時期在校史上記錄較少的兩位先賢,1905年的校董熊元鍔和1912年的教務長胡敦複的生平、他們與複旦的曆史淵源、與嚴複和馬相伯的師生之誼以及創辦新學的故事。

複旦公學初創時期的校董之一熊元鍔 (1879-1906,譜名育鍔、號惠元、字季廉),江西南昌人。熊元鍔自青年時代起就非常喜愛宋明理學,醉心各種經世致用之學,並且廣泛涉獵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戊戌黨人的著作。他尤其敬重被譽為“精通西學第一人”“介紹近世思想第一人”的國學大師、翻譯家和教育家嚴複 (1854–1921) ,閱讀了很多嚴複譯述的西方社科名著和力陳變法維新的文章。1900年嚴複為避庚子之亂從天津移居上海,開辦“名學會”,講演英國哲學家約翰·穆勒 (John Mill) 的“名學” (邏輯學),為挽救時局出謀劃策。熊元鍔專程從南昌到上海拜見嚴複,“兩人講學論道,相得甚歡,嚴複欣然收其為弟子。”

結識江西青年才俊熊元鍔,可以說是嚴複在滬一年中最開心的事,他還為熊元鍔易字“師複”。嚴複在次年離滬北上時寫下《贈熊季廉》詩雲:“就中愛我最真摯,屈指先數南昌熊。心期渾欲忘彼此,圭角相遇加磨礱......臨行執手無所贈,惟有真氣如長虹。橫流他日儻相遇,竊願身道雙加豐。”在嚴複的教誨下,熊元鍔的學識和文章大有精進,經屢次科考失利,他終以豐富和紮實的新學知識榮登光緒29年 (1903) 癸卯恩科江西鄉試榜首,成為江西史上最後一位解元。癸卯恩科雖然未能完全廢止八股文,但是追加了策論,反映了清廷內部意欲改革的願望。

熊元鍔留下的文字不多,與嚴複之間的書信也沒有留下。他在江西鄉試中的策問試卷也許是其唯一傳世的文章,文中可見嚴複的深遠影響,特別是關於學術的“普通之用”和“專門之用”的區別,熊的回答與嚴複的主張十分吻合。1903年10月嚴複應熊元鄂之請,作英文文譜,用文言講授英文語法,編成《英文漢詁》(English grammer explained in Chinese),1904年5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介紹英文語法的書,為中國使用標點符號及橫行排版刊印中文之始,也是嚴複唯一的語言學著作。

由於深受嚴複科技教育救國思想的影響,1901年熊元鍔與同族從兄育鍚、育鎬以等人共同組織了以修習研討西洋實科及語言為主的新式學堂——“樂群英文學堂”,後來又易名為“心遠中學堂”,由熊育鍚接手主持並發展擴大,天津的南開、長沙的民德和南昌的心遠日後被譽為清末民初“中國三大新型私立中學”。1904年太常寺卿、順天府丞李盛鐸等招集資金興辦江西商辦鐵路公司,在江西境內修築鐵路,熊元鍔熱心參與其事。當年10月江西第一條鐵路——南潯鐵路正式興建,熊元鍔被派為駐上海坐辦。

1905年,熊元鍔應馬相伯之邀成為複旦公學校董,以嚴複為首的28名校董署名發出《複旦公學集捐公啟》(上圖),並在《時報》和《中外日報》上刊載《複旦公學廣告》(下圖),公告中稱 “本學教授法、管理法由嚴幾道 (即嚴複)、馬相伯兩先生詳定,並請熊季廉、袁觀瀾兩先生分任管理之責”。當年9月複旦校舍修浚,9月14日(農曆中秋節次日)在馬相伯、嚴複、熊季廉、袁觀瀾及全體學生的努力下,複旦公學正式開學。不久之後,因校舍及經費緊張,時任庶務長的袁觀瀾又在《南方報》上刊出《複旦公學廣告》,稱第二年暫停招生,遭到以複旦公學學長葉仲裕為首的複旦師生的質疑和強烈反對。

這一時期嚴複與熊元鍔就學校管理事宜不斷有書信往來,後來嚴複還寫信給熊元鄂之弟熊季真,信中說:“又複旦公學為索觀瀾侵蝕公款至數千金,反以此為學生罪,天下不平無過此者。季廉知之,故在日力以維持複旦為己任。”由於熊元鍔體弱多病,又為“複旦公學及往日本調查鐵路事所累”,不幸於1906年4月下旬病逝,年僅28歲。嚴複為此極其悲痛,他於4月28日參加了複旦公學和青年會在上海頤園為熊元鍔舉辦的追悼會,並作挽聯哀悼 :“與君同為國傷心,何堪憔悴江潭,楚些翻成悲宋玉;此業不蒙天所福,枉自張皇幽渺,玄經哪更問侯芭。”

1906年馬相伯辭職遠赴日本,在眾多複旦公學學生的籲請下,時任安徽高等師範學堂的嚴複兼任複旦公學第二任校長。由於辦學經費緊張、疲於滬皖兩地奔波,以及在複旦內部與師生之間的紛爭與衝突等原因,一年之後嚴複被迫辭職。1910年馬相伯再次出任複旦校長,但他又於1912年赴京任要職,不能親理校務,學校實際負責人為教務長胡敦複和庶務長葉藻庭。胡敦複 (1886–1978) 是近代中國的著名數學教育家,他從1897年起,先後進入上海南洋公學的外院、中院、政治班學習。當時馬相伯家居徐家匯的南洋公學附近,1901年時任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的蔡元培介紹包括黃炎培、胡敦複在內的24名優秀學生,到馬相伯處學習拉丁文。

這些學生很得馬相伯賞識,1935年馬回憶當年的學習情景時說:“從前笑話的外國人,也不能不欽佩青年學生的努力,胡敦複就是其中之一。我教他們,除了拉丁文外,還有法文和數學……其中很有幾個,後來都對於數理的研究有了深造。”1903年南洋公學學生因“墨水瓶事件”鬧學潮,震旦學院也從這個學習班脫胎而來。1905年秋,胡敦複又進入剛開辦的複旦公學學習,先後為震旦和複旦的開山弟子。1907年未及畢業胡敦複即被選中赴美留學,在康奈爾大學主修天文與數學,同時兼習文理多科,僅兩年即獲理學學士學位。上圖為早年的徐家匯天文台,即馬相伯為24名學生開辦學習班的場所及震旦學院成立的地方。左下圖是宣統元年 (1909) 複旦公學的畢業證書,右下圖是馬相伯和蔡元培為複旦的題字 “摩厲以須”和“好學力行”。

胡敦複出身於無錫堰橋一個教育世家,是北宋著名教育家、安定學派代表人物胡瑗的31代孫,其祖父胡和梅是清代名教諭,其父胡壹修及其叔胡雨人亦為晚清著名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易經》曰:“敦複無悔,中以自考也”,意為以自省來回歸原點,胡敦複之名即出於此。胡雨人是近代崇尚實踐、努力維新之先導,胡氏兄弟幼年主要在家接受胡雨人的教育。其兄弟姐妹九人以及堂兄弟姐妹,幾乎都先後留學美國、日本的著名大學,回國後又多從事教育工作並卓有建樹。1909年初庚款留美計劃啟動,清政府在北京成立遊美學務處,年僅24歲的胡敦複中斷在美學業應聘回國,出任遊美學務處肄業館教務提調,負責考選和遣送直接留美學生的工作。

胡敦複主持考選了三批留學生共180人,均為當時的青年精英。庚款留學生中有胡敦複的兩位胞弟胡明複和胡剛複,都畢業於哈佛大學,分別為中國第一位現代數學博士和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1911年1月,經清政府批準,遊美學務處肄業館改為清華學堂,胡敦複被任命為清華第一任教務長。1911年初夏,胡敦複與在清華學堂任教的10位中國教員一起成立 “立達學社”,以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宗旨,以 “研究學術、明體達用”為理想,胡當選為學社社長。不久後胡敦複與清華美籍教師關於課程設置、辦學理念的等發生分歧,同時因不滿美國公使館對校務的各種幹涉,他以 “不能遵辦”憤而辭職,離開清華回到上海。

胡敦複到達上海後,應恩師馬相伯特聘,出任母校複旦公學教務長。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11月複旦的吳淞校舍被光複軍占用,教學無法繼續,學校一度停辦。12月中旬校長馬相伯、教務長胡敦複在無錫士紳支持下,借李瀚章大公祠、昭忠祠分別作為課堂和宿舍,籌備複學。於右任、邵力子、胡敦複等人在《民立報》館二樓設立“複旦籌辦事務所”,將複旦情況向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匯報,請求複校。後經孫中山的民國臨時政府批準,將位於徐家匯華山路的前清公產李鴻章祠堂 (簡稱李公祠,首圖為其大門) 撥給複旦公學使用,並撥款一萬銀元以作複校之用。李公祠建於1904年,是慈禧太後為祀清末重臣李鴻章而建造。

辛亥革命爆發後,立達學社社員也紛紛南下至上海與胡敦複會合,遂醞釀創辦一所獨立自主的學校,取名“大同”。於是胡敦複便一麵籌建大同,一麵主持複旦教務。在沒有政府扶植和實業家資助的情況下,胡敦複和立達學社同仁除了一腔赤誠和鐵打的信念、忘我的犧牲精神,以及滿腹的科學知識外,幾乎沒有任何經濟實力。他們隻好用立達學社的入社金、月納金及自籌資金總共228元,私立大同學院 (1922年之後稱大同大學) 於1912年3月19日在上海南市區肇周路南陽裏成立,這一天正好是首任校長胡敦複28歲生日。大同校名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胡敦複和社員們約定,在大同教書和辦公不取分文報酬,個人生計全靠在外兼課解決,即使這樣他們還將微薄收入的20%甚至更多捐給大同。

1912年9月9日《民立報》的評論說: “胡君前主持清華學校教務,力主按科分班,以權限不專,未行其誌。至今清華學生猶追思之。現主持複旦教務,必能發揮此特色也。”是年12月,由於公費停發,學校收入全靠學費,員工薪水難以支付,校具設備無法維修,而當時社會又值大變動之際,引發複旦學生罷課風潮。為整頓校務,馬相伯、胡敦複、於右任等函請孫中山出任複旦校董,這也是孫中山以革命領袖的身份,唯一的一次出任大學校董,直到他1925年逝世,因此被後人稱為複旦的 “首席校董”。新一屆董事會成立後,推舉王寵惠任董事長、李登輝任校長。因複旦校董事會重組校務,胡敦複便借機離開,專心致力於大同的創建工作。

胡敦複於1912-1928及1941-1949年間兩度出任大同校長、1928-1949年間任大同大學校董事會理事。大同大學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社會中人無不知大同之敦複先生者”,稱胡敦複為“中國第一流教育家”。1930年-1945年間,胡敦複長期擔任交大數學係教授及係主任,他還積極聯絡當時國內的數學家,於1935年7月25日正式成立中國數學會,胡敦複被選為大會執行主席,後又當選為董事會主席,全麵負責數學會工作。抗戰全麵爆發後,大部分高校內遷,中國數學會的活動一度中斷。但1939年胡敦複和留在上海的部分數學家克服重重困難,組成臨時編委會,堅持出版數學會刊物《中國數學會學報》和《數學雜誌》。在1952年院係調整中,大同大學被拆解,數學係並入複旦。胡敦複於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台灣,1978年病逝於美國西雅圖。

1905年《複旦公學集捐公啟》中開宗明義地指出 “以中國處今日時勢,有所謂生死問題者,其惟興學乎。問吾種之何由強立?曰惟興學問。民生之何以發舒,曰惟興學問。” 在清末民初國貧民弱、西風東漸、新舊交替的時代,出現了一大批以“教育救國”為信念,無怨無悔、繼往開來、終生奉獻的名師先賢。熊元鍔和胡敦複是這些仁人誌士中的兩位傑出代表,一位英年早逝、一位奮鬥終生,他們的道德風尚、人格魅力、敬業精神、治學態度長存世間,令今人敬仰和深思。本文寫作過程中,筆者參考了張仲民的文章《嚴複與複旦公學》、沈國威的文章《嚴複與其門生熊元鍔》、王宗光主編的《老交大名師》等,文中圖片和部分內容來自網絡。

相關博文:舊時王謝堂前燕 —— 複旦奠基石引出的故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5/14495.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ufang' 的評論 : OK
chufang 回複 悄悄話 華山路的老複旦校址就是現在的複旦中學。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北東南' 的評論 : 多謝賞讀美言!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點讚好文。一直喜歡看你引用豐富史料來介紹近代中國之科教文化先賢們的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