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走入非洲大門摩洛哥(下)

(2023-04-26 06:44:36) 下一個

【續前】走入非洲大門摩洛哥(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304/18512.html

西北非原住民柏柏爾人(Berbers)的起源可追溯到上萬年前,根據維基百科,如今至少35%或更多的摩洛哥居民是柏柏爾人。在阿特拉斯山脈東南側及撒哈拉沙漠地區的柏柏爾人仍以部落方式存在,西北部大城市則多與阿拉伯人混血。柏柏爾人的原始宗教是萬物有靈論,認為不僅人類有靈魂,而且所有動植物甚至大地都是有靈性的。羅馬帝國占領西北非之後,將柏柏爾人基督教化。被阿拉伯民族征服後,柏柏爾人又被迫皈依伊斯蘭教。柏柏爾人的語言屬於閃含語係柏柏爾語族,2001年成為繼阿拉伯語之後的第二官方語言,2003年采用新提非納字母作為柏柏爾語的書寫文字。左圖為傳說中的柏柏爾人無名創世者畫像,右圖是用阿拉伯語、柏柏爾語、法語書寫的街牌。

雄偉的阿特拉斯山脈綿延約2500公裏,是非洲最大的山脈、地中海西南岸與撒哈拉(Sahara)沙漠的分界線,最高峰是位於摩洛哥中部的圖卜卡勒峰(Jbel Toubkal),海拔4167米。在柏柏爾某些部落的語言中,表示“山”的術語是 Adrar 和 adras,被認為是 Atlas 的同源詞。阿特拉斯山脈西側是摩洛哥的主要沿海平原,土地肥沃、景色如畫,一片養眼的綠洲。作別四大皇城,開始翻山,邂逅海拔1650米的“瑞士小鎮”—— 滑雪和避暑勝地伊芙蘭(Ifrane)。1929年,法國政府從當地居民手中征用土地,根據當時流行的“花園城市”模式進行規劃設計,猶如世外桃源。而山的那邊則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蒼茫戈壁、大漠荒原徐徐展開。

阿特拉斯山脈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將摩洛哥分成兩半,擋住了撒哈拉的滾滾黃沙,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水汽得以在不同季節滋潤這片非洲西北角的土地。中阿特拉斯山脈主要由一係列石灰岩高原組成,長達 350 公裏的堅固山體獨具魅力。這裏有草原、牧區和大片珍貴的雪鬆林,沿途風景變換綺麗,是摩洛哥重要的水源地,多條大河發源於此。原始森林中常有巴巴裏獼猴出沒,可惜這次我們沒有看到。在阿特拉斯山區居住的大部分是柏柏爾人,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保持著與祖先極為相似的遊牧生活方式,想起了川西高原的藏民。有些人住在沒有電或自來水的土房裏,有些人則逐水草而居,沒有固定居所,右上圖和左下圖分別為柏柏爾人的帳篷和村落。

撒哈拉是世界第一大沙漠、南北極之後的第三大荒漠,總麵積超過940萬平方公裏,與美國國土麵積相當,形成於約250萬年前。到達 “沙漠之門”伊爾富德(Erfoud)綠洲小鎮,踏上兩夜一日的撒哈拉之旅,探索著名的厄爾切比沙丘(Erg Chebbi)。伊爾富德的古堡風格酒店是摩洛哥十日之行住過的最好的酒店,晚餐也十分豐盛。卡姆利亞(Khamlia)村以摩洛哥音樂和舞蹈著稱,充滿儀式感。這裏的居民是來自蘇丹、馬裏和尼日爾等撒哈拉以南國家的格納瓦(Gnawa)遊牧部落,由於全球奴隸貿易,他們離開了自己的土地,在吟唱和叮當聲中找到了正念。目的地梅爾祖卡(Merzouga)的帳篷營地堪稱“豪華”,各家有獨立的洗手間,隻是夜間大風呼嘯。

戈壁灘上可以駕駛四驅吉普或摩托,沙丘上就隻能靠駱駝了。騎著單峰駱駝在撒哈拉的夕陽下行走,是此行最美好的相遇。正如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書中寫道:“我舉目望去,無際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嗚咽地吹過,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壯而安靜的。”不由心生感歎, 人生如沙粒般微不足道,又如流沙般變幻莫測。可謂:鐵騎絕塵去,駝行撒哈拉;大漠追落日,人世如流沙。

金黃色沙丘隻是撒哈拉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地區是山嶺和戈壁攤,黑色砂粒是火山灰。厄爾切比沙丘獨特的沙漠景觀被認為和火星上的地質景象某些地區十分相似,因此成為許多影視片的外景地。沙漠上滴水貴如油,左上圖是沙漠上的水井,右上圖是長達45公裏的人工暗渠,通過一個個豎井挖成並汲取地下水。上一個冰河期撒哈拉氣候溫和、雨水豐沛,留下了很多動植物化石,如今依舊隨處可見。撒哈拉具有豐富的礦藏和油氣資源,右下圖是姆菲斯村(M'ifis)一處以前法國人開設的廢棄礦山,出產一種含鉛量極高的礦石,用以生產中東、地中海一帶婦女的眼線筆,如今在西方國家已經禁用。此地距離阿爾及利亞邊境僅一二十公裏,現在是一個軍事基地。

跨撒哈拉商路是連結沙漠南北兩端的貿易通道,為世界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商路之一,不同文化在這條商路上相遇、交流與融合。上圖:位於兩個阿特拉斯山脈之間的山城廷吉爾(Tinghir),是摩洛哥南部最美麗的綠洲之一,點綴著鬱鬱蔥蔥的棕櫚園。下圖:瓦爾紮紮特(Ouarzazate)的陶裏爾特古堡(Kasbah Taourirt),是同類建築中保存最完好的例子之一,其中有前總督的住所。海拔1160米的瓦爾紮紮特是撒哈拉沙漠西大門最後一個重要的補給站,很長一段時間裏是非洲商人前往摩洛哥北部和歐洲的交通樞紐,古堡位於撒哈拉商路上控製幾條河穀交匯處的一個重要位置。在法國統治時期,瓦爾紮紮特作為駐軍城鎮、行政中心和海關哨所進行了大幅擴張。

阿伊特本哈杜築壘村(Ksar of Aït -Ben-Haddou)位於歐尼拉河(Asif Ounila)旁的一座山坡上,以11世紀當地第一任總督的名字命名。這是古代從馬拉喀什翻越高阿特斯拉山口的駱駝商路上眾多站點之一,有些像川滇茶馬古道上的驛站。村子由17世紀的泥土和幹草建造的房屋組成,與中國北方的 “幹打壘”房屋神似,還有些像川西羌寨的碉樓,至今仍有少數人家居住。築壘村是南方摩洛哥粘土建築的典範,曾獲得 “摩洛哥最美村落”的稱號。由於 “在配置和材料方麵保持了建築的真實性”,1987年入選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多部影視劇,如《阿拉伯的勞倫斯》《基督最後的誘惑》《木乃伊》《角鬥士》等,都曾在這裏取景。

摩洛哥是過去幾十年好萊塢阿拉伯題材外景地的首選,位於瓦爾紮紮特城外的Atlas Studios是位列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影城,有“摩萊塢”之稱。摩洛哥政府大力支持本國電影業發展,並且可為外國劇組減免稅收,為戰爭題材電影提供真槍實彈的軍事裝備和人員。在路上遇到的柏柏爾人,可能曾在某部大片中充當過群演,所以我給影城取名“摩洛哥橫店”。左上圖:影城門口的埃及法老雕像;右上圖:《埃及豔後》(1963)中的宮殿;左下圖:《木乃伊》(1999)中的布景;右下圖:電視劇《維京海盜》(2013)中的海盜船。1997年的Kundun也在這裏拍攝,影片中的喜馬拉雅山其實是阿特拉斯山,影城裏還有一座藏傳寺廟,但是沒有轉經桶。

阿特拉斯山脈在地質上是阿帕拉契造山運動的一部分,遠古時代歐洲、非洲和北美洲相連,山脈在非洲和北美洲相撞時形成,因此這一帶與美國西部地貌相似。山脈的隆升導致海洋撤離,岩石變形成褶皺和斷層,風和河的侵蝕最終塑造了石灰岩和粘土的沙漠景觀。高阿特拉斯地區以其壯觀的峽穀聞名,毗鄰廷吉爾的托德拉山穀(Todra Gorge)風景如畫,山穀兩旁的崖壁高達數百米,峽穀部分寬度隻有 10 米,摩洛哥最長的河流——德拉河(Draa)從山穀緩緩流過。右上圖的山體形似猴爪而得名,白雪皚皚的山峰時隱時現。沿著壯麗的九號國道 Tizi n'Tichka 高山公路前行,翻越高阿特拉斯山脈,右下圖是撒哈拉沙漠的門戶——海拔2260米的提什卡(Tichka)山口。

19世紀,英國商人將中國茶葉傳入摩洛哥,使得薄荷茶成為摩洛哥的國民茶飲,大概就是沿著跨撒哈拉商路翻過阿特拉斯山進入北非腹地的。在這個禁酒的穆斯林國家,人們常常以茶代酒,因此薄荷茶還被戲稱為 “摩洛哥威士忌”。八年前開通了有 “世界超市”之稱的義烏至馬德裏的中歐班列,在摩洛哥的老城中、山路邊,甚至沙漠裏,叫賣商品的小販隨處可見,本人十分懷疑有多少商品是當地生產、多少是來自義烏的。十天裏導遊帶著逛了不下十個店鋪,估計回扣拿了不少。圖片依次為:柏柏爾遊牧部落的兒童;繪製陶器花紋的女孩;中阿特拉斯山上騎驢的少年;藥店裏叫賣摩洛哥神油的店員;在餐館裏斟茶的侍者和表演雜耍的藝人。

重歸馬拉喀什,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千年古城。上方二圖:16世紀薩阿第(Saadi )王朝的皇家陵墓,因其豐富的裝飾和內部空間安排,被視為中世紀晚期摩洛哥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標杆。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曼蘇爾(Ahmad I al-Mansur)即長眠於此,他被描述為“具有深厚伊斯蘭學識的人,神秘文本的鑒賞家,書籍、書法、數學以及學術討論的愛好者。”下方二圖:建於1910年的Dar El Bacha博物館,意為“帕夏之家”,是法屬殖民地時期摩洛哥南部最高行政長官(Pasha)Thami El Glaoui的私人宮殿。這座宮殿以彩繪雪鬆木大門以及馬賽克瓷磚牆壁和天花板為特色,將精美的摩洛哥建築和歐洲風格完美結合,是馬拉喀什豐富的曆史和文化象征。

有人說:馬拉喀什有“最世俗的廣場與最美麗的花園”,這裏氣候溫和、林木蔥鬱、花果繁茂。此行始於德吉瑪廣場,終於馬約爾花園(Jardin Majorelle)。二者分別位於馬拉喀什的老城和新城,代表了這座城市的兩極。1924年,法國東方主義藝術家雅克·馬約爾(Jacques Marjorelle,1886-1962)來到馬拉喀什,幾乎窮盡一生打造這座傳說中最神秘的英式私家花園。花園中心是藝術家夫婦的立體派居所,處處呈現以其名字命名的令人魅惑的“馬約爾藍”,其靈感來自當地柏柏爾人燒製的彩色瓷磚。馬約爾從世界各地搜羅奇花異草,建造了棕櫚樹林、藤蔓長廊、仙人掌園、蓮花池塘等植物景觀。1950 年代離婚後,馬約爾被迫賣掉房子和土地,此後多年無人問津。

直到1980年代,法國傳奇設計師伊夫·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1936–2008)與他的同性伴侶皮埃爾·貝爾熱(Pierre Berge,1930–2017)發現並買下了這座幾近荒蕪的花園,傾心修繕擴充。馬約爾花園的斑斕色彩激發了聖羅蘭源源不斷的設計靈感,創立了舉世聞名的時尚品牌YSL。聖羅蘭去世後,骨灰撒在馬約爾花園中,左下圖是花園裏聖羅蘭與貝爾熱的紀念碑。馬約爾花園因其兩任主人聞名於世,每年來訪的遊客超過70萬人。令人驚喜的是,在這遠離故土的花園裏,生長著茂密的翠竹。不由想到蘇軾的詩句: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在穆斯林國家,想 “俗”都難,不過在沙漠之門伊爾富德居然吃到了此行唯一的火腿。

馬拉喀什生長著一種四季開花結果的橘子樹,因此出現了一棵樹上同時開花、結果的奇觀。198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保加利亞出生的猶太裔作家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曾與朋友一起來到馬拉喀什旅行三周,徜徉於麥地那老城區。他在旅行劄記《聆聽馬拉喀什》中寫道: “我不想離開這裏,幾百年前我就來過此地,但是我忘記了,而如今一切又返回到我這兒……當我佇立在此,我就是這座廣場。我相信,我始終就是這座廣場。”此行最後一頓晚餐是在老城中心地帶的Dar Essalam餐廳享用,建築、美食,歌舞,大飽眼福口福。“懸疑大師”希區柯克1956年的影片《擒凶記》發生在馬拉喀什,有一場戲就是在這個餐廳拍攝的。

3月19日星期日那天在伊爾富德,手機自動提前一小時,原來是夏令時開始。非洲西部與歐洲中部是同一時區,但今年夏令時比歐洲早一個星期,因此回程飛機落地後手機又回撥一小時。3月23日是伊斯蘭曆拉瑪丹月的第一天,每天從晨禱開始至薄霧時分不能進食和娛樂。我們正好那一天離開摩洛哥,人們都在家中靜默齋戒,去機場一路暢通。伊斯蘭曆是太陰曆,每年比公曆提早11天左右。回到北歐,同一時區氣溫驟降40度,冰點以下黃沙與飛雪也有相似之處。把以前沒看過的好萊塢大片《擒凶記》《木乃伊》《角鬥士》翻出來看,德吉瑪廣場、厄爾切比沙丘、陶裏爾特古堡、阿伊特本哈杜築壘村在影片中一一閃過,不由產生幾分 “親切”之感。

相關博文:四月美西行未盡(上)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302/16248.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春後雨前SE' 的評論 :
:)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是的,但去非洲隻能跟團。四月下旬暖了一下,馬上又冷了。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春後雨前SE' 的評論 :
有的旅行團安排活動的太緊湊,或過多的不適合自己。謝謝傳送。
你們那裏當下氣候如何了呢?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是很有趣,就是有點累。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這裏真有意思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