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一座幽雅神秘的古城,2001年2月在成都市區發現的金沙遺址,分布範圍約5平方公裏,是公元前12-7世紀長江上遊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國的都邑。這是成都的首個都邑,距今已有大約三千年。然而直到東周末年蜀王開明九世,才真正“徙治成都”。根據《太平寰宇記》的記載,“成都”一名從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來。成都又是一個充滿仙風古韻的地方,西蜀名刹大隱於世,西洋廟宇合璧中西,一切都顯得自然天成。
金沙遺址分布範圍約5平方公裏,已發現的重要遺跡有大型建築基址、祭祀區、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是世界範圍內出土金玉器最豐富、象牙最密集的遺址。2021年,金沙遺址與古蜀船棺合葬墓、三星堆遺址一起,納入 “古蜀文明遺址”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左下圖是在青白江區出土的大型烏木,生長期近千年、死亡年代距今6500年。右下圖是世上唯一木本蕨類植物桫欏樹,已有三億多年曆史,堪稱植物界的國寶。
金沙遺址博物館內各種寶物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圖片依次為:商周“太陽神鳥”金飾,內層圖案好似順時針旋轉不停的太陽,外層圖案由四隻首足相接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再現了遠古人類“金鳥負日”的神話故事;商周大金麵具,麵部豐滿,表情威嚴;商周鳥紋帶柄有領銅璧,兩麵均鑄有3隻相同的首尾相接的鳥紋圖案;良渚文化十節青玉琮,外方內圓,每節雕刻有簡化人麵紋;商周石虎和跪坐石人像,可能是特殊祭祀物品。太陽神鳥現在是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和成都城市標識的核心圖案,隻是感覺現在這個不大像真品,印象中2007年剛開館時看到的那個小一些,還是縐巴巴的。
2016年落成的成博新館 “金鑲玉”展館寓意古蜀文明對金和玉的崇拜,館藏20多萬件展品,蜀都4500年風華盡收眼底。左上圖:殷商時代的三星堆青銅麵具,俗稱 “千裏眼、順風耳”。右上圖:由整塊紅砂岩雕成的石犀,兼具衡量水位的水則和鎮水神獸的功能,據稱與戰國蜀郡太守李冰治水有關,是目前成都地區出土最早最大的圓刻石雕,專家稱其 “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中國雕塑史”。左下圖:戰國時期的呂不韋戈,正麵刻銘為: “九年相邦呂不韋造蜀守金東工守文居戈三成都”。右下圖:漢代經穴髹漆人像,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模型。
秦、漢、晉、隋因得蜀而統一天下,西漢公孫述、三國劉備、西晉李雄、東晉李壽、五代前蜀王建、後蜀孟知祥等均建都於此。蓉城人民的腳下真是個大寶庫,成博新館的各種漢唐陶俑和佛像,件件是出土文物真品。漢代俑人眼部向外突出,與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古蜀人麵具一脈相承。佛頭和千手觀音雕刻精美,說唱俑、樂女俑、胡人俑、武士俑栩栩如生。
在國內周末的一個好去處是逛博物館,當然是小眾的那種,難得清靜人少。永陵是五代十國時期平民出身的前蜀高祖王建(847–918)的陵墓,現僅剩封土和墓室。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座科學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墓,也是目前被發現的唯一地宮位於地麵的帝陵。其封土呈半球形,前後共分三個墓室,中室安放棺床。2001年,在永陵南側修建了神道,並按照唐代皇陵規製補刻了數尊石像,右下圖是永陵大門口的清代石獅。2018年,成都片區的七處文化資源納入“蜀道”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單,即永陵、朱悅熑墓、明蜀王陵墓群、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邛窯遺址。
左上圖是刻在王建棺床石壁上的晚唐五代24伎樂造像,其中舞伎2人、樂伎22 人,演奏的樂器20種23件,有人認為這些造像是在演繹霓裳羽衣曲舞;右上圖是後室禦床上安放的王建石刻坐像,都是極其珍貴的曆史文物。特別是王建石像,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曆代帝陵中唯一的帝王寫真石像。左下圖是永陵附近出土的高約3.2米的石像生,為永陵神道原物,現在的神道即以此為據增補了文臣、武將、獬豸、鞍馬等石像。自戰國以來永陵所在地即為蜀先民聚居地,右下圖是漢代民用水井 “都安井”,用陶製井圈疊築而成,因井水源自都安堰(今都江堰)得名。
青羊宮是中國道教祖源聖地之一,為全真教龍門派碧洞宗發源之地,被稱為“川西第一道觀”。青羊宮始建於周朝,唐朝時得此名,現存建築多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史記》稱老子西出函穀關時,寫下五千言《道》《德》兩篇,並對門徒尹喜說:“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傳說老子與尹喜在此地講授《道德經》。左上圖是青羊官山門,右上圖是供奉道教極尊之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主殿三清殿,左下圖是供有老子騎青牛塑像的八卦亭,中下圖是青羊宮僅存的唐代建築——供奉道教女神的鬥姥殿,右下圖是青羊宮的象征——擁有十二屬相特征的單角銅羊。
青羊宮是滾滾紅塵中的一片淨土,芸芸眾生心靈的安放之地。位於道觀東北方向的老莊書院於2010年建成,書院門口的對聯是康有為墨寶: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這副對聯源自北宋道教老祖陳摶,西牆上還有多幅近代名人如鄭板橋、孫文、黃興、葉恭綽、黃炎培、郭沫若等人的題字碑刻。
位於成都市中心的大慈寺始建於魏、晉,極盛於唐、宋,世傳為"震旦第一叢林"。據宋代普濟《五燈會元》所載,印度僧人寶掌“魏、晉間東遊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唐武德元年(618),三藏法師玄奘從長安到成都學習佛教經論。武德五年(622)春,他在大慈寺律院受戒並坐夏學律。玄奘常在大慈、空慧等寺講經,為蜀人所景仰。宋代道隆禪師十三歲於大慈寺出家,後率徒東渡日本,其名望可與唐代鑒真和尚相比。明朝年間大慈寺毀於火災,清順治同治年間重修。寺前還有一座清代字庫塔,凡有墨寶的紙張均需在塔中焚化,以示敬意。
長江流域四大叢林之一文殊院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7),曆經諸朝,代有興廢,於清康熙36年(1697)重修。圖二照壁上“文殊院”三字為康熙年間慈篤海月禪師所書,相傳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圖三是遠看為圖、近看為經的金剛經寶塔,《金剛經》全文組成七級浮屠形狀,唯一“塔”字冠於塔頂。圖四是康熙禦筆“空林”,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寺廟內有眾多青銅、緬玉、水晶、石木製造的佛像,院內碑廊收集了曆代名人題字碑刻,藏經樓內保存有唐僧頭蓋骨、印度貝葉經、舌血含寶、千佛袈裟、挑紗文殊、發繡觀音等珍貴文物,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祖誕日才對公眾開放。
文殊坊是在文殊院周邊一處以禪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以川西建築為載體的“成都廟街”,這一帶曾是古蜀王城所在地,從唐宋至明清民初都是成都文化和生活中心。文殊坊的仿古建築帶有濃鬱的川西古民居風格,是天府錦城“八街九坊十景”中的一坊,在這裏可以感受到與錦裏或寬窄巷子不同的清幽氛圍。
成都北郊的昭覺寺漢朝是眉州司馬董常故宅,宅號“建元”。唐代貞觀年間改為佛刹,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取“以其昭昭使人昭,以其先覺而後覺”之意。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被稱為“川西第一禪林”。左上圖是現昭覺寺“第一禪林”山門,右上圖是主殿大雄寶殿,供奉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漢白玉三身佛像。左下圖是寺內佛法靈驗處“樹包碑”—— 千年黃桷樹包著一塊石碑,據說當年昭覺寺道魁祖師所留遺偈“樹包碑,椰瓢飛,柱頭落地祖師歸”,後來全部應驗。中下圖是昭覺寺的標誌性建築——圓通寶殿,具有複雜的歇山頂和亭尖頂組合頂部。
位於成都老東門外的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朝川酒老燒坊遺址,在中國發現的古代釀酒和酒肆的惟一實例,被稱為“中國白酒第一坊”“世界上最古老的釀酒作坊”。這裏出土了發酵、蒸餾、曬酒的全套設備場所,包括晾堂三座、酒窖八口、爐灶四座、灰坑四個及路基、木柱、基座等,還有一口漢代古井,具有“前店後坊”性質。酒坊遺址還原了水井坊600餘年的曆史滄桑,展示了傳統工業遺跡和酒文化。有人將水井坊的史學價值與 “秦始皇兵馬俑”相媲美,現已納入 “中國白酒釀造古遺址”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正如俗話所說: “千年酒窖萬年糟,酒香全憑巷子老”。
李白有詩曰:“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參觀水井坊博物館,相當於掃了一下“白酒盲”,能了解不少蒸餾酒分類和香型的知識。中國白酒與幹邑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金酒並稱世界六大蒸餾酒係。白酒分為醬香、濃香、清香、米香和其他香型,除了化學成份與釀造工藝不同外,發酵溫度也不同。例如醬香型的貴州茅台60度,而濃香型的川酒-五糧液、水井坊等55-60度,濃香型酒還講究用老窖——古今同窖。此外大曲、小曲酒的區分完全取決於製曲的尺寸,大曲大如磚頭,而小曲就像自家製作酒釀的酒藥一樣小。
1640年意大利籍耶穌會士利類思到四川綿竹、成都傳教,次年包括蜀王後裔在內的30名達官顯貴,接受洗禮成為四川首批天主教教徒。天主教成都教區的主教座堂——平安橋天主堂,這是一組建於1897-1904年間的拜占庭式建築群。天主堂正立麵是羅馬風格的半圓形拱券和科林斯柱式,仿古圍欄間隔12宗徒銅像臨街而立,聖母無染原罪堂能容納千人。天主堂三道院內為中式花園格式廊庭,108根楠木廊柱氣勢恢宏,是全國唯一的中西合璧天主堂、中國最美教堂之一。天主堂百年來曆經戰亂災難和風雨侵蝕,仍保留原有風貌。教堂內太婆們唱詩如唱山歌般動聽,天主堂外則是車馬喧鬧的滾滾紅塵。
平安橋天主堂匠心獨具地用東方古國文化體現天主教的信仰觀,從空中俯瞰教堂為一個巨大的“悚”字,聖母無染原罪堂為左邊偏旁“忄”:在舉行宗教禮儀時應收心斂神,主教公署是右半部“束”: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仍要收斂和約束自己的言語行為。如此一個造型別致的“悚”字,蘊含了天主教“魂悚悚其驚斯”的神學理念以及凡人應對天主的無上崇奉和敬畏之情。主教牧徽外環是於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中心的羔羊原圖則來自成都教區白鹿上書院教堂的正麵浮雕,是本地先祖原始文化及天主教會曆史傳承的完美結合,牧銘 Fides, Spes et Caritas 意為 “信德、望德、愛德”。
成都市內的基督教新教教堂恩光堂,其前身為加拿大基督教循道宗衛斯理會。該會第一批傳教士於1892年初到達成都,1894年建四聖祠禮拜堂。次年在此地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成都教案”,教堂被毀,重建後又先後於1900年和1941年毀於義和團和日軍轟炸。現在的教堂是2007年重修的,並保留了原主教府,為簡化哥特式建築。19世紀末在教堂周邊辦起一些教會學校、書局、醫院,現在的市二醫院的前身即是早年的男女仁濟醫院。教堂正中的四個大字 “以馬利內”意為 “神與我們同在”,周六晚上是中青年教眾的團契,一位年輕姑娘在教唱聖歌、另一位姑娘風琴伴奏,靜謐祥和。
成都上翔堂原為中華聖公會西區教區主教座堂,現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教堂之一。1909年教會造樓開辦“輔仁學社”傳播西學,取《論語》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之意。1927年後學社轉為傳播福音為主,1939年改名為聖約翰堂,1941年被日軍炸毀。1992年順城大街城改時改為現名,取意《聖經-以賽亞書40:31》語錄“如鷹展翅上翔”。2007-2011年間教堂重建,因保留原主教府,教堂與鍾樓是分開的。上翔堂中有一間安靜的“箴言書院”(右下圖),繼承了“輔仁學社”遺風,這裏距成都最繁華的春熙路不過兩站地車程。
“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在《飲酒·其五》詩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種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在成都街巷也還能尋得一二。
相關博文鏈接:蜀都的萬千錦繡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301/4672.html
提前祝願前輩中國春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