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英倫六日(上)

(2022-11-14 06:39:17) 下一個

大英帝國曾經統治了世界上33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殖民地遍及全球七大洲、四大洋的24個時區,可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真正的日不落帝國。月盈則虧、日中則昃、天道循環,當年的榮光早已是明日黃花。倫敦——昔日帝國的首善之都,卻依舊散發著純正厚重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科學傳承,以及深入骨髓的"英國範兒"。18世紀的英國著名文人塞繆爾·約翰遜 (Samuel Johnson) 有一句名言:"如果你厭倦了倫敦,你就厭倦了生活。因為生活所能給你的一切,倫敦都有。" 2018年歲末,本人到此一遊共六日。

倫敦市中心的Westminster Abbey,漢譯"威斯敏斯特教堂"或"西敏寺",是用於英國君主加冕和安葬的王室專屬教堂,1987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西敏寺原為天主教本篤會隱修院,始建於公元960 年,1045-1065年間在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君主"懺悔者"愛德華的命令下擴建,來自法蘭西諾曼底的"征服者"威廉,於1066年聖誕節成為第一位正式在西敏寺加冕的國王。西敏寺在1220-1517年間重建,1540年宗改後成為聖公會教堂,1546-1556年間曾為主教座堂。西敏寺西部的雙塔高68.6 米,上部拱頂高31 米,為英國哥特式拱頂高度之冠。

教堂柱廊恢宏凝重、拱門鏤刻優美、屏飾裝潢精致、玻璃色彩絢麗、雙塔嵯峨高聳,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傑作。教堂正門上方從1998年起安置了十尊20世紀在世界各地殉道的基督徒 (右上圖),圖中左五是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右一是中國雲南的王誌明牧師。西敏寺一進大門的地麵即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溫斯頓·丘吉爾大大的墓碑,二戰結束後,聰明的英國人就用手中的選票將他送下政壇,又在他身後將其送上聖壇。西敏寺中占地最大、最醒目的墓碑是位於丘吉爾墓地正後方的無名戰士墓。教堂內眾多英王陵墓中,本人隻記住了燒死約300名宗教異議人士的16世紀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血腥瑪麗"。

西敏寺是英國的聖地,最令人矚目的是安葬在這裏的眾多科學家和文學家,猶如滿天的星辰。作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獲得國葬的自然科學家,牛頓是其中最亮的一顆星。目睹了牛頓葬禮的伏爾泰曾感慨道:"走進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最偉大人物的紀念碑,這是英國人民對於天才的尊敬。" 在牛頓的墓碑旁 (上圖) 環繞著達爾文 (左下圖)、法拉弟、麥克斯韋爾、狄拉克等大科學家的墓碑或紀念碑,而最新加入科學家朋友圈的則是2018年3月14號π日去世的霍金 (右下圖),這才是史上世上最強大腦的集合,不能不讓人頂禮膜拜。

在教堂"詩人角"朋友圈中還看到莎士比亞的紀念碑 (他葬在家鄉) 以及狄更斯的墓碑,這些紀念碑和墓碑串起了大英帝國對人類文明卓越貢獻的長河。西敏寺也是除牛津和劍橋之外英國最重要的學術重鎮,欽定版《聖經舊約》前三分之一及《新約》後二分之一的英文翻譯都是在西敏寺完成。相差133歲的霍金與達爾文,在這裏比鄰而居。聽神職人員講了一個故事:當年達爾文因女兒安妮夭折,遷怒於上帝並產生懷疑,因此決定死後不進教堂。但那時是由主任牧師 (Dean) 決定,因此達爾文葬在西敏寺是違背他的遺願的。到了現代,西敏寺的宗教涵義已經淡化了許多,完全按照本人意願。霍金是一個無神論者,生前已經知道自己會進西敏寺,對此他是十分樂意的,當然西敏寺也不是誰想進就能進的。由於教堂內不準拍照,這幾張圖片來自網絡。

英國議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 (Palace of Westminster),俗稱"西敏宮",是大型公共建築中第一個哥特複興式、全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以及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建築的代表作,1987年與西敏寺一起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世紀時的西敏宮是王室主要居所,在1834年的一場大火中幾乎全部被毀,隻剩下西敏廳 (Westminster Hall) 和聖斯蒂芬廳 (St Stephen's Hall)。19世紀以美國白宮和國會大廈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風行一時,但由於其革命及共和主義的內涵,因此在1835年重建西敏宮時選用了體現傳統價值觀的哥特風格。

100多年前康有為在《英國遊記》中,對於西敏宮的長方形建築頗有微詞,認為不如歐美各國的圓形建築好看。估計他這位保皇派沒有參透新古典主義表達的"共和"與哥特風格表達的"君憲"之間的區別。右上圖是西敏宮98.5米的最高塔,以維多利亞女王命名;左下圖左手持書、右手仗劍的雕像是英國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人物之一,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英格蘭共和國護國主和獨裁者奧利弗·克倫威爾;右下圖是西敏宮西北角舉世聞名的大本鍾Big Ben,鍾樓高96米,2012年為紀念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改名為"伊麗莎白塔"。

大本鍾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同時朝向四個方向的時鍾,每個鍾麵的底座上都鐫刻著拉丁文題詞:"上帝啊,請保佑我們的女王維多利亞一世的安全"。40年前讀大學時用《新概念英語》學英文,Westminster和Big Ben這兩個單詞,大概是剛從蠻荒年代走出來的我們進入外部世界的敲門磚。我去的時候整個西敏宮外部正在重新裝修,到處都是腳手架,直到2022年元旦大本鍾才再度敲響。每天入夜之後,西敏寺及泰晤士河兩岸燈火燦爛,但整個西敏宮除伊麗莎白塔之外漆黑一片,大概國會不敢亂花納稅人的銀兩。沿著中央大廳、皇家畫廊、上下議院走一圈,對於近千年來英國皇權與議會之間鬥爭博弈的曆史有了大致了解,其中不乏刀光劍影,隻是語音導覽太話癆。

西敏宮中除了西敏廳 (左上圖) 及聖斯蒂芬廳 (其餘三圖) 外均不能拍照,左下圖是為紀念一戰中為國捐軀的議員、工作人員及其家屬的天使雕像,後方牆壁上刻著他們的名字。幸存的西敏廳可追溯到1097年,曾是歐洲最大的廳室,1395年完成的木結構頂棚是整個建築的精華之處。1295年英格蘭的第一個議會在西敏廳設立,後來一直是議會或重要法庭所在地。17世紀英國內戰後在西敏廳對查理一世進行了彈劾和國家審判,並於1649年將他送上斷頭台,成為唯一以國王身分被處死的英格蘭國王。西敏廳也是重大儀式舉辦場所和國葬前停靈處,1965年逝世的丘吉爾享受這一殊榮的兩位非皇室成員之一。

英國對於世界的一大貢獻是創立了議會民主製度,紛紛為各國仿效,因此有"英格蘭是議會之母"的說法。英國議會首領為英國君主,並由以指派方式產生的上院和選舉產生的下院組成,理論上議會的權力屬於"君臨議會",但君主僅作為象征意義的領袖,上院的權力也十分有限。2018年時英國君主、上院議長和首相均為女性,可謂"三個女人一台戲"。關於憲政民主和工業革命為何出現在英格蘭,而不是世界上其他地方,康有為有一個奇葩的觀點。他認為是由英格蘭的島國地理位置決定的,既有英吉利海峽的天塹,阻擋了拿破侖等強敵入侵;又距離歐陸不遠,方便吸收歐州文眀。康有為還舉出反例,他說日本雖也是島國,但距離中國大陸太遠,而太平洋及大西洋諸島國則天氣太暖人太懶。

白金漢宮 (Buckingham Palace) 的前身"白金漢屋"始建於18世紀初,後被英王喬治三世買下,擴建改造成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宮殿。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白金漢宮成為英國君主的正式王宮和居所。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曆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長達64年,僅次於她的玄孫女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王宮上飄揚的是君主旗,說明君主沒有出行。左下圖是聳立在白金漢宮廣場中央的維多利亞女王雕像紀念碑,紀念碑頂端站立著展翅欲飛的勝利女神金像。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是大英"日不落帝國"最強盛的時期,史稱"維多利亞時代",女王的名字成為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征。英式下午茶也是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流行的上流社會生活方式,那是英國人難以忘懷的"過去的好時光"。

維多利亞女王夫婦共育有九個子女,他們成年之後與歐洲各國王室聯姻,因此女王被譽為"歐洲的老祖母",人們調侃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就是在女王的孫輩親屬之間開打。不幸的是維多利亞女王是血友病攜帶者,聯姻使得這一疾病在歐洲王室中蔓延,導致了可怕的後果。好在如今各國王室的後代們紛紛迎娶下嫁平民,大大改良了基因。維多利亞女王是當今瑞典國王Carl XVI Gustav之父的外曾祖母,也是他母親的曾祖母,因此無論從父係還是母係來說,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都是當今瑞典國王如假包換的第三代大表姐。在中文語境中可以"一表三千裏",而瑞典語卻將各代堂表親依親疏關係順次稱為kusiner、sysslingar、bryllingar、......。

西敏宮對麵的國會廣場上佇立了多尊著名政治家的雕像,圖片依次為丘吉爾、聖雄甘地、納爾遜·曼德拉。丘吉爾的雕像麵對大本鍾,一副英國老派紳士的腔調。有人這樣評論:"他跟那些人很不一樣。我至今還記得他轉身走進首相官邸的背影,有點傲慢,有點落寞,更像個夜歸的老作家,而不是過路的政治家。" 揮動雙手的曼德拉雕像似乎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說,曼德拉在妻子的陪同下,參加了2007年8月29日自己雕像的揭幕儀式。他在儀式上說:"雖然這隻是一個人的雕像,但實際上應該代表所有抵抗壓迫的人,特別是在我的家鄉。"

印度和英國人民共同捐資的聖雄甘地雕像於2015年3月14日揭幕,是國會廣場雕像中的第一個印度人、也是唯一沒有執掌過一國政權的人。1931年甘地來到倫敦,住在貧困的倫敦東部,這座雕像以當年的照片為靈感,仿佛一位苦行僧在心平氣和地傳播著他的信念。建立甘地雕像是為了對他的美德表示敬意:謙卑、熱愛人類並用非暴力手段對抗強大的對手大英帝國,他的政治主張對於後來的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等人都有深遠影響。甘地領導的印度獨立運動激發了其他英屬殖民地人民為國家獨立而奮鬥,導致大英帝國最終瓦解並代之以英聯邦,有意思的是丘吉爾和甘地這一對政敵身後在國會廣場上和平共處。

位於白金漢宮旁的聖詹姆斯公園占地23公頃,是倫敦最小、最古老、裝飾最豐富的皇家禦苑,被稱為"皇家後花園",公園得名於這裏原來的一所以耶穌門徒小雅各命名的麻風病醫院。此地原來是一片沼澤,東麵的一塊土地從1240年起為曆代約克大主教所有。16世紀上半葉,血腥瑪麗之父、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另娶新後,與羅馬教皇反目並遷怒於約克大主教,因此沒收了這塊地產當作自己的獵鹿苑。亨利八世一生多才多藝、興趣廣泛,先後婚了六次,曾譜寫國王的歌謠《與好夥伴一起消磨時光》。1649年查理一世被克倫威爾處死後,其子查理二世流亡歐洲大陸多年,法國王宮的優雅和精致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克倫威爾去世後,被後世稱為"歡樂王"和"快活王"的查理二世回到倫敦即位,他聘請法國景觀設計師仿照凡爾賽宮的風格,將聖詹姆斯公園改建成為法式花園並向公眾開放,19世紀初進一步美化成現在的模樣。如今聖詹姆斯公園是倫敦市民和遊客的最佳休閑之地,是倫敦市中心一個美麗的去處和賞鳥天堂,2006年全球公映的影片《達·芬奇密碼》的大部分鏡頭在這裏拍攝。雖已入冬,但公園裏仍然生趣盎然,一派人與自然相處的和諧氣氛:貪吃的胖鬆鼠、凍成狗的灰鴿子,還有孤舟蓑笠、獨釣寒湖的水禽 (不知名字) 和淩波微步、美麗凍人的新娘。

聖保羅大教堂是英國國教聖公會倫敦教區主教座堂,以倫敦的保護神聖保羅命名,位列世界五大教堂、第二大圓頂教堂。聖保羅大教堂也是英國的國家教堂,189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礎60年大典、1997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的金婚慶典、1981年戴安娜王菲與查爾斯王儲的世紀婚禮、2013年"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的葬禮也在這裏舉行。原址木製教堂始建於公元604年,後多次被毀重建。現在這座宏偉精美的巴洛克風格大教堂是在1666年倫敦大火之後,由著名天文學家、數學物理學家、建築大師雷恩爵士 (Sir Whristopher Wren) 用了35年時間設計建造的,被譽為古典主義建築的紀念碑。

雷恩主導了倫敦大火之後的城市重建修複工作,重新設計了被燒毀的54間教堂中的51間,他還參與了肯辛頓宮、漢普頓宮、大火紀念柱、皇家交易所、格林威治天文台等建築工程。聖保羅教堂建築總高108米,教堂頂端矗立著金色十字架和聖保羅的雕像,兩旁是具有哥特遺風的鍾塔,正門上部的人字牆上雕刻著聖保羅到大馬士革傳教的壁畫。朝西的正門前是1710年教堂落成時在位的安妮女王立像,安妮女王在位期間,蘇格蘭和英格蘭完成了合並,大不列顛王國成立,英國的文化和藝術進入鼎盛時期,聖保羅大教堂因此也成為英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標誌。

聖保羅大教堂內部是用方形石柱支撐起來的拱形大廳,教堂高壇是唱詩班、倫敦主教、坎特布雷大主教、牧師和教士在舉行禮拜儀式時就座的地方,穹頂上方為描繪包括聖保羅生活場在內的傳教士和信徒們生活場景的馬賽克圖畫。很多著名的牧師都曾在聖保羅大教堂布道演講,其中一位就是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1964年他在前往聖保羅大教堂的途中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金牧師遇刺後,他的遺孀成為第一位在聖保羅大教堂演講的女性。

教堂擁有全歐洲最大的地宮,1805年特拉法加戰役中陣亡的英國最偉大的海軍英雄納爾遜將軍及1815年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侖的威靈頓公爵在都安葬在這裏。盡管兩人一生戰績輝煌,成為大英帝國及其海上霸權的象征性人物,但經曆了戰爭殘酷的威靈頓公爵卻留下了這樣的名言:"除了戰敗,沒有什麽能夠抵得上勝仗所帶來悲哀的一半。" 聖保羅大教堂的建築師雷恩是牛頓的同時代人及好友,劍橋三一學院的圖書館也是雷恩設計並以他的名字命名。

與曆經多位建築師參與建造的西敏寺不同,雷恩獨自一人主持了聖保羅大教堂的建築設計,因此成為西方國家唯一的一座在建築師有生之年完成的大教堂。當教堂穹頂於1708年全部完工之時,76歲高齡的雷恩親眼目睹他的兒子將最後一塊石頭鋪設在了穹頂上方。雷恩將這座凝聚了他35年心血的大教堂構想成一座連接天堂和人間的天象台,教堂地宮一角雷恩樸素的墓地和紀念碑,他的墓誌銘是:"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 

重遊劍橋——牛頓、達爾文、麥克斯韋爾、哈代、狄拉克、圖靈、霍金的母校,具有700多年校史的劍橋處處留下名人遺跡,一磚一瓦都是曆史、都是故事、都是江湖。1441年由英王亨利六世親自規劃和創立了國王學院,哥特式垂直風格的學院禮拜堂五年後開建,直到1544年在亨利八世的幫助下才得以完工,成為劍橋的標誌性建築。國王學院的唱詩班在亨利六世決定創建國王學院同年設立,平安夜在禮拜堂舉行的彌撒音樂會是世界知名的聖誕音樂會之一,每年都會通過BBC廣播公司向全英轉播。國王學院斜對麵的大聖瑪麗教堂於1478年重建,後逐漸演變為大學的專屬教堂,如同劍橋的心髒,這裏也是劍橋人和霍金說再見的地方。英國曆代君主對於這座教堂的重視程度,絲毫不亞於倫敦西敏寺。

16世紀推行英格蘭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以及他的另一個女兒、使得英國成為當時歐洲第一強國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都曾是這座教堂的最高監護人。在建造倫敦西敏宮大本鍾時,也仿效了大聖瑪麗教堂的設計並采用其報時樂曲,當大本鍾的鍾聲響起時英國人會說:"聽,這就是劍橋的鍾聲"。三一巷是劍橋的一條頗具曆史風情的小巷,十多年前第一次來劍橋時,在這裏偶遇身著燕尾服的老年紳士,仿佛穿越回到中世紀。2015年的電影《萬物理論》開始的第一個鏡頭,就是晨靄中年少輕狂的霍金騎著單車和夥伴從這條小巷中飛馳而過。1546年由亨利八世創立的三一學院坐落在三一巷北麵,學院內的"巨庭"曾在2016年的電影《知無涯者》中出鏡,影片講述印度天才小哥拉馬努金與英國大數家哈代亦師亦友的故事。

劍橋與歐洲幾乎所有大學城一樣,一條靈動的小河穿城而過,劍橋學生生活最浪漫的事情,莫過於在劍河上蕩舟及在酒吧裏豪飲。1667年開張的"老鷹酒吧" The Eagle,是劍橋最古老、最有名的酒吧之一,酒吧牆上還留有二戰期間英美空軍飛行員的簽名。1953年2月28日的午餐時間,Francis Crick在老鷹酒吧宣布他和James Watson發現了"生命的奧秘"——DNA雙螺旋結構,因此二人與Maurice Wilkins一起分享了1962年諾貝爾醫學獎,而為建立DNA模型奠定了基石的女科學家Rosalind Franklin生前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並英年早逝,從而引起巨大爭議。

離老鷹酒吧不遠處是2008年建成、由霍金揭幕的聖體鍾,鍾上巨大的金色蚱蜢被稱為Chronophage——時間吞噬者,其軀殼表麵是斑駁的金粉和血漿。時鍾行走忽快忽慢,蚱蜢眼睛無規律閃爍,表示生命的無常。蚱蜢下顎每分鍾張合一次,每15分鍾抬起毒刺,每小時致命一蟄,發出鏈條敲打棺材的聲音,意在提醒人們生命的短暫。近百年前富家子弟和詩人徐誌摩曾在劍橋國王學院作了一年旁聽生,留下《再別康橋》的動人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上次來劍橋時,老牌學院的庭院都是自由進出的,如今朝聖的遊客多了,也收起了門票,開發了一條生財之道。

沿著英格蘭的母親河——泰晤士河行走,細數河上的大橋,觀賞兩岸風光。啟用於1862年的第二代七孔Weatminster大橋及西岸的大本鍾,配合西敏宮的哥特式風格,於維多利亞女王的43歲生日當天通車。先後建於1864年的鐵路橋以及建於2002年的金禧橋,後者是前者兩旁的一對行人橋,因慶祝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50周年得名。始建於1886年的黑衣修士鐵路橋,旁邊是建於1869年的黑衣修士橋——公路和步行五孔拱橋,背景是倫敦金融城的摩天大樓和聖保羅大教堂,倫敦人稱泰晤士河為The River、稱金融城為The City。2014年黑衣修士鐵路橋上安裝了4400塊太陽能光板,改造成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橋,將工業與自然完美結合。

2000年6月10日建成使用的鋼桁懸索步行橋千禧橋,是泰晤士河上最具現代風格的橋梁,右後方是2013年完工、高309.6米的碎片大廈——英國第一、歐洲第二高的建築物,千禧橋的東端就是聖保羅大教堂。19世紀英國湖畔派"桂冠詩人"威廉·華茲華斯曾作過一首題為《威斯敏斯特橋上》的詩歌,他在詩中寫道:"瞧這座城市,像披上一領新袍,披上了明豔的晨光;環顧周遭:船舶,尖塔,劇院,教堂,華屋,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在煙塵未染的大氣裏粲然閃耀。旭日金輝灑布於峽穀山陵,也不比這片晨光更為奇麗;我何嚐見過、感受過這深沉的寧靜!" 幾年前的夏天回成都,也是沿著府南河暴走,邊走邊數一座座有古老地名的新橋,發思古之幽情。

泰晤士河上有兩座"倫敦橋":一座是1894年通車的倫敦塔橋 (上方二圖),另一座是上遊約一公裏處的老倫敦橋 (左下圖)。倫敦塔橋是一座上開懸索高塔式鐵橋,使用了維多利亞時代新哥特式的裝飾,因其附近的地標建築倫敦塔而得名。倫敦塔橋還是泰晤士河口的第一座橋,因此享有著"倫敦正門"的美譽。老倫敦橋是泰晤士資格最老的橋梁,在1750年威斯敏斯特橋通車前還是河上唯一的橋梁,當然近2000年來已倒塌並重建多次,英國古老民謠"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就是指這座橋。現代版的倫敦橋是一·條1970年代重建而成的混凝土大橋,代替了19世紀的五拱石橋,而舊橋拆下來的磚石居然被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位地產商買走,在哈瓦蘇湖上複原了一座"倫敦橋",招攬了大批遊客。

兩座"倫敦橋"之間的泰晤士河水域被稱為"倫敦池",這裏停泊著一艘退役的老式戰艦HMS Belfast號,這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輕巡洋艦,HMS是Her Majesty's Ship (女王雄偉的軍艦) 的縮寫。HMS Belfast號於1936年設計建造,1938年愛爾蘭國慶節St. Patrick's Day正式投入使用,1939年二戰爆發後不久作為首批對抗德國的戰艦,此後先後為向蘇聯運送物資船隊護航,參與北角戰爭 (North Cape) 並對德軍船艦造成重創,1944年6月6日輔助盟軍登陸諾曼底,是三艘參與諾曼底登陸後唯一留存的戰艦。戰艦1963年光榮退役,1971年作為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倫敦塔橋北端是號稱"英倫故宮"的倫敦塔,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駕崩後,征服者威廉為控製和保衛倫敦城,於1087年動工、曆時20年修建了這座諾曼底式的城堡建築,後又經過曆代王朝的擴建和整修,1988年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倫敦塔曾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刑場、公共檔案辦公室、天文台、皇家動物園、避難所和監獄之用,特別是用於關押上層階級的囚犯,因此催生了一條短語"Sent to the Tower",即"入獄"的意思。幾乎和英格蘭王室一起成長的倫敦塔目睹了無數血腥殘忍的宮廷陰謀和罪行,許多在皇權爭奪中失勢的王公貴族從這裏走上不歸路,人們傳說在塔內有無數鬼魂徘徊遊蕩,城堡外的塔山則是家喻戶曉的斷頭台。

莎士比亞在多部曆史劇中描寫了宮廷王室的愛恨情仇。亨利八世的兩位皇後就在倫敦塔命喪黃泉,他的女兒伊麗莎白一世也曾因叛國罪被判處死刑,關押在塔內後獲釋,成為倫敦塔中唯一逃離斷頭台的囚犯。這次來不及進倫敦塔一睹真容,隻看到高牆外的絞刑袈和烏鴉籠 (右下圖)。倫敦塔的大烏鴉被稱為"渡鴉",根據一個古老的傳說:烏鴉從倫敦塔消失之時就是不列顛滅亡之日,因此自從17世紀起這裏的烏鴉就有專人飼養。現在塔內還有六隻渡鴉,都有自己的名字。為防止它們逃跑,每隻渡鴉的翅膀都被修剪過,因此被戲稱為倫敦塔內"最後的囚徒"。康有為稱聖保羅大教堂為"保羅廟",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為"套亞故宮"。(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HanxueClear' 的評論 : 謝謝來訪!時間太緊,還是漏掉了不少地方和細節。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邊走邊學,謝謝美言!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做了不少功課,不錯:)
HanxueClear 回複 悄悄話 介紹的太詳細了,學習了。我上個月才從倫敦回來,真希望在去之前讀到你的博文。多謝分享!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文珂' 的評論 : 快過來玩吧 :)
文珂 回複 悄悄話 也想去瞧瞧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