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遇見心中的上海

(2022-01-23 11:30:10) 下一個

2019年夏天是近幾年來第三次來到魔都,在上海的中心遇見心中的上海。每次都與老上海學姐約起蕩馬路,動身之前,學姐都會認真做好功課,總能發現新花頭。有人曾說:所有的這些光影、細節、顏色、味道、韻律,其實都是我們對往昔歲月的追憶與想象。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處世態度,甚至生命哲學,在不同的曆史街區中代代流傳。

東外灘楊浦濱江工業鏽帶,沿江大中型企業百餘家,被UNESCO專家稱為“世界僅存的最大濱江工業帶”。早在光緒八年 (1882),清政府就在這裏建造了上海機器織布局和倫章造紙廠,英美日商人更是蜂擁而至,相繼建成了中國第一家紡織廠、煤氣廠、水廠、發電廠,規模在當時均為遠東第一。東方漁人碼頭臨近楊浦大橋,曾是桅杆林立的中國最大海洋魚市場,如今變身一條玻璃幕牆大魚。新怡和紗廠的老機器、楊樹浦水廠的哥特式老房子、上海船廠的老廠牌,濃縮老上海百年滄桑,呈現濃鬱的近代工業風。1883年遠東第一家自來水廠由李鴻章開閘放水,讓人想起“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西爾維奧·卡爾塔在《藍色的紋路》中這樣描寫歐洲的水岸:"當工業時代與信息時代相遭遇,新的美學價值觀就產生了。舊的工業場地變得令人著迷……在城市的舊場所,這種能喚起人們回憶的力量得到了放大。" 這一理念如今也落戶楊浦濱江:飽經風雨的航標燈、鏽跡斑駁的係船柱、嶄新的木製景觀大道、陸家嘴的摩天樓群,百年前的工業遺存與後現代的魔都地標在這裏交織碰撞、隔空對話。藍天白雲,天氣超好,人品爆棚。從前念大學的時候,常常在楊浦或陸家嘴乘坐輪渡去浦東伯父家,三十多年變遷,滄海桑田。

虹口北外灘是上海航運業的發祥地,經曆170餘年的傳承發展,豐富的航運文化元素已經融入北外灘的每個角落。老上海沿黃浦江有40多個碼頭,在一條石板路上鋪設了很多老碼頭標牌。我找到最老的是1762年的金利源碼頭標牌,這是南外灘十六鋪碼頭的前身,90年前祖父母的家就在那一帶。十六鋪曾經是上海的水上門戶,明清年間的貨物集散中心,江麵"舳艫相接,帆檣比櫛",上海成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如果說外灘是魔都的麵子,楊樹浦是魔都的裏子,虹口則是連接二者的紐帶。

青浦古鎮朱家角,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宋元時形成集市,明萬曆年間正式建鎮,至明末清初已達"長街三裏,店鋪千家"。時有詩曰:"魚米莊行鬧六時,南橋人避小巡司,兩涇不及珠街閣,看盡圖經總未知"。朱家角瀕臨澱山湖,與一般江南古鎮的小橋流水相比,可稱"一條大河波浪翻",比較粗獷。鎮上36座石橋古風猶存,最負盛名的當數始建於明隆慶五年 (1571) 的"放生橋"。該橋長70.8米、寬5米、高7.4米,長如玉帶、狀若彩虹,是長三角地區最大的五孔石拱橋。

朱家角鎮上最大的莊園式園林建築是始建於1912年的課植園,寓意"課讀之餘,不忘耕植"。園主是江西籍富商馬文卿,故園內有一馬形石。園內建有書城,又辟有稻香村,園中亭台樓閣、廊坊橋樹、廳堂房軒,中西合璧。課植園的布局很像蘇州的留園,雖然沒有那麽精致,但在工作日卻沒有多少遊人,十分安靜,這在燈紅酒綠的魔都是不多見的去處。

位於南浦大橋附近的三山會館,建於清宣統元年 (1909年),是清末福建水果商人營建的用於討論商務和奉祈媽祖的地方,上海唯一保存完好並對外開放的晚清會館建築。三山會館得名於福州城內的三座山,為三進磚木結構,四周護有高約10米的紅色清水磚麵圍牆,整座建築雕梁畫棟、流金溢彩、古色古香,具有閩南特色。這裏還是上海三次工人起義遺址,所以保存至今,圖片依次為大門、正殿、天井、戲台。

上海十大花園洋房之極品、位於華山路849號的丁香花園,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宅第,占地2.67公頃,曾經是李鴻章庶子李經邁的私宅。園內一號及三號樓為19世紀後期的美式別墅,采用紅白相間色調。別墅以南為中式花園,園內曲徑通幽、修竹蔽天,園中小湖稱"未名湖",湖心亭稱"鳳亭",百餘米的龍牆起伏18節——素有"一條蛟龍臥半園"之稱。龍鳳遙遙相望,寓意"龍鳳呈祥"。魔都的老洋房現多為政府部門征用,門禁很嚴,頗有點"侯門深似海"的味道。

思南路是法租界內一條被梧桐樹複蓋的幽靜的馬路,這條路原名"馬思南路" (Rue Massenet),是公董局為紀念法國音樂家Jules Massenet於1914年建造的。在巴黎16區有一條同名馬路,而現在這個"思南"是指貴州省思南縣。思南路一帶早年是"占野分圃,散為村墟,家給人足,雞犬相聞"的中式鄉村,直到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以後的數十年間依然如此。隨著近代上海城市的發展,這一帶才逐漸納入法租界的新區版圖。此地現在成了時尚一族拍照的背景地,曾有攝影師到法國比利牛斯山下的Biarritz為思南路"尋根",發覺兩地有些街區景觀"似乎是從一個模具裏刻出來的"。

思南路周邊幾乎集中了老上海全部民居的樣式,聚集了眾多的名人故居。保存完好的兩棟房屋為孫中山故居&博物館 (上方二圖),以及俗稱"周公館"的國共和談時期中共駐滬辦事處 (下方二圖),前者是加拿大華僑捐資購買的。孫文去世後,孫夫人繼續在此居住,直到抗戰爆發。八年後宋慶齡從重慶歸來後,房屋已年久失修不能住人。宋將其上交國民政府,政府又為她配置了新居。除了記錄20世紀上半葉的風雲變幻外,還可一窺早年洋房中精致的細部。比如孫宅中使用的煤氣灶具與瑞典皇宮中1920年代的設置有一拚,足見當年的海上繁華。

魔都"藏在深閨人未知"的地方,小資白領的新去處,Columbia Circle上生新所。上方二圖是建於1924年的英美僑民的休閑娛樂社交場所——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俗稱"外國弄堂",與三山堂正好一洋一土倆會所。整個建築設計為當時美國南加州地區流行的西班牙傳教風格,羅密歐陽台、都鐸式拱形玻璃門、黃沙水泥拉毛飾麵,具有粗獷自由的拉丁風。左下圖的海軍俱樂部具有滬上僅存的近代僑民總會露天泳池,拚花馬賽克外觀紋樣清晰,現在僅作為觀賞之用。右下圖是建於1930年代的孫科別墅,"上海高迪"鄔達克的經典作品,西班牙式花園住宅建築,並由巴洛克、意大利文藝複興、美國現代建築及中國庭院等各種風格混搭。

昔日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變身當今網紅街區和文創產業園,記錄著魔都百年風雲曆程。馬來西亞時尚插畫師Radio Woon創作的二次元形象THE PEOPLE族群,以大眼睛、大腸嘴、沒鼻子的招牌塗鴉形象,創作出藝術咖、生活家、夜跑者、工作狂等各色人物,充滿海派風味,重塑都市生活新理念。昨日的時尚就是今天的曆史,曆史無處不在,因為它代表著新生。

南京西路上建於1935年的同孚大樓 (左上圖),是一座由海歸建築師陸謙受和吳景奇設計的裝飾藝術風格半月形公寓。因大樓處於邊角地形,故采用點狀型布局,以獲得較多的建築麵積,平凡中凸顯竣奇,典型的"螺獅殼裏做道場"。其餘三圖是大樓對麵的星巴克臻選烘焙工坊,全球第二家、海外第一家,提供烘焙、生產、包裝、煮製為一體的沉浸式互動式全感官咖啡體驗——這種體驗比較拗口,看上去像個咖啡簡餐大排檔。這裏是年輕人喜歡的地方,開張不到兩年,依舊人滿為患。走過路過,大媽也去開個洋葷,體驗隻有一個字:貴!

90後女孩邵藝輝擔任編劇和導演的《愛情神話》,與費裏尼1969年拍攝的影片同名。這部電影對白精致講究,細節真實,大雅若俗。去年平安夜首映大火,並以此向大師致敬。看過兩部費裏尼的電影,一部是《舞國》,另一部好像是《甜蜜生活》,影片中的這部沒找到。費裏尼的電影又世俗又熱鬧,卻是笑中帶淚,煙花中的落寞。邵藝輝的片子也有點這意思,頗有“新浪潮”電影的遺風。“晚風吹過璀璨都會,迎麵來的剪影,路燈微微 ……”。學姐家就在影片取景的那一帶,我住的小客棧大堂和咖啡廳,與影片中老白家很相近。

影片的時間設置是2019年的魔都,而在這個時間點以後世界卻完全變了模樣。那次和學姐一起,每天在滿滿煙火氣的弄堂裏穿行,既逛了魔都的裏子,也逛了魔都的麵子。還見到了分別30多年的老同學和神交已久的校友學妹,成就了一段“友情神話”,“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當時想不到的是,看似歲月靜好的日子突然中斷,從前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成了奢望。學姐說下次帶我去逛《愛情神話》中的幾條馬路,期待再會!

相關博文:金秋十月下江南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201/1912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幾位賞讀留言!建築是四維的,時間維度向過去和未來延伸。
瑪格麗特農莊貓 回複 悄悄話 好親切, 我舅舅家就在思南公館,中間最大的那個法式別墅, 是我舅媽的爸爸當年的紡織大王買下來的 所以小時候一直會去。
iiiiiii 回複 悄悄話 本人就是在《愛情神話》取景的小馬路上出生,長大的,已離開上海三十多年,記憶中隻剩下那些老額米道了。對新的鋼筋水泥一點不熟悉。
全球戰略 回複 悄悄話 作為老鄉(老家就是思南路附近),謝謝儂額介紹!《愛情神話》昨天剛看,哎可以。但作為一個“日新月異”的國際都會,拿的出手都是49年前的老房子(包括《愛情神話》裏的私房豪宅),也太吃老本了。浦東造了這麽多鋼筋水泥森林,要”味道“誰會去那裏找?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