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格·哈馬舍爾德 (Dag Hammarskjöld,1905-1961) 是瑞典著名外交家和政治家,從 1953年起出任第二任聯合國秘書長,直到1961年9月18日在前往非洲的停火談判中墜機身亡。哈馬舍爾德在擔任聯合國秘書長期間,為世界和平事業傾盡畢生精力,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他生前獲得11人的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身後被追授為1961年和平獎得主。他是唯一在任內殉職的聯合國秘書長,也是唯一被追授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迄今整整60年。左圖為斯京貴族院中哈馬舍爾德的畫像,右圖是雕刻在 Uppsala大教堂地磚上的他的名言:“不是我,而是神在吾心”。
哈馬舍爾德出身貴族,他的家族從16世紀開始就為瑞典王室服務,其祖先是Sigismund III國王的Borgholm城堡總督,1610年由國王授爵並賜姓Hammarskjöld,成為瑞典第135號世襲貴族。瑞典語中Hammar意為“大錘”,是北歐神話中雷神Tor的兵器,不知是否與此有關。Skjöld是“盾牌”的意思,中世紀歐洲貴族都有一個盾形家徽,因此姓氏中有後綴 -skjöld或 -skiöld的都是貴族,哈馬舍爾德的家族盾徽上就是兩把交叉的大錘。雖然貴族階級早已過氣了,但平民老百姓還真不能用這個字作姓。其父亞爾馬·哈馬舍爾德 (Hjalmar Hammarskjöld) 是1914-1917年間的瑞典首相,因此他是一位典型的“貴N代”和“官二代”。
哈馬舍爾德出生於瑞典南部城市Jönköping,是家中第四個也是最小的兒子。他兩歲時,全家跟隨擔任省長的父親遷居瑞典古城Uppsala,在Uppsala城堡長大。城堡對麵就是瑞典最古老的植物園之一Botaniska trädgården (上圖),因此哈馬舍爾德從小就養成了對植物和昆蟲的特殊興趣。他聰明勤奮,學習成績優異,當然作為首相之子也壓力山大。1923年哈馬舍爾德進入Uppsala大學讀書,在語言、文學、哲學和法律方麵表現了出色的才華,懂得六國語言,獲得哲學、法學雙學士學位。隨後哈馬舍爾德又到斯德哥爾摩大學繼續學習,他曾經從事1927 年度的失業調查工作,在此基礎上寫成《經濟傳播:一項理論和曆史研究》的論文,並於1934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從1930年代起,哈馬舍爾德在瑞典央行、財政部和外交部任職,1937 -1948年間擔任國家經濟研究所董事會成員,1941 -1948 年間擔任瑞典央行主席。他在製定瑞典經濟政策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計劃經濟”一詞被認為是他的創意。盡管哈馬舍爾德是連續幾屆社會民主黨內閣高官,但他與其父一樣,始終是一位無黨派人士,他從事的是專業的而非政治的工作。哈馬舍爾德一生未婚無子女,他具有很高的文學和藝術修養,愛好古典音樂和法國印象派藝術。哈馬舍爾德於 1954 年當選為瑞典文學院院士,接替其父的第 17 把交椅,從而成為史上第一個繼承父輩席位的學院成員。
1947年哈馬舍爾德加入瑞典外交部,1951和1952年先後擔任聯合國大會的瑞典代表團副團長和團長。1945年10月24日,當時的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及多數其他簽署國共同批準憲章,聯合國正式宣告成立。次年1月6日召開了聯合國第一次大會,選舉挪威外相特呂格韋·賴伊為秘書長。由於未能迅速處理柏林危機和朝鮮戰爭,賴伊受到了大量批評,被迫於1952年11月10日辭職。在 1953 年 3 月 30 日的常任理事國磋商中,法國大使推薦了包括哈馬舍爾德在內的四名候選人。當時對他的定位是“傑出的經濟學家、低調的專業人士和貴族官僚”,因此是一個能被各方接受的人選。
1953 年3月31日,安理會以 10-0-1 的投票結果向大會推薦哈馬舍爾德,中華民國代表棄權,開始他還以為是一個愚人節玩笑。4月7日,哈馬舍爾德以60票中的57票當選為新一任聯合國秘書長,並於1957年以全票再次當選。他具有典型的瑞典人性格,善良謙和、低調內向,他的當選令很多人感到驚訝,代表們對他說:“哈馬舍爾德,你接手了世界上最不可能的工作。”他上任後,在努力防止戰爭、實現《聯合國憲章》及其他宗旨方麵履行許多職務,結束了聯合國內部的麥卡錫主義傾向。他致力於改善聯合國的工作環境,徹底改革了聯合國秘書處,創建了一個獨立的國際公務員專業階層,並擴大聯合國秘書長的職權範圍,圖為1953年哈馬舍爾德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留影。
哈馬舍爾德力主“無聲外交”(即秘密會晤),他認為在官方舞台上人們受到政治期望和展示實力的要求約束,而通過無聲外交可以了解各方的真實想法和意願。最典型的例子是他於1955年1月前往北京與周恩來總理會晤,商討釋放朝戰期間被俘的15名美國飛行員的問題,獲得滿意的結果。他說:“來自中國的釋放”是自己收到的50歲生日禮物,三個月後美國政府正式宣布撤銷禁止中國留學生回國的命令,這也是當年的一場“人質外交”。哈馬舍爾德的外交活動還包括:試圖改善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1956年組建了聯合國第一支維和部隊,提出沿用至今的維和三原則,1957年協助和平解決蘇伊士運河危機,1958年組成並管理聯合國黎巴嫩觀察組,等等。
哈馬舍爾德曾說:“正是由於我們每個人都隻圖自己的安逸,這個世界才會動蕩不安。” 他常年奔走於非洲、亞洲、歐洲、南北美洲和中東地區,1960年他曾四赴新獨立的剛果共和國,幫助解決該國不斷加重的內戰危機。 1961年9月,聯合國維和部隊的“非戰鬥人員”與從剛果分離獨立的加丹加國部隊爆發衝突, 9月18日哈馬舍爾德前往調停。然而當天他乘坐的DC-號航班在北羅德西亞 (今讚比亞) 恩多拉附近墜毀,連同他在內共16人不幸遇難。1961 年 9 月 29 日,哈馬舍爾德的葬禮在Uppsala大教堂外舉行,圖為位於該市中心老墓園的哈馬舍爾德家族墓地及他本人的墓碑。
1961年12月10日,挪威議會諾貝爾委員會主席Gunnar Jahn在頒獎典禮上這樣說:“哈馬舍爾德曾飽受批評以及肆無忌憚的攻擊,但他從未背離自己最初選擇的道路:一條旨在將聯合國發展成為切實有效且具有建設性的國際組織的道路,由具備國際意識並將其付諸實踐的工作人員組成強有力的秘書處,在其管理下,得以把《聯合國憲章》中的原則和目標轉變為現實。他一直爭取實現的目標,是使《聯合國憲章》成為所有國家據以自律的文件。”“ 挪威議會諾貝爾委員會今天追授他 1961 年和平獎,以感謝他所做的和成就的一切以及他為之奮鬥的目標:實現世界及人類的和平與友好。”
1957年,哈馬舍爾德得到一個由基督徒、猶太人和穆斯林組成的“聯合國冥想室之友”團體的支持,在聯合國總部內親自策劃和監造了一間冥想室,為工作人員提供一處不分宗教信仰的靜思之地 (左圖)。房間裏有一幅瑞典藝術家 Bo Beskow 創作的由連鎖幾何圖案組成的機織壁畫、一塊瑞典國王和一家瑞典礦業公司贈送的六噸半重長方形鐵礦石,以及為默想的人們準備的凳子。壁畫旨在喚起人們對上帝本質一體性的感覺,礦石表達光、天空和大地的相遇,是所有人之神的祭壇。右圖是兩位藝術家為紀念哈馬舍爾德以及在北羅得西亞喪生的其餘15人創作的一幅彩色玻璃璧畫 (局部),由藝術家本人和聯合國官員共同捐贈,在聯合國訪客大廳展示。
2015年瑞典央行發行的新版一千克朗紙幣正麵印有哈馬舍爾德的頭像,之前的同麵值紙幣上是開國君主瓦薩國王的頭像。哈馬舍爾德頭像旁是聯合國標誌和聯合國大廈,橄欖枝表示諾貝爾和平獎。哈馬舍爾德生前的愛好之一是到瑞典北方拉普蘭的山地徒步旅行,1946-1951年間,他還擔任瑞典山地俱樂部主席。紙幣背麵是拉普蘭的山地景觀,並標出了北極圈,還有拉普蘭的省花山葵。他在自己的著作《路標》的摘錄: “在你到達山頂之前,永遠不要測量山的高度,之後你才會看到它有多低”,這段話也正是他自己的人生寫照。
近十年前,我回國陪老父親過春節,一天電視中看到關於哈馬舍爾德的片子,我問他知道這人嗎?他說:“哈馬舍爾德,當然知道,你還帶我們去Uppsala看過他的墓地呢。” 老爸記性真好,他不說我都忘記了。哈馬舍爾德的墜機案至今未破,幾次官方調查都沒有找到原因。各種說法莫衷一是,既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陰謀,也可能是最大的陰謀論。2019年丹麥、挪威、瑞典、比利時聯合拍攝了網紅紀錄片《哈馬舍爾德懸案》(Cold Case Hammarskjöld),試圖厘清這起陳年冷案背後的千頭萬緒,卻發現更多謎團,真相撲簌迷離,看後令人細思極恐、毛骨悚然。2015年聯合國重啟對這一案件的調查,但真相可能永遠成謎。
哈馬舍爾德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的目標看上去似乎遙不可及,其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生前曾說:“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邊緣工作,就是在未知的邊緣工作”,知其不可而為之。哈馬舍爾德相信人類和國家之間的善意總有一天會為世界和平鋪平道路,直至為此獻出生命。今年9月9日,聯合國大會舉行了紀念哈馬舍爾德逝世60周年的活動。現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回憶說:“他的智慧和人性,他無可指責的正直和一心一意忠於職守,為公共服務樹立了最高標準。”“他不僅僅是一位行動敏捷的外交家,也是一位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擁有非凡和敏銳的智力。” 哈馬舍爾德的生前願景和豐厚遺產,對於今天的世界更具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