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巴斯克海岸的別樣風情

(2021-11-03 12:38:08) 下一個

巴斯克 (Basque) 海岸位於北大西洋東部比斯開灣 (Biscay) 的拐角處 ,居住著歐洲大陸最古老的巴斯克民族,比利牛斯山脈 (Pirineos) 分割了歐洲大陸與伊比利亞半島,也將巴斯克海岸分成法國西海岸和西班牙北海岸。比斯開灣略呈三角形,得名於西班牙的比斯開省。2012和2017年,我兩次來到這段黃金海岸,先後遊覽了比斯開省首府畢爾巴鄂、西班牙美食之都聖塞巴斯蒂安,以及法國度假聖地比亞裏茨。

比亞裏茨 (Biarritz) 位於法國大西洋比利牛斯省,隸屬於巴約訥區。當地曆史學家普遍認為這一地名來源於古巴斯克語belharr,意為"草原",大約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人類居住。比亞裏茨在中世紀是連接法國和西班牙道路上的一個驛站,也是法國唯一的一個具有西班牙風情的美麗地區,這裏有得天獨厚的宜人氣候,有連綿不斷的金色沙灘,有巨大的礁石和飛揚的浪花,景色無比壯美。右下圖近處是著名的"大海灘" (Grande Plage),一個紙醉金迷的去處。遠處白色的比亞裏茨燈塔建於1834年,連綿的海岸線通往西班牙。

從18世紀末開始,比亞裏茨就成為歐洲王公貴族、社會名流垂青的度假勝地,特別為拿破侖三世的妻子歐仁妮皇後喜愛。拿破侖三世是法蘭西第一位民選總統、最後一位皇帝,先共和後稱帝。歐仁妮則是一位美貌的西班牙貴族之後,小城處處留下她的印記。上方二圖是1864年為她修建的新哥特式聖歐仁妮教堂,大西洋沿岸的教堂中都懸掛著一艘帆船。左下圖是同年為她修建的羅馬-拜占庭和摩爾風格的皇家禮拜堂,供奉墨西哥黑聖母Guadalupe,大概是因為歐仁妮皇後來自西班牙。右下圖是1855年為歐仁妮建造的宮殿,1893年改為皇宮酒店,位於大海灘盡頭的岬角。

聖母崖是一塊天然礁石,在這裏可以欣賞整個比亞裏茨海灣及比利牛斯山脈。根據當地傳說,在風暴中出海的漁民會在一種神聖的光芒引導下回港。崖上潔白的聖母和聖子雕像是在拿破侖三世的授意下,於1865年建立的。從前有一座木橋通往陸地,1887年改為鋼橋。

1152-1451 年間,法國巴斯克地區首府巴約訥一直屬於英格蘭王國,並建立了聖公會大教堂,1854 年教會遷至比亞裏茨。比亞裏茨第一個英國聖公會教堂St Andrew教堂於1876年奠基,是除巴黎之外法國最大的英國教堂,現在是小城的曆史博物館。維多利亞女王及愛德華七世國王曾經來訪,教堂入口牆上的紀念碑銘刻了在1813-1814年間對抗拿破侖的戰爭中陣亡的英軍將士名單,以及紀念女王和英王等來訪的牌匾。右下圖是始建於1895年的St Joseph天主教堂,1944年3月被盟軍飛機炸毀後重建。

每年9-11月是俄羅斯貴族來訪的旺季,上方二圖拜占庭風格的俄羅斯東正教堂是在沙皇亞曆山大三世的幹預下,於1892年為迎接俄羅斯皇家成員到訪而建。教堂內部裝飾著來自聖彼得堡的鍍金圖標,給人一種閃閃發光的珠寶盒的印象。左下圖是建於1902年的猶太會堂,不遠處的城鎮Bayonne曆史上曾有大量猶太人居住。右下圖是比亞裏茨的特色植物 —— 五顏六色的大朵繡球花和葉如垂絲的檉柳。

比亞裏茨有很多19世紀的老房子。上方二圖是小城最漂亮的城堡式建築Chateau Boulart,保留了所有原始建築特色和主要裝飾元素。最早的女主人是歐仁妮皇後婚禮的伴娘,皇後也曾在這裏小住。下方二圖是建在懸岸上"魔鬼洞"深淵附近的貝爾紮別墅 (Ⅴilla Belza),點綴以胡椒盒炮塔,Belza在巴斯克語中是"黑色"的意思。有"音樂界畢加索"之稱的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1920年代客居法國,曾在這座別墅中居住。1940年代德軍占領時期,這座別墅曾被征用為扼守海灣的碉堡。

四棟唯美老建築

在比亞裏茨曆史上,捕鯨曾是主要產業。坐落在懸崖邊的水族館是歐洲最大的水族館之一,其中有比斯開灣及其他熱帶海洋中的各種魚類。這座水族館建於1933年,已有近90年曆史。

可可豆是地理大開發時期西班牙航海家從新大陸帶到歐洲的,1615年法皇路易十三與西班牙公主、奧地利的安妮結婚,將巧克力經由比亞裏茨帶入法國。直到19世紀初期工業化生產之前,巧克力一直是上流社會的專利,但是在比亞裏茨,這一甜品早已在民間秘密流傳。巧克力博物館一位健碩的大媽告訴我們,當地人身強力壯的原因就是幾百年來一直食用巧克力。

比亞裏茨盛產各種精美甜點,包括2017年因法國新科總統馬克龍而突然火爆的馬卡龍。這裏靠近西班牙,路易十三和其繼承人路易十四均娶了西班牙公主為後,因此在飲食文化上受該國影響頗深,比如西班牙海鮮飯Paella是每家餐館的標配,與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區很不相同。吹海風、聽海濤、觀海潮、吃海鮮,不亦樂乎。

從比亞裏茨的聖母崖向南望去,遠山近水,比利牛斯山脈清晰可見。不由讓人想起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 (沒有之一)、代數幾何沙皇Alexander Grothendick,他的思想導致了純數學多個領域的革命性變化。格老是一位激進的反戰、生態保護及和平主義者,1966年獲得菲爾茨獎,但他拒絕前往蘇聯領獎,1988年他還拒絕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僅次於諾獎的Crafoord獎。格老60歲退休後即從數學界徹底消失,隱姓埋名於這一片大山中的某處,直到2014年離世,右上圖是酒店走廊牆壁上相離、相切、相交的圓。

巴斯克人是從舊石器時代就定居在比利牛斯山脈兩側的原住民,是歐洲大陸上唯一未被羅馬文明同化的民族。巴斯克語是一種不屬於印歐語係的孤立語言,曲線的巴斯克十字是該地區的象征之一。巴斯克旗幟是一麵紅底的米字旗,紅色象征巴斯克人、綠色十字象征格爾尼卡的橡樹、白色十字象征天主教信仰,據說旗幟的紅底和房屋的紅窗最初是用牛血染成的。巴斯克地區盛產紅辣椒,也多以辣椒入菜,那裏的人民勤勞樸實、開朗好客、古道熱腸。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海明威在1926年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中,描述了比亞裏茨所在的巴斯克地區的日常生活。

比亞裏茨北麵的"愛之星" (Miramar) 海灘以驚濤駭浪聞名,右上圖的巨大岩石 Roche Ronde是一個鳥類自然保護區。

巴斯克海灘是衝浪愛好者的樂園,60多年前衝浪運動就是在這裏首次登陸歐洲,至今仍是歐洲最熱門的衝浪海域,此地出產的滑板是全世界職業運動員的心頭好。衝浪運動起源於夏威夷,1957年美國猶太裔劇作家Peter Viertel和妻子一起來到比亞裏茨,拍攝根據海明威小說《太陽照常升起》改編的同名電影,並帶來滑板在巴斯克海灘衝浪,從而吸引了全世界滑板運動愛好者。這個海灘每年還舉辦巴斯克地區的朝聖活動,從這裏向南望去,可遠眺延伸到西班牙北部連綿不絕的巴斯克海岸線。當然現在有另一種Surfing運動,就是在網上衝浪。

比利牛斯山下的法國小鎮聖讓德魯茲 (Saint Jean de Luz),距離法西邊境隻有幾公裏。據稱Saint Jean來源於天主教使徒約翰,而Luz則來源於巴斯克語Lohitzun,意為"衝積帶",與當地的海岸線河口景觀有關。聖讓德魯茲曆史上是有名的漁港,並以巴斯克海盜著稱,因此被稱為"海盜城",在碼頭上可以釣到金槍魚和沙丁魚。

17世紀是小鎮的"黃金時代",1660年6月9日太陽王路易十四在這裏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妻子、西班牙郡主Maria Theresa。這場婚姻是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婚姻之一,持續了24年的法西戰爭宣告結束。右上圖是大婚前安妮皇太後和新娘下榻的郡主樓,右下圖是路易十四的行宮,左下圖是舉行婚禮的St John the Baptist教堂,這是一座始建於14-15世紀的具有八角形鍾樓的巴斯克建築。路易十四在位72年,是世界曆史中在位時間最久的獨立主權君主,1680年被封為"路易大帝",世界上同時期可與他媲美的兩位君主是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和中國清朝的康熙大帝。

小鎮上白牆紅窗、裝飾明亮的巴斯克建築比比皆是,左上圖是17-18世紀的兩棟典型房屋。如同比亞裏茨一樣,19 世紀末聖讓德魯茲成為周邊上流社會青睞的海濱度假聖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大量遊客湧入,城市建設也日趨現代化,右上圖是著名的俄羅斯現代建築師Andre Pavlovski設計的燈塔。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於1940年入侵法國,修建了長達2700公裏的大西洋壁壘,用來防禦西線,巴斯克地區是其最南端。上方二圖是比亞裏茨和聖讓德魯茲的戰爭紀念碑,為紀念在一戰、二戰以及之後的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戰爭中陣亡或失蹤的當地居民,下圖是比亞裏茨猶太人紀念碑,紀念碑上鐫刻著在戰爭中犧牲和遇難者的名字。

緊鄰法國邊境的聖塞巴斯蒂安 (San Sebastian) 屬於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是吉普斯誇省省會,得名於該城的保護神San Sebastián。小城以風景如畫的海岸線聞名,貝殼灣 (Playa de la Concha) 被稱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海灘之一,老城區就在貝殼灣旁邊。聖塞巴斯蒂安是"最不像西班牙"的西班牙城市,例如這裏沒有西班牙城市的標配 —— 西班牙廣場。聖塞巴斯蒂安還是西班牙的美食之都,特別是傳統海鮮小吃tapas,不由令人食指大動,可惜隻是順路去了一天。

畢爾巴鄂 (Bilbao) 是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距離比斯開灣大約14公裏。畢爾巴鄂始建於1300年,在西班牙稱雄海上的年代成為重要的海港城市,並以出口鐵礦石和製造鐵器聞名,莎士比亞戲劇中的 "畢爾巴鄂利劍" 就是由該地鋼鐵製成。20世紀中期,畢爾巴鄂的經濟逐漸衰落,開始了去工業化的過程, 1997年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 (Museo Guggenheim Bilbao) 落成。該館由曾獲普利茨克獎的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法蘭克·蓋瑞 (Frank Gehry) 設計,是1980年代晚期出現的解構主義建築的巔峰之作。

古根海姆博物館借助一套從法國軍用飛機製造商達索公司引進的空氣動力學電腦軟件CATIA進行設計,其表麵由33000片外覆鈦合金版的不規則雙曲麵組合而成,像魚鱗一樣閃閃發光,如同天外來客。博物館現已成為歐洲最大的現代藝術中心之一,博物館位於內爾維翁 (Nervión) 河畔,有人說蓋瑞設計了 "一艘身披鈦合金鬥篷、迎風破浪、妙不可言的夢幻之船",與該市長久以來的造船業傳統遙相呼應。右下圖可見建於1970年代的La Salve大橋,畢爾巴鄂的主要地標,與博物館融為一體。

古根海姆博物館的主畫廊Arcelor Gallery是一條全世界最大的畫廊,麵積為130米乘以24米見方,其中陳列著該館的永久性展品——美國極簡主義雕塑大師裏查·塞拉 (Richard Serra) 的係列作品 "時光物質" (The matter of time)。塞拉以用金屬板組合而成的大型作品聞名,讀大學期間,他曾在煉鋼廠打工賺取生活費,從而深深影響了他之後的作品。塞拉的作品遍布歐美各國,強調其製造過程、材料特性以及與觀眾和現場的互動。他使用的鋼材大約需要 8-10 年時間才能形成其特有的深色甚至鏽色,一旦完全氧化,在雕塑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都會保持顏色穩定。

時光物質創作於1994-2005年間,是塞拉對於時空的物理性質和雕塑本質最完整的反省。這一作品由八件起伏的耐候鋼組成的4.3米高的卷曲壁,被扭曲成了各種流體形狀,從雙橢圓的相對簡單到螺旋的複雜,總重量達1034噸。其中三塊蜿蜒曲折的巨大熱軋鋼帶組成了美術館的開幕式作品"蛇" (右下圖),形成兩條波浪形通道。薄薄的鋼板如流水般輕靈飄逸,捕捉到一種罕見的運動和不穩定感,是藝術家對空間物理性和雕塑本質的最新思考。塞拉采用極簡主義手法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時光物質,使得參觀者經曆時間的進度和動感的空間,體驗視覺和物理記憶碎片的重新組合。

美術館前的巨型黑蜘蛛雕塑Maman是法裔美國藝術家路易絲·布儒瓦 (Louise Bourgeois) 的代表作,這位大器晚成、活了99歲白壽高齡的老太太,早年曾在巴黎索邦大學讀數學,後因抑鬱症改學藝術。布儒瓦以其大型雕塑和裝置藝術而聞名,她將空間思維及童年噩夢隔入到藝術創作中。Maman是一座高約9米的不鏽鋼鋼蜘蛛,腹部和胸部由帶肋的青銅製成,其腹部有一個包含32枚白色大理石卵的囊。Maman為了保護幼兒呈現張牙舞爪姿態,顯露出母親的堅韌強悍既是捕食者又是孕育者、既強大又脆弱。

法語單詞Maman意為"媽媽",表現母親的力量,隱喻紡紗、編織、養育和保護。在布儒瓦的記憶中,母親就像一隻和善、辛勤勞作的蜘蛛。她說:"蜘蛛是對我母親的頌歌,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像蜘蛛一樣,我的母親是一名織工。我的家人從事掛毯修複業務,我的母親負責作坊,她像蜘蛛那樣聰明。蜘蛛是吃蚊子的友好生物,而蚊子會傳播疾病,不受歡迎。所以蜘蛛是有益的和保護性的,就像我媽媽一樣。" 2015年,這隻大蜘蛛曾經來到斯京現代美術館巡展 (下圖),同時還舉辦了布儒瓦的作品展《我從地獄歸來》。

位於畢爾巴鄂東北方向的小城格爾尼卡 (Guernica),在1937年的西班牙內戰中,納粹德國應西班牙獨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Francisco Franco) 之邀,對該城進行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地毯式轟炸。畢加索為巴黎世博會的西班牙展區繪製了一幅高3.49米、寬7.76米的布麵油畫,從而催生了極負盛名的立體派畫作"格爾尼卡" 。這幅畫僅使用黑、白、灰三色油漆,描繪了炸彈蹂躪之後的格爾尼卡城,以及暴力和混亂使人和動物遭受的苦難,原作現藏馬德裏索菲婭王後藝術博物館,上圖是小城的室外瓷磚壁畫"格爾尼卡的格爾尼卡";下方二圖是保存在小城博物館中的畫作複製品和當年轟炸的彈頭,該城獲得2002-2003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歐洲和平城市獎。

畢爾巴鄂郊區有一座1893建成的比斯開大橋,橋長164米,橫跨內爾維翁河。這是世界上第一座裝有吊艙的金屬結構高空運渡橋,運送乘客和汽車的橋廂被鋼纜吊在半空,像纜車一樣往來河流兩岸,並保持河道的正常通航。1937年西班牙內戰期間大橋被炸毀,兩年後完成重建工程,至今仍在穩定運行。比斯開大橋使用了螺紋鋼筋輕質技術,被譽為工業革命時代最傑出的鋼鐵橋梁建築之一,歐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很多大橋都是仿照該橋建造的。2006年大橋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惜照片都找不到了,隻好從網上找來一張充數。

美國作家丹·布朗 (Dan Brown) 2017年的驚悚懸疑小說《本源》就在畢爾巴鄂和巴塞羅那等地發生,小說的主題是探討人類的終極問題和未解之謎:"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往哪裏去?" 古根海姆博物館、時光物質、Maman、格爾尼卡等都在小說中依次出現。2012年夏天我在畢爾巴鄂時,完全想象不到五年後這部小說會橫空出世。後來讀到時,還真有似曾相識之感。畢爾巴鱷有些地方與眾不同,例如想吃個地中海風味的海鮮飯Paella都得去特定餐館,小鎮上洗手間的巴斯克文標識Neskak和Mutilak更是讓人犯暈。巴斯克海岸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期待下次再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今晨本地出現今冬第一次地上白霜,自然還是絢爛秋色中,室內細讀,是的,內容相當豐富,自然/建築/人/藝術/科學。。。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謝謝小朋友喜歡 :)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小朋友”是第一位讀者,且這是我愛的 :)
謝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