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她們從安娜堡走來:九十年前的巴伯學者群芳譜

(2021-10-28 12:05:55) 下一個

20世紀初,隨著清政府新政倡導女學,現代女子教育逐步興起發展,開始出現通過官費和自費各種渠道的女子留學熱。1917年,美國密歇根大學正式啟動由猶太裔校友巴伯 (Levi Lewis Barbour,1840-1925) 設立的"巴伯東方女子獎學金" (The Barbour Scholarships for Oriental Women)。這是密大最古老、最負盛名和最獨特的獎項之一,被稱為"密歇根州獨有的財產之一",成為中國以及亞洲女性留學美國的重要途徑。巴伯獎學金的宗旨是:讓來自東方的女性得到西方教育,把好的東西帶回去,在她們的同胞中傳遞祝福。從而鼓勵和幫助亞洲婦女提高其在本國的地位,為她們返回祖國後取得領導地位和服務社會做好準備,並增進東西方的交流理解。

巴伯獎學金是美國第一個針對亞洲女性的獎學金,獎學金委員會秘書魯弗斯(W. Carl Rufus)於1942年發表了《巴伯獎學金25年》(Twenty-five Years of the Barbour scholarships)一文,回顧了獎學金設立以來取得的巨大成果:1917-1941年間,來自世界各地十多個國家的212位亞裔女性獲此榮譽,其中大約一半來自中國。這200餘位女性先驅在密大總計度過了500多學年的學習生活(平均每人2-3個學年),從而獲得回國服務的資質。魯弗斯認為,無論從頒發數量還是覆蓋範圍,美國其他任何給予外國學生的獎學金均不可與之相比。

美國密歇根大學Bentley曆史圖書館檔案庫中保存了多張巴伯學者的合影照片,圖為1930-1931年度的合影。這是巴伯獎學金設立後的第14個年頭,此時巴伯本人已辭世五年。照片中共有39人,是曆年人數最多的一張,而且附有姓氏名單,十分寶貴。與密大Rackham研究生院1928-1930年間的巴伯學者名單比對,能夠確定共有19位中國人,接近半數,其中至少6人獲PhD博士學位,3人獲MD(臨床)醫學博士學位,14人的中文名字完全確定。我們將從這張照片開始,追尋這些女性先驅的人生軌跡。

她們的足跡:西去又東來

這張照片共分五排,前排二人,其餘四排各八至十人。現將其中已查到的14位來自中國的學者簡介如下(次序為從前至後、從左至右,括號內的英文名字均出自密大Rackham研究生院的巴伯學者名單)

包誌立 (Dji-li Bao,1902-1978,前排左),浙江嘉興人,1924屆金陵女子大學學士,1928年巴伯學者,1933年獲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包誌立回國後曆任蘇州東吳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西北聯大、西北大學、金陵大學等校教授,並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務主任、金陵大學副教務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南京師範學院教育係教授,著述甚豐。其夫高文源是密歇根大學碩士,心理學家,夫婦二人對於心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顧靜徽 (Zing-whai Ku,1901-1983,前排右),又名作薇,江蘇嘉定人 (今屬上海市)。1920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1923年考取清華庚款留美,1926年獲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1928年獲耶魯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顧靜徽是1928年的巴伯學者,從事光譜係強度分布的研究,1931年獲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顧靜徽回國後在南開大學、大同大學、中研院物理研究所、唐山交通大學、廣西大學任教,1952-1983年間擔任北京鋼鐵學院 (今北京科技大學) 教授及物理教研室主任。其夫施汝為是耶魯大學物理學博士,中科院院士,中國近代磁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

張肖鬆 (Siao-Sung Djang,1901-2008,第二排左一),在漢口出生,1926屆金陵女大學士,1930年巴伯學者,1935年獲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張肖鬆回國後任教於武昌聖希理達女子中學、金陵女大、複旦大學,1949年舉家遷至台灣,受聘為台灣大學教授。張肖鬆是台大心理學係創係元老之一,深受學生們的尊敬愛戴,1969年退休後赴美與家人團聚。2012年《張肖鬆博士手書回憶錄》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全書以細膩流暢、樸實率真的文筆記錄了她一百多年來的精彩人生。

馮麗榮 (Lai-wing Fung,1900-?第三排左一),1917年畢業於中國南方第一所女子學校——1872年創立的廣州真光中學,1922年成為嶺南大學第一位女性畢業生,獲理學學士學位。馮麗榮是1928年巴伯學者,研究項目為利用紅外光譜測定分子結構,1932年獲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馮麗榮回國後曾在嶺南大學、真光中學、上海聖約翰大學等學校任教。1950-1953年間,她在美國羅格斯大學 (Rutgers University) 新澤西女子學院擔任物理學講師。

 

廖奉靈 (Fung-ling Liu,1903-1994,第三排左二),廣東番禺人,其父廖德生是孫中山的同學,早年加入興中會,後任孫中山元帥府顧問。1924年廖奉靈畢業於嶺南大學,在多所中學執教。她是 1928-1931年間的巴伯學者,攻讀曆史學和教育學,獲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廖奉靈回國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1932年出任廣州私立協和女子中學首位華人校長。在她20年的掌校期間,協和中學成為一所具有中學、幼師、附小和附幼的學校。1952年,凝聚她多年心血的協和中學改為公立學校,廖奉靈繼續從教,“桃李滿天下,結果海內外”。

司徒月蘭 (Antoinette Soo-Hoo,1894-1985,第三排左四),出生於廣東開平一個基督教家庭,一歲時全家移居美國。1919年司徒月蘭獲加利福尼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歸國,1929-1932年間巴伯學者。她回國後在燕京大學任女部主任,1934年再到南開,抗戰期間在燕京及上海聖約翰大學教書。1946-1949年間,司徒月蘭任南開大學外文係教授兼代係主任,是該係第一位女性係主任,當代英美文學家,新中國成立後一直是外文係教授。她先後在南開工作近30年,對南開懷有深厚感情。退休後於1961年離津去香港探親,1963年移居美國。司徒月蘭遺產的一部分,在其身後由親屬轉贈南開大學。

郭美德 (Maida Kuo,1907-2007,第三排左五),1925-1927年間在金陵女大讀書,1929-1931年間巴伯學者,獲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曾在複旦大學、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等處工作。

葛成慧 (Zung-wei Koh,1893-1970,第三排右四),江蘇嘉定人 (今屬上海市)。1921年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公共衛生學,1924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930年葛成慧得到巴伯研究金,前往密歇根大學研修婦幼保健學。回國後曾任上海尚賢堂婦孺醫院、浙江省立助產學校校長兼附屬產院主任;抗戰勝利後籌資創辦了嘉定第一所分科齊全的醫院——普濟醫院,1949年後改為縣人民醫院。葛成慧是中國最早的公共衛生學領域專家,一生致力於中國公共衛生體係的建立,也是最早推行家庭醫學衛生知識普及化的先驅之一,著有《臨床細菌檢驗學專著》《公共衛生學》《助產學》《新醫藥概況》等。

吳鼎 (Theresa Woo,第三排右三),由日本赴美留學,其母為日本人。吳鼎是1930年巴伯學者,1934年獲歇根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北平協和醫院工作。

劉菊淡 (Lucretia Liu,1900-1982,第三排右二),字君坦,祖籍湖南瀏陽,其父為湖南文化名人“楊花劉氏四兄弟”中的劉善浤,其母為清末維新派領袖唐才常的胞妹唐才難。1924年劉菊淡畢業於南開大學英文係,是南開第一位女性畢業生,1924-1929年間在南開女中任英文教師。經張伯苓校長及密大校友丁懋英醫生推薦,劉菊淡成為1930-1932年間的巴伯學者,獲密歇根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畢業後應張伯苓之邀回到南開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在多所學校任英文教師。

王誌宜 (Chih-yi Wang,1903-1984,第四排左四),天津人, 1923年畢業於北京培華中學,同年考取清華庚款留學生,赴美入康奈爾大學生物係,1927年獲學士學位。王誌宜是1929年巴伯學者,1931年獲密歇根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她回國後在天津女醫院、北平協和醫學院任醫師,成為著名兒科專家。1940年王誌宜回到天津,與幾位協和精英一起出資創辦天和醫院,寓意“天津的協和”,開創了津門醫學的一個輝煌時代。新中國成立後,她曾任天津婦嬰醫院、兒童醫院顧問醫師,天和也並入天津市第一人民醫院。

卞學錦 (Jina Pian,1907—1978,第四排左五),出身於天津豪門卞氏家族,是“南開之父”嚴修的外孫女,其父卞俶成也是天津名流。卞學錦是1930年巴伯學者,天津醫學院教授,其夫為河北大學教授王雲鵬。

許引明  (Doris Yin Ming Hsu,1903-?,第四排右五),出生在福州一個基督教家庭,畢業於華南女子大學,1930年巴伯學者,1935年獲密歇根大學動物學博士學位。許引明回國後曆任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生物係教授及係主任、代院長、教導主任。1947年赴美,任內布拉斯加衛斯理公會大學 (Nebraska Wesleyan University) 教授,改革開放後曾回母校訪問。許引明的曾祖父三兄弟均為牧師,家族中多人行醫或留學海外。她的堂姑祖母許金訇 (King-eng Hü) 是中國最早的女留學生,1895年在美國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許金訇的妹妹許淑訇也跟隨她學醫並成為醫師。有些文章將許金訇的名字寫成“柯金英”,看來有誤。

毛彥文 (Yen-wen Mao,1898-1999,第四排右四),浙江江山人,1925屆金陵女大學士。毛彥文是1930-1931年間巴伯學者,攻讀教育行政與社會學,獲密歇根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她先後在上海暨南大學和複旦大學任教,1935年成為前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熊希齡的第三任妻子。毛彥文婚後辭去大學教職,協助丈夫開展慈善事業。1937年熊希齡去世後,她秉承丈夫遺誌,出任熊希齡創立的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長,將自己在密歇根學到的教育行政與社會學知識用於慈幼院的管理。1950年毛彥文經台灣赴美, 1962年回台定居,在中學和家政專科學校教授英語,教師生涯一直持續到78歲。圖為1947年幾位巴伯學者攝於上海,前排中為毛彥文,後排中為廖奉靈。

周貞英 (Ruth E. Ciu,1900-1999,第四排右三),福建平潭人,1925年畢業於華南女子大學。周貞英是1928年巴伯學者,1931年獲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在華南女子文理學院任教。她於1939年再度赴美, 1944年獲密歇根大學植物學博士學位。周貞英在美工作兩年後回到華南女院任生物係教授、係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曆任福建師範學院、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植物研究室主任,福建植物學會第一屆理事長。周貞英長期從事藻類研究,先後發表20餘篇論文,是國內著名藻類學家。她的論文為開發利用福建省海藻資源以及研究中國海藻的分類與區係提供了基礎資料,還為世界網球藻屬增加了一個新種類。

她們當中,顧靜徽和馮麗榮分別為中國第一和第二位物理學女博士,包誌立和張肖鬆分別為中國的第二和第三位心理學女博士。

她們的故事:敢為天下先 

本文中多位巴伯學者的名字和生平已經很少為人所知。毛彥文大概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她以“民國奇女子”著稱,一生起伏跌宕。毛彥文在九旬高齡完成了人生自傳《往事》並在台灣自印,後來在中國大陸出版,其中有一章專門講述自己留學密歇根大學的經曆和故事。根據她的回憶,巴伯獎學金“隻要該女生在本國大學畢業平均分數八十分以上,有兩位教授的介紹信,經該獎學金委員會審查合格便給予。在20年代這是很優厚的獎學金,每月80美元,學雜費由委員會繳付。” 圖為毛彥文和張肖鬆的回憶錄封麵。

 顧靜徽和王誌宜是1923年清華大學的5名庚款專科女生之二,兩人乘坐傑克遜總統號 (President Jackson) 郵輪,於1923年9月1日抵達西雅圖,在康乃爾大學和密歇根大學都是同學。另外,包誌立和馮麗榮乘坐麥迪遜總統號 (President Madison) 郵輪,1928年9月5日抵達舊金山;毛彥文乘坐克利夫蘭總統號 (President Cleveland) 郵輪,1929年9月9日抵達西雅圖。毛彥文在中寫道:“船上有一百五十餘名男女學生,幾乎全是清華畢業的官費留學生,約二十餘名來自其它學校,女生不到十名。那時郵輪規定學生須坐頭等艙,頭等有兩種,第一種是真頭等,每人一房;第二種係頭等中的兩等,兩人一房。我們全體學生都是兩人一房,我與王粲芝 (秋瑾的女兒) 共一房。”

毛彥文九月初到校時,安娜堡已經開始飄雪。她在書中寫道:“雪自九月下到第二年三四月間,地上全是冰,一不小心就滑倒,樹上結的冰柱,十分美觀,用‘冰天雪地’來形容此大學城,最為恰當。第二學期搬進女生宿舍Helen Newberry Hall,一人一房,非常舒適。每天除三餐外,下午還有茶點,晚上九時後有點心,每月付膳宿費三十元。安娜堡是一個以學校為重心的小鎮,幾乎所有商店都為學生而營業。” 毛彥文在書中提到郭美德、劉菊淡、張肖鬆、吳鼎、葛成慧、包誌立等人,葛成慧還是她過從甚密的好友,上文中好幾位學者的中文名字也都是在她的書中找到的。

魯弗斯(1876-1946) 是密歇根大學天文學教授及天文台代理台長,1902年與Maude Squire (1880-1945) 結婚。魯弗斯在1917年獲得博士學位前後,曾前往韓國教授數學和天文學。1920年巴伯獎學金委員會決定設立秘書職位時,這一資曆使得魯弗斯成為不二人選。他擔任委員會秘書一職直到逝世,他在抗戰前多次來華,到上海、天津等地考察獎學金在中國的情況,會見歸國的巴伯學者。多年兢兢業業的工作帶給魯弗斯良好的聲譽,他被稱為“最了解中國婦女的美國人”。

根據1935年的Michigan Alumus第42卷介紹,該年二月Rufus夫婦訪問天津時,曾參加了卞學錦和她的妹妹、1932年巴伯學者卞學鈞舉辦的茶話會,許多在津的密大校友和朋友前往助興。Rufus夫人也是一位傳奇女性,她60歲考取飛行執照,擔任99航空俱樂部密歇根分會主席,被稱為首位“飛行祖母”。她曾帶領91歲的老父親飛上藍天,65歲時飛機失事不幸遇難。魯弗斯夫婦的身影曾分別出現在巴伯學者的合影照中,圖為魯弗斯(前排右二)和他的一家。

題圖中另有三位中國女性也為1930年的巴伯學者,但中文名字尚不能確定,生平也知之甚少。她們是:Florence Hwang Wai Ching Hwang  (第二排右一),可能獲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曾在密歇根大學醫院和Hurley醫院實習;Wan-his Feng  (第三排左三); Suet-hung Lei  (第三排右一),畢業於嶺南大學;Doris Loo (第五排右五)。

這些年輕的東方女性勇敢地走出國門,麵對完全不同的語言文化、社會製度和生活習俗帶來的巨大挑戰。在擔任委員會秘書的20多年中,魯弗斯處理了各種各樣的具體問題,他在《巴伯獎學金25年》中講述了幾個由於文化衝突引發的小故事:獎學金剛剛設立時,有一封申請信寄給“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小姐”;一位申請者在來信中問道,自己是否隻能學做“理發師”(barber),還是可以學習其他專業;還有兩位女生女扮男裝入學,原因是在自己的祖國隻有男校而沒有女校。

1917-1942年間的212位巴伯學者中,半數以上後來成家,有女兒的則希望她們日後也申請巴伯獎學金。最出名的是張維楨及她的兩個女兒羅久芳、羅久華,母女三人先後於1926、1955、1959年獲得巴伯獎學金。張維楨是民國著名婦女活動家、毛彥文的中學同學及一生的閨蜜,《往事》一書就是由羅久芳編輯、羅久華翻譯的。雖然男孩們的母親沒有這項“福利”,但1918年的巴伯學者Helen Wong,後來成為五個兒子的母親及中國一所私立男校的校長,她建議密大也為男孩們設立一個“巴伯獎學金”。魯弗斯在文中還寫道,走入婚姻的巴伯學者們,在職業生涯中同樣也將家庭經營得很好。

魯弗斯認為,中國女性能夠在巴伯學者中占據半壁江山,得益於民國年間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本文介紹和提及的巴伯學者中,已知有五位畢業或肄業於金陵女子大學 (後改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兩位畢業於華南女子大學 (後改名為華南女子文理學院),三位畢業於嶺南大學,一位畢業於南開大學,一位肄業於上海大同大學。前三所是教會大學,後兩所是私立大學,這些都是在中國開放女禁較早的高等學府。嶺南和南開第一位女性畢業生馮麗榮、劉菊淡,都是1930年的巴伯學者。金陵女大和華南女大是中國最早的兩所女子大學,也是擁有巴伯學者最多的學校。魯弗斯特別強調,這兩所大學的首任華人校長吳貽芳和王世靜均為早期的巴伯學者。

1917-1942年間的巴伯學者中,大約一半人回國後投身教育事業。前述14位中國女性中就有11位從教,另外三位則從事醫療工作,她們在各自的職業生涯中均作出了傑出貢獻。巴伯學者們保持著和母校的密切聯係,並建立了自己的社會網絡,密歇根大學《巴伯學者通訊》也定期報道她們的情況和反饋。正如魯弗斯所說:“無論我們走到哪裏,巴伯學者都很活躍和出色。我們為她們在世界各地做出的貢獻感到自豪,不僅在研究、教育、職業和家庭方麵,尤其是對於國際間更好的理解及友誼所產生的重要、微妙的影響。不斷壯大的巴伯學者大家庭將其所在的國家聯係在一起,為世界和平與安全鋪路。”

物理學博士顧靜徽和馮麗榮是1930年代中國少有的大學物理係女教授,二人都十分喜愛自己的教學工作和校園環境。1934年,廣州的巴伯學者組織了一個非正式的俱樂部,由馮麗榮擔任主席,定期聚會、輪流做東。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和國際知名物理學家吳健雄均曾受教於顧靜徽,江才健在《吳健雄傳》中寫道:顧靜徽和吳健雄“這兩位有雄心的新女性,都想窺探原子內部的奧秘。她們計劃在低溫下測定某種氣體的光譜,因此花了許多功夫進行儀器裝置、氣體的淨製和獲得高度真空的工作。她們朝夕埋首於暗室中,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1937年抗戰全麵爆發,巴伯學者們平靜和安逸的生活被打破,她們和全國人民一起共克時艱,傾其所學服務戰時社會,戰後又立刻投身重建家園的工作。包誌立隨北平大學西遷,成為建立西北地區心理學科的骨幹之一。葛成慧長期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衛生署官員,革新醫學教材,推動了中國戰時醫學教育的發展。廖奉靈輾轉台山、澳門堅持辦學。王誌宜為故鄉人民排疾治病、救死扶傷。毛彥文在西南地區繼續開辦慈幼院,收納了上萬名無家可歸的孩子。許引明、周貞英與華南女院另外幾位女博士一起,協助王世靜校長打理校務 ……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魯弗斯在文末回憶道,巴伯當年設立獎學金的願景,是希望這些亞洲女性成為“傳播善意的大使”。先輩們在安娜堡相遇,學成後回到各自的祖國。從青春韶華到耄耋之年,她們用畢生奉獻實現了巴伯的願景,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一片仁愛之心和豐富的精神遺產。由於時代的動蕩和變遷,先輩們曆經磨難、歸宿各異,有的甚至終生未嫁。令人慰籍的是,她們大都長壽善終。其中張肖鬆107歲、毛彥文101歲、郭美德100歲、周貞英99歲、廖奉靈和司徒月蘭91歲、顧靜徽和劉菊淡82歲、王誌宜81歲、葛成慧77歲、包誌立76歲。

九十年過去了,筆者在網間逐一比對這些巴伯學者的中英文名字、一點一滴地查尋她們的足跡、寫出她們的故事,就是希望人們知道:在那個傳統與現代新舊交替的時代,有著這樣一批敢為天下先的女性前輩,並籍此表達對她們的仰慕之情。由於年代久遠,原始資料缺失,本文隻能算是管窺筐舉之作,無法完全展示前輩們波瀾壯闊的人生風貌。如文中有疏漏不實之處,歡迎補遺指正,也期望更多的巴伯學者資料能夠被發掘出來。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文中關於幾位巴伯學者抵達及入境美國的信息,參考了@元亨利 和@西北東南 的文學城博客。

【注】本文被《知識分子》公眾號推送

相關博文鏈接

誰是中國第一位數學女博士?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5/4167.html

素心似簡淡若菊——貝馥如先生的求學之路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7/3998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ina_芬蘭' 的評論 : 謝謝告知!
Tina_芬蘭 回複 悄悄話 台灣戲劇家李曼瑰(1907-1975)也是巴伯獎學金獲得者,剛剛在別的地方看到的。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最近也在看巴伯獎學金的資料,新發現了幾位此項獎學金獲得者的中文姓名。請教一個問題,這個獎學金是不是每年(或每學年)評一次,而不是可以涵蓋讀學位的一段時間,比如說連續兩年?好像絕大多數人隻得到一年的獎學金。問好,謝謝。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北東南' 的評論 : 這個貼被《知識分子》公眾號推送,但文章題目不同,讀者提供的信息,並得知卞學錦的四弟是大名鼎鼎的卞學璜。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春後雨前SE' 的評論 :
看到關於卞學錦的相關信息了。怎麽那麽快就有新發現了?
最近我一直在搜索資料,準備做1928年庚款留學生姓名比對,找到了一些。你這裏發的馮麗榮的信息也剛好用上了。雖然還有很多沒找到的,今天還是發了。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北東南' 的評論 : 謝謝指出!她的書上有若幹錯誤,寫書時年紀也大了。雖然是羅家倫的兩位女公子幫她編輯翻譯,大概也不甚了了。毛是1929年到達密歇根的,但密大Rackham研究生院的名單上她是1930年的巴伯學者,存在至少半年的時間差。另外,我在元亨利的1928年入境記錄中找到了馮麗榮 (Lai-wing Fung) 的名字。還有,卞學錦 (Jina Pian) 的一段是今天加上去的,昨天剛剛得知。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毛彥文寫道,“船上有一百五十餘名男女學生,幾乎全是清華畢業的官費留學生,約二十餘名來自其它學校,女生不到十名。”所述其實不確,可能她對整體情況不很清楚。
1929年的公費留學學生與往年相比相對較少。因為早就設想和準備要辦成正式大學,1922年停招中等科學生;1924年停招高等科學生;1925年在清華學校設立大學部,並招收第一屆大學生。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升格為清華大學,任命羅家倫為第一任校長。所以,1929級是清華留美預備班最後一級畢業生。同年,第一屆大學生也畢業了。
1929級的留美預備班畢業生隻有37名,與清華在全國考選的10名專科男生(其中有5位是清華大學第一屆畢業生,占一半)一起赴美留學。
據元亨利錄下的美國檔案,1929年9月9日在西雅圖入境的公費學生大約是45名。自費或其他情況留學生(包括毛彥文的這種情況)有80多名,遠比公費生人數多。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第一代移民' 的評論 : 謝謝垂注!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西北東南' 的評論 : 謝謝你!毛彥文的書和Rufus的文提供了諸多線索,你和元亨利的工作也給我鼓勵,我們一起努力!
西北東南 回複 悄悄話 又知道一位最早的物理學女博士馮麗榮。
這篇太棒了,一下子考證出那麽多人,使我們得以了解百年前這些留洋先驅、中國女性學者們。她們將回到人們的記憶和視野中來,不至消失在漫漫時間和茫茫人群裏。
第一代移民 回複 悄悄話 讚一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