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西樓放歌成獨憶——唐山交大校友柳克述

(2021-07-11 12:39:18) 下一個

唐山交大早期校友中,1949年後赴台灣並在政經界任職高位者有立法院秘書長李中襄 (1896-1958),計量經濟學家、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大中 (1914-1975) 等人。還有一位交大校友柳克述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然而他的名字和經曆在交大校史上卻鮮有記載。柳克述18歲考入唐山交大讀書,後棄工從政,在國民政府和工商界擔任要職,赴台後為建立新竹交大出力甚多,筆者仔細查找了相關資料並寫成本文,以紀念這位湮沒在曆史塵埃中的傑出校友,文中大部分內容取材於新竹交大的校友會刊物《交大友聲》。

柳克述 (1904-1987),字劍霞,湖南長沙縣人,於1922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學 (時稱交通部唐山大學,現為西南交通大學)。柳克述在校期間積極投入學生運動,曾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唐山執行委員會秘書 (即委員長),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加入國民黨,1925年轉學至北京大學政治係。共青團的前身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是陳獨秀和李大釗響應國際共運的號召於1920年8月成立的,其全國性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於1922年,1925年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初期接受第三國際的指揮和援助,1940年代起改由本土派掌權。

大學時代的柳克述就是一位熱血青年,胸懷救國濟民的遠大抱負。 1925年春他20歲出頭時曾在唐山交大西樓學生宿舍撰寫檄文《弱冠放歌》,以詩言誌。他在文中寫道:"我生忽忽二十年,逝者如斯心瞿然!少小曾誇此英物,於今追說如浮煙。" "可知光景本匆匆,生生死死何所畏?及其未死奮其力,造福社會斯可貴!" "我今弱冠未足慶,但願苦心醫國病,內訌外侮縱紛紛,究非天定須人定!放言未免多浮誇,猶是童年舊根性,從今以後應如何,立定誌氣與腳跟,然後不致辜負我,成年以後之生命!" 文中熱血青年的萬丈豪情,與南唐李後主"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離愁別緒不可同日而語。

20世紀初,梁啟超率先提出"新化"、"歐化"和"西化"的主張,到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正式提出了"現代化"的口號。當時土耳其在蘇俄支持下取得民族解放鬥爭的勝利,突破一戰戰敗國的困境稱雄於列強間,對仍然積弱的中國、特別是國共合作時期的兩黨均有很大影響。1927年和192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先後出版了柳克述的成名作《新土耳其》和《土耳其革命史》,從時間上推斷,這兩本書應該都是他在北大讀書期間寫成的。在《新土耳其》中,23歲的柳克述介紹了土耳其的非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革命領袖、被尊稱為現代土耳其國父的凱末爾 (Mustafa Kemal Atatürk,舊譯基馬爾),並將"現代化"與"西方化"相提並論。這是中國第一部明確地以現代化進程為對象的史學專著,從而引起蔣中正重視,柳克述被聘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黃埔軍校) 六、七期政治部上校政治教官和政治總教官。

在《土耳其革命史》中,柳克述全麵記述了青年土耳其運動及土耳其革命的曆史,對研究土耳其曆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該書當年號稱 (中國) 革命青年人手一本。沈沛霖在其回憶錄中提到,在黃埔軍校期間,他與柳克述、白瑜共同擔任"世界政治經濟概況"課程的教官,並一起編寫教材。他在書中寫道:"該課程講述自1814年維也納會議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期間世界外交大勢及經濟概況,如政府組織、政黨活動、外交國防現狀、財政產業榮衰等。其講授主旨,為使學生學生了解:世界近百年局勢變遷及現狀的形成,各國各期政治活動及經濟之概況,及其對中國政治經濟的影響。" "柳克述在講述國別部分時,念念不忘其'新土耳其',特增加土耳其一節,認為土耳其基馬爾 (凱末爾) 革命,是東方各民族運動中,首先打倒帝國主義勢力的,其獨立之精神,亦可對中國有所借鑒。"

1932-1934年間,柳克述奉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之命前往歐洲考察,後來又到倫敦政治金融學院進修。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學學者,柳克述一生著述甚豐,二、三十年代在中國大陸出版的著作包括:

《不平等條約概論》,上海泰東圖書局,1927。

《新土耳其》,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土耳其革命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收入《專題史叢書》,2017。

《近百年世界外交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北京中獻拓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再版,2012。

《中國外交史》,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1。

《美帝國的金元外交》,柳克述、陳漢平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國際法綱要》,上海華通書局,1933。

《世界政治經濟概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歐洲教育之觀感》,南京時代公論社,1935。

《政治學》,重慶青年書店,1938。

1934年柳克述回國後即投身國民黨軍政界,分別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宜昌行轅、武漢行營、廣州行營任職,深得與陳布雷並稱國民黨"文膽武將"的陳誠 (1898-1965) 賞識。八年抗戰期間,柳克述隨軍轉戰各地,先後在淞滬前線,第三、六、九戰區及印緬遠征軍服務。柳克述曆任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秘書長、湖北省政府委員兼秘書長、第六戰區政治部中將主任、中國遠征軍長官部秘書長、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事會幹事、立法委員、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45年雙十節,柳克述等736人獲國民政府頒發的 “抗戰勝利勳章”。

北伐戰爭結束後根據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國民政府進入訓政時期並開始憲法的草擬製定。當時中國政治情勢繁雜,內憂外患不斷,加上各方勢力意見不一,直到1936年5月5日才公布了被稱為《五五憲草》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1936年全國舉行製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然而由於抗戰爆發,國大延期至1946年才得以召開,柳克述當選為國大代表。1949年國民政府潰敗後,柳克述攜家人前往台灣。赴台後柳克述於1951年出任交通部政務次長,1955年任交通銀行監察人,至1961年柳克述在台灣交通部"連續擔任公職十年,不免身心疲敝,乃堅決辭去,改應政治大學及師範大學之聘,重理舊業。兩年以來,教學相長,興趣盎然。"

陳誠晚年親自口述平生經曆,經秘書整理匯編而成《石叟叢書》,分成文電、言論、專著、計劃、傳記、語錄、雜著、附存等共八大門。柳克述等六人曾參與傳記門的筆錄,其中《西安事變回憶錄》和《兩廣六一事變處理經過》兩篇文章刊登在台灣著名的《傳記文學》期刊上。2005年台灣國史館將《石叟叢書》中的傳記與文電兩門匯編成《陳誠先生回憶錄》係列叢書出版,成為研究民國的重要史料,其中的《陳誠回憶錄:抗日戰爭》2009年由北京東方出版社出版,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未作刪改。

交通大學有上海、唐山兩個源頭,在125年的校史上分分合合。柳克述雖然從政多年,但不失書生本色,對於母校一直懷有深厚感情,並為交大在台複校出力頗多。他在《交大友聲》上曾發表多篇回憶文章,如1952年9月8日《憶唐院》、1954年5月15日《交大三校創建的簡史與唐校生活的回憶》、1957年3月8日《敬悼侯故學長》、1964年5月8日《唐校溯往與中國交通建設之前途》、1964年6月8日《校慶晚會繽紛錄》等。1966年交大70周年校慶時,柳克述追憶似水流年,在《交大友聲》特刊上發表文章《四十年來如一瞬》,其中包含前述《弱冠放歌》,他寫道:"不意轉瞬之間,至今已逾四十年!而餘報國事親進德立業之誌,未竟百一,撫今追昔,感念何極。"

在《憶唐院》一文中,柳克述這樣寫道:"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至今印象還很深刻的,卻有兩點:第一、就是學風的淳樸。唐院設在北寧線上,約當天津至山海關的中途,環境樸實恬靜,絕非北平天津等處都市的繁華喧擾,同學們心無二用,大家都是很用功的。...... 第二、就是愛國的熱烈,說來是很淳樸、很沉靜的,但是一旦遇到國家有重大的事情發生時,例如民國八年的五四運動、民國十四年的五卅慘案,以及民國十五年的國民革命軍北伐等等,則同學們的反應都非常熱烈。" 

1956年4月7日,交大旅美校友趙曾玨等致電交大在台同學會,建議交大在台複校並創設電子研究所。4月8日交通大學創校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由淩前校長鴻勳宣讀電文,並促請出席的教育、經濟、交通等部會長官支持協助。次年5月,由教育部主稿,會同國防、經濟、交通四部會呈請行政院,請求恢複國立交通大學並設立電子研究所。 10月行政院院會決定,準由教育部先行籌備交通大學在台複校事宜。教育部長張其昀乃組織籌備委員會,聘請前校長淩鴻勳為主任委員,李熙謀為副主任委員,柳克述、錢其琛、唐君鉑、徐恩曾、陳樹人、林致平等為委員。至1958年6月,交通大學在台灣新竹正式複校。赴台校友則為創建新竹交大同心協力、殊途同歸。圖為1956年4月8日交通大學60周年紀念大會合影,從左至右為唐君鈞、陳樹人、柳克述、林致平、淩鴻勳、張誌禮、侯家源。

柳克述在台灣交通、金融、石油界高層任職多年,繁忙公務之餘仍筆耕不輟,他於1953年撰寫了《交通政策槪論》,由台灣中國交通建設學會出版;於1954年主編了《中國交通》,由台灣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他還在各種期刊上發表了關於民主憲政、交通政策、石油工業等多篇文章,從他留下的文字中可了解到台灣的發展建設和經濟起飛的方方麵麵。

台灣是太平洋上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立體型島嶼,中央山脈縱貫其間。西部地勢較平坦、人煙稠密、經濟發達、而東部多山、地廣人稀、災害頻仍,因此東西部發展很不平衡。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據時期,日本人出於統治台灣的需要,曾在花蓮太魯閣地區沿著早年原住民的狩獵道修建步道和公路。國民政府遷台後,在蔣經國的親自參與和主持下,台灣第一條串聯東西部的公路——中橫公路於1956年7月開工,至1960年5月通車,後來又修建了北橫和南橫公路。柳克述曾撰寫多篇關於橫貫公路的文章,1956年初中橫公路開工前夕,他在《交通建設》上發表長文《台灣橫貫公路的興建與展望》,就1945年以來對於修建橫貫公路重新勘測規劃的過程,沿途的資源調查,各種築路方案的比較,經費的概算與撥發,國軍退役官兵的安置與築路工程的關係,以及這一公路係統對於台灣交通、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麵的重要意義作了全麵詳細的闡述。

在該文結尾處,柳克述這樣寫道:"關於經濟建設事業,一旦發軔,其效果決非單獨的、孤立的,而常可觸發其他相關事業,交通為經濟之先驅,其作用猶屬如此。當此橫貫公路興建工作已有良好開始之際,吾人對於今後台灣東西部交通之暢通,暨沿線資源之開發,順利完成其劃時代的曆史使命,實寄以無限光明的希望。" 圖為中橫公路上太魯閣幽峽附近的隧道, 2018年三月筆者攝於台灣。

1962年交通銀行董事長病故,柳克述應時任台灣行政院院長陳辭修約談,接任董事長一職。交通銀行始建於光緒34年 (1908),是中國曆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及中國早期的發鈔行,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並於1960年複業。1982年柳克述撰寫了《往事如昨二十年——交通銀行感舊二三事》一文,刊於台灣《財政部史實紀要》(第二冊,1992),選載如下:"餘於 (民國) 51年6月到職,正值交銀複業未久,承既有之前規,策今後之發展,當即遵照當時政府經濟政策,及配合正在連續施行之4年經濟建設計劃,確定業務重點6項,期與全行同人共同努力。"

他在文中還寫道:"自 (民國) 49年初交銀複業,至(民國)58年底10年之間,存款增加4.48倍;放款增加8.91倍;保證增加8.93倍;委托代放款增加2.21倍;盈餘增加3.35倍。" "中國、交通兩行,為我國開辦最早,聲譽素著之國家銀行。數年以前,中行為適應國際之變局,改采民營方式,更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而交行則仍舊屹立,未有變動。且自 (民國) 68年1月,政府為加重交行之任務,特修正公布交通銀行條例,確定為特許發展全國工、礦、交通及其他公用事業之開發銀行,並將資本總額增定為新台幣100億元。" 

1971年柳克述轉任台灣中國石油公司董事長,1976年退休,他還擔任過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46年6月1日,為了發展中國在抗戰期間慘淡經營的石油事業,以及接收戰後日本人留置的石油設備,中油公司在上海成立,於1949年10月遷台。在台灣經濟起飛的過程中,石油工業起了重要作用,1949-1975年間中油公司的資本額增長了100多倍,對全台灣能源需求的供應達到80%。柳克述在1975年退休前,發表了《我國石油工業的過去現在與前途》一文,紀念中油公司成立29周年。

柳克述在擔任政府公職期間,克己奉公、兩袖清風。因其薪俸微薄不足以養家,曾一度靠出售私人藏書補貼家用,並發出"賣到琴書事可知"的感歎。柳克述發妻周碧文原籍江蘇省無錫,出身梁溪周氏望族,畢業於蘇州女子師範學校。北伐成功後周碧文亦投身國民革命,在黃埔軍校與柳克述相識相知,1930年共結連理。在長達55年的婚姻生活中,二人同甘共苦、琴瑟相合、伉儷情深。特別是在多年輾轉播遷、顛沛流離的戰亂年代,周碧文一人擔當照顧全家弱小、教育兒女的重責,堅忍弘毅,安貧樂道,使得柳克述免除內顧之憂,全力為國效命。

1984年周碧文因病去世,柳克述撰寫了《紀念餘妻碧文的戰時艱苦》一文寄托哀思,他在文中寫道:"綜餘妻一生,無論平時戰時,迄能保持勤儉家風,生活一仍樸素,雖家無餘財,亦從無怨尤,...... 總期不負公職人員清白之風,以及克盡為人父母教養之責而已。...... 餘與餘妻結褵五十五年,離亂生涯,一身憂患,自省此生所得於餘妻之助益者至多,而所能使其安享者絕尠。" 三年後柳克述也追隨愛妻而去,享年83歲。上圖是90多年前柳克述寫下《弱冠放歌》時的唐山交大西樓,在1976年的世紀大地震中夷為平地;下圖是台灣新竹交大校園內的"飲水思源"碑。謹以柳克述為亡妻撰寫的挽聯結束本文:"...... 梁溪煙景,淞滬鼓聲,往事每縈懷,遣恨青春成獨憶;...... 城郭依稀,河山掩映,故園時在目,如何白首不同歸。" (本文圖片除特別申明外均來自網絡)

【注】本文被《唐院春秋》公眾號推送

相關博文鏈接

我們心中的家園老唐院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7/6648.html

伊斯坦布爾的美麗與呼愁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8059/202106/38394.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春後雨前SE 回複 悄悄話 柳應該沒去過美國,他被老蔣看中後從政,大概隻去過歐洲考察。謝謝信息!我在你的文章中看到過侯家源。
元亨利 回複 悄悄話 柳克述似乎沒有去過美國吧?照片中提到的幾個人中,侯家源是1918年隨庚款留美學生赴美的,去波士頓。淩鴻勳在Familysearch上能查到1930在紐約入境美國,是從英國以土木工程師身份入美,裏麵“過去來過美國否”一欄填有1915-1918在美國。趙曾玨也赴美留學,但是沒有查到,不知道他英文名的拚寫是什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