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後雨前的博客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個人資料
正文

瑞典的國寶聖經

(2021-01-14 07:36:20) 下一個

      “聖經”的英文單詞Bible來自古希臘文τ? βιβλ?α,原意為“書籍”。曆經跨越千年的撰寫和編纂,聖經借助不同時空背景的人物之手,用預言、科學、曆史講述人類居住的星球,告知未來世界。截止到2020年10月,世界上共有大約7360種語言,2731種有聖經譯本,其中704種翻譯了全本聖經。瑞典有兩本舉世聞名的國寶級手抄本聖經:一本是《銀聖經》(Codex argenteus),現藏Uppsala大學Carolina Rediviva圖書館;另一本是《魔鬼聖經》(Codex Gigas),藏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國家圖書館。兩本聖經在圖書館中均有單間伺候,足見其地位之尊貴。古希臘文中“圖書館”一詞βιβλ?οϑ?κη與“聖經”同源,後演變成拉丁文bibliotheca,瑞典文的bibliotek亦源於此,圖為瑞典皇家圖書館。

      1648年7月中旬,在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最後階段,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 (Rudolph II,1552-1612,左圖) 在布拉格的皇宮被瑞典軍隊洗劫一空,這兩本聖經作為戰利品,與其他寶物一起被帶回斯德哥爾摩,呈獻給瑞典女王克裏斯蒂娜 (Kristina,1626-1689,右圖) 並存放在皇家圖書館。魯道夫二世是一個碌碌無為的統治者,他的政治失誤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他還是文藝複興藝術的忠實愛好者,對科學表現出濃厚興趣,熱衷於神秘藝術和知識,是同時代最大的收藏家之一。1648年10月,克裏斯蒂娜女王代表瑞典王國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上簽字,三十年戰爭宣告結束。

      《銀聖經》包括《四福音書》的大部分內容,大約成書於公元六世紀初東哥特王國首都——現在意大利的拉韋納 (Ravenna)。公元四世紀在哥特主教烏爾菲拉 (Wulfila) 主持下,將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哥特文,用哥特字母表中的非官方字體寫成,據稱該字母表也是烏爾菲拉創建的。虔誠的東哥特人用金銀製成字母,鑲嵌在紫紅色的羊皮紙上,製成了這部手抄本並因此得名,這本聖經可能是為東哥特王國國王狄奧多裏克大帝 (Theodericthe Great) 複製的。哥特文是日耳曼語係中最古老的語言,隨著東哥特王國被東羅馬帝國征服而滅絕,用哥特文寫成的書籍幾乎已絕跡。《銀聖經》是存世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哥特文書籍之一,因此是了解該語言及研究文化曆史的重要文獻,2011年收入UNESCO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圖為《銀聖經》及銀製封麵。

      16世紀時,《銀聖經》在德國魯爾區Werden的本篤會修道院中廣為人知,16世紀末被魯道夫二世收藏。原書共336頁,但傳到克裏斯蒂娜女王手中時隻剩下187頁。1645年女王改信天主教並退位後,她的一位圖書管理員Isaac Vossius將其帶到荷蘭,被瑞典Magnus Gabriel De la Gardie伯爵買下。1669年伯爵將此書配置了華麗的銀製封麵,捐贈給Uppsala大學圖書館。1970年10月《銀聖經》的最後一頁在德國的Speyer大教堂被發現並引起轟動,其中包含馬可福音的最後幾節經文。1995年,在Uppsala大學圖書館展出的部分《銀聖經》被盜,一個月後在斯德哥爾摩中心火車站的一個儲物櫃中被發現,盜賊也緝拿歸案。圖為幾百年來《銀聖經》在歐洲的旅行路線。

      自17世紀以來,《銀聖經》已出版了七個版本,並且全部上線。其中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版是1927年由Malmö Ljustrycksanstalt 印刷出版的攝影傳真版。這一版本是由192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Uppsala大學教授Theodor Svedberg及助手用了十年時間研製成功,作為Uppsala大學成立450周年的紀念品。Svedberg十分著迷於借助攝影技術檢測、揭示和還原手稿中丟失和不可見文字的問題,他將黃色濾光片、X射線和傾斜照明三種不同技術用於這一版本的製作,其中X射線的工作是在Uppsala大學醫院的放射治療科完成的。除了《銀聖經》手抄本圖片外,1927年版中還包括詳盡的拉丁文介紹和有關照相程序的英文附錄。圖為《銀聖經》的兩張單頁,每頁底部的銀色拱廊包圍著馬太、約翰、馬可、路加四位福音傳教士的會標。

      《魔鬼聖經》是世上現存的中世紀最大的手抄本書籍,大約1204-1229年間抄寫於波西米亞地區 (今捷克西部) 的一所本篤會修道院,該修道院毀於15世紀。《魔鬼聖經》的木製封麵包覆著皮革和金屬裝飾,全書由310張羊皮紙構成,長92厘米、寬50厘米、厚22厘米、重75公斤。這部聖經使用紅、藍、黃、綠和金色精心裝飾,華麗精美,所有段首字母都使用誇張的花體字,其中有些甚至占據了半幅書頁。《魔鬼聖經》包括《舊約》《新約》在內的全本《聖經》,全部用拉丁文抄寫,其中《使徒行傳》和《啟示錄》為古拉丁語譯本,其他部分均為拉丁語武加大譯本。該書收錄了百科全書《詞源》、《猶太古史》、《波希米亞編年史》,以及眾多涉及史學、詞源學和中世紀生理學的文章。

      現在很難確定《魔鬼聖經》的抄書人,人們猜測是一位名為Herman的修士抄寫的。由於觸犯了修道院的清規,他將被活埋處死。為了逃避嚴酷的刑罰,他發誓在一夜之間製作一部包含所有人類知識的書籍,以永久彰示修道院的榮光。午夜將近時,抄書人明白自己無法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於是將靈魂出賣給魔鬼,在魔鬼的幫助下完成了全書。他在第577頁上用整頁篇幅繪製了魔鬼撒旦的插圖,該書得名於這幅插圖及抄書人的詭異傳說故事並聞名於世。在魔鬼畫像的對頁上,抄書人同樣用整頁篇幅描繪了耶路撒冷的天國景象 (左圖),象征希望和救贖的,表明黑暗與邪惡善惡並存的事實。然而後來的研究表明,《魔鬼聖經》的抄寫過程花費了20年以上的時間。

      15-16世紀間,《魔鬼聖經》存放在波西米亞地區不同的修道院,1594年作為禮物獻給了魯道夫二世。一些流行的中世紀故事包含了與《魔鬼聖經》中的傳說相同的元素:與魔鬼達成協議以實現不可能,以及通過寫作贖罪,這些元素也可在16世紀的浮士德傳說中找到。盡管如此,《魔鬼聖經》並沒有被宗教裁判所禁止,因而被眾多學者研究。克裏斯蒂娜女王前往羅馬時,帶走了大量手稿和書籍,但《魔鬼聖經》卻留了下來,即使在中世紀結束後,仍然保持著魔力。1878年《魔鬼聖經》轉入新建的瑞典國家圖書館,直到2007年才以租借的形式重返布拉格,在捷克國家圖書館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公眾展示。左圖為《魔鬼聖經》中的作者肖像,右圖為邊緣圖片,兩個圓形表示天堂和大地。

      1455年,歐洲第一部使用活字印刷術的主要書籍——拉丁文的《古騰堡聖經》(Gutenberg Bible) 在德國美茵茨問世,代替了人力手抄和木製雕版印刷,標誌著西方圖書批量生產的開始。更多的人能夠自己閱讀聖經和思考,從而推動了16-17世紀間宗教改革的迅猛發展以及基督教新教的誕生。宗教改革始於1517年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發表的《九十五條論綱》,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與歐洲三十年戰爭同時結束。1523年,古斯塔夫·瓦薩 (Gustav Vasa,1496-1560) 帶領瑞典人民結束了卡爾馬聯盟的統治,創建了現代瑞典王國,死後被封為瓦薩一世。瑞典王國的建立,與宗教改革密切相關。左圖是1550年代瓦薩一世的木製浮雕像,右圖中部是1520年代馬丁·路德夫婦的肖像畫,均藏於瑞典國家博物館。

      Uppsala大學圖書館收藏了一部1541年版的《瓦薩聖經》(簡稱GVB),這是在瓦薩一世統治期間第一部整本聖經的瑞典文譯本。1520年代,瑞典的路德宗學者Olaus & Laurentius Petri兄弟試圖引入新教信仰,1526年新約聖經被翻譯成瑞典語並出版。這一行動得到正在進行中央集權政治改革的瓦薩一世的大力支持,他希望將一切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裏,不讓教皇有任何機會幹預瑞典政治。1527年,瓦薩一世沒收了天主教會的財產,摧毀了教會的經濟勢力。《瓦薩聖經》的主要藍本是馬丁·路德1534年以來的聖經舊約德文版,也是德國近代語言文字的最佳範本。《瓦薩聖經》新約部分的文本也作了修訂,全本由瓦薩一世任命的瑞典第一任路德宗大主教Laurentius Petri領導的聖經委員會出版。

      《瓦薩聖經》對於現代瑞典語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部聖經建立了瑞典語中統一的單詞拚寫,特別是動詞不定式以-a而不是丹麥語中的-e結尾,還定義了元音å、ä、ö的用法。《瓦薩聖經》分別於1618和1703年經過兩次修訂並再版,即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Gustav II Adolf) 的聖經和卡爾十二世 (Karl XII) 的聖經。前者的目的之一是使文本對讀者更易理解,並在書中插入詩節。後者在1917年之前一直是瑞典的官方聖經,其中的語言影響了許多瑞典作家和芬蘭的瑞典語作家,以及整個瑞典的社會和文化。例如被稱為瑞典莎士比亞的18世紀北地詩人Carl Michael Bellman的一些詩歌,就是根據卡爾十二世的聖經版本追溯到的舊約故事撰寫的,一直傳唱至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謝謝 介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