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china 人稱牛哥,是資深博主,不少博文機智俏皮、新穎可讀,常能博人莞爾一笑,故跟讀者眾。
若要找不足之處,似乎有時不大嚴謹。但也許,嚴謹並不是牛哥所追求的,又不是寫學術論文嘛。不過有時也有網友較起真來,結果是不歡而散。
今天我也要較一回真兒。不為別的,隻因有話要說,不吐不快。至於孰是孰非,倒在其次。
牛哥近有博文《人生如白駒過隙,哪有時間把玩悲劇?》,稱他從來不看悲劇,因為“不相信悲劇的深刻,悲劇隻能讓我難受不能讓我思考”;人生短暫,“有那麽多的美好要享受,我為什麽要去看悲劇?我又沒有神經也沒有神經病 !”
這種觀點乍看起來也有點道理,見仁見智嘛。但稍一琢磨,問題就來了:文中論點偏頗,且有點似是而非。所以這裏想說幾句話,以就正於諸位。
“悲劇”一詞看似簡單,卻是一個泊來的洋玩意兒。翻閱古代典籍,隻有“悲”而沒有“悲劇”。在權威美學家朱光潛眼裏,中國的悲劇作品都與西方的悲劇迥然而異,並不搭界。
在中國戲曲裏麵,有的是“苦戲”,也被一些人當作悲劇來研究。例如元雜劇《漢宮秋》,其主人公漢元帝是一個哭哭啼啼的懦弱君主,根本算不上西方經典中的悲劇人物;隻要與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稍做對比,就知道二者的差異了。
牛哥文中提到朝鮮的《賣花姑娘》,大概就是苦戲。所以他說不看悲劇,也許是不看苦戲吧。
但問題又來了:看苦戲就一定是自尋煩惱、找不痛快嗎?
那麽為什麽千百年來那麽多人喜歡苦戲?且不說元雜劇裏最著名的《竇娥冤》、《梧桐雨》等四大“悲劇”,南戲中廣為流傳的《趙貞女》、《王魁負心》,也都是出了名兒的苦戲。
是百姓的日子不夠苦嗎?恐怕也不是。
那麽,看來看悲劇或者苦戲也不純粹是自討苦吃,而是還有什麽別的目的。
美學家曾這樣評價悲劇:”它這樣強烈地控製了我們的靈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們心向神往,給我i們如此高度的享受“(列林斯基)。有人還認為悲劇可以通過釋放觀眾壓抑的情感來實現淨化,從而有益於人的身心。
因而有人說“最動聽的”是“訴說哀怨的曲子”。新近又有人說某些作品和歌曲很”治愈“,所指好像都是相通的。
如此看來,看悲劇或者苦戲並不一定就是自討苦吃、找不自在,更談不上是神經病了。
當然,對悲劇或者苦戲的理解和感受可以也必然會有不同。但以偏概全,以一己的感受全盤否定其他人的感受,似乎不是應有的態度。
所以有了此文。
聊博一哂而已。
(10-18-2022)
悲劇讓人思考,對命運和人性有更深層的了解和體會。
快餐文化的時代,人視覺上變得短平快,止足於感性的滿足。
長大了發現人間悲劇很多,就更不喜歡看悲劇了
同意五湖兄,還有《李尓王》等。
山雁兄對悲劇的詮釋有高度。:)
did you see the play in television last night
No I didn’t What was it
Romeo and Juliet I cried
Cried Why Well it was very sad
At the end Romeo killed himself and then Juliet killed himself and then Juliet killed herself
It sounds silly to me
Why did they kill themselves
for love
Oh They were silly weren’t they
有的人喜歡林黛玉,在生活中,像林黛玉一樣多愁善感,她喜歡啊!我就不喜歡紅樓夢,特別是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