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曆史人物曹操的評判,一直是一個難題。
作為漢末的丞相,曹孟德無疑是權傾一時的蓋世英豪。先是在北方擊潰軍閥袁紹兄弟,繼而率百萬雄師南下,在長江上與孫劉聯軍決戰;橫槊賦詩,躊躇滿誌,可謂威風八麵。
但在後世中國人心中,曹操卻是一個奸佞小人,甚或邪惡的化身,或稱“奸雄”。
何也?這一切都拜《三國演義》所賜。
《三國》有濃厚的“擁劉反曹”傾向。但作為曆史小說,總不能罔顧事實。且看其第四回描寫作為英雄的曹操:當董卓擁兵弄權,夜宿龍床,眾臣子無計可施,司徒王允邀眾人家中做壽,“設宴後堂,公卿皆至。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麵大哭。……眾官皆哭。”這時候:
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
曹因向王允借得寶刀一口,直奔董卓府第。這不是膽大如鬥的英雄嗎?再看下麵:
【曹】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麵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餘,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閣看馬,操謝曰:“願借試一騎。”卓就教與鞍轡。操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
至此可見,曹操不但英勇,而且機智,是大智大勇之士。
當此之時,董卓意識到曹操是刺客,到處張榜捉拿,而曹已名聲大震。無怪乎中牟縣令陳宮見到被捕的曹操,乃親釋其縛,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義之士也!”“今感公忠義,願棄一官,從公而逃。”為追隨曹公,縣令也不當了。
可是且慢,下麵的“生活細事”描寫卻舉足輕重。
當曹操和陳宮路遇老友呂伯奢,被迎入家中款待,呂出門買酒。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
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裏,隻見伯奢驢鞍前鞽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曹操殺故友,並說出如此過分的話,“忘恩負義”之惡名在所難逃,所謂的英雄氣概被一掃而光了。
殺呂和“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不見於正史,但曹操卻以此被抹黑,被汙名化。小說之威力,於此可見。
另一抹黑方式是描述曹操好色。第十六囘敘關中張繡攜眾投降,曹操一邊安撫,一邊聞聽張繡亡叔之妻鄒氏十分美貌,遂派人娶入內室,尋歡作樂,不思歸期。結果逼得張繡重新反叛。這和那些被淨化得泯滅性欲、不近女色的傳奇英雄恰好相反。
顯見,曆史上名震一時的英雄曹操,經小說《三國演義》這麽一處理,卻變成了千夫所指的色鬼和忘恩負義的小人。無怪乎1959年郭沫若等人發起了一個“為曹操翻案”的運動。但小說就是小說,曹操的奸雄形象已經成型,運動又能怎樣呢?
(4-29-2021)
- 另一個版本就是 成者王 敗者寇
詩如其人。看曹操的詩歌,從短歌行到觀滄海到龜雖壽,或慷慨激昂或情真意切,絕非能出自小人之手。
牟山兄是漢學教授啊,難怪如此博學
以前對曹操無感,自打看過於和偉在《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裏的曹操,就不再覺得曹操是反派了
也同意閣閣,英雄不過是英武之奸雄,奸雄無非是奸詐之英雄,無甚差異。:)
在古人中毛主席似乎非常欣賞曹操,不知對否?謝謝教授!
細細思量,英雄不過是英武之奸雄,奸雄無非是奸詐之英雄,無甚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