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來臨,但似乎難有喜慶的氣氛。
新冠疫情持續,經濟重啟步履維艱,勞動市場似乎不容樂觀。
影片《無依之地》熱傳,更暴露了美國勞動者的尷尬處境:失業隨時可能發生;而一旦失業,就可能變得一無所有,甚至無家可歸。
即使你辛苦了大半輩子,還能幹得動活,但不到66歲,一旦失業,醫療保險就是一個大問題。萬一不幸得了大病,就更是雪上加霜。
記得20多年前剛來美國,暑期在校園內打工,一小時8美元。如今多年過後,同樣來美國留學的年輕人,做我的TA,每小時竟隻有7.99美元。思之令人不解,唯有一聲歎息。
這麽多年過去了,勞動者的收入沒有增長。經濟增長的成果都被誰收割了?錢都到哪裏去了?答案不言自明。
其實並不是隻有外國留學生才拿這樣的低工資,一般美國居民工資也高不到哪裏去。我們學校有一位有三個孩子的韓國女人,在學校食堂做幫廚,她的美國老公則打半工,一家五口住一個百年破房子,開兩輛破汽車。這一家人的狀況,即凸顯美國勞動者、特別是體力勞動者的的窘境。
中產階級當然好一些,但由於物價上漲,醫療保險費、學費高企,大家日子都緊緊巴巴,不大好過。
據說二、三十年以前,一個工人就能養一家四口,過得有聲有色。可是,那樣的情形早已一去不返了。中產階級的處境也愈來愈難。據說川普之所以當選,與此不無關聯。
隻盼情況很快有所改變,勞動者有一個喜慶、歡樂的節日。
但不知那一天何時才能到來?
(4-26-2021)
盡管是紀念芝加哥的工人罷工和示威,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一直帶有一定的政治傾向,美國也因此有了自己的勞動節(Labor Day)。 近幾十年以來,全球化,生產自動化,行業轉換,資本股市的增值,工會化等等讓傳統的中產階層比例減少和兩極分化,但美國都基本生活方式和平均水平依然比世界大多數的國家要好不少。
如果要是這樣一個時薪標準,那麽月薪也就是一千多元,年薪也不會超過二萬美元、、、這在西方發達國家確實是太低了、、、牟教授20多年前來美國時~那時的時薪是8美元,2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時薪原地踏步~再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那等於是倒退了,這莫非與企業外遷有關?還是綠色能源對傳統產業的衝擊???
-----普通工作都外包到中國,印度去了。美國中下層的勞工供需應該是發生了一些變化,所以華爾街很爽,互聯網企業很爽,但是美國的普通百姓就日子一般了。
所以川普才有市場,一句”美國優先“,應者雲集。